• 1启蒙时代的宫廷生活
  • 2科学的视野
  • 3历史的诞生
  • 4他乡与故乡
  • 5爱与感伤
  • 6回归自然
  • 7阴暗面
  • 8自我解放与公众领域
  • 9艺术的革命
首页简介对话活动参观导览珍品•大师 资讯博 物 馆纪 念 品下 载

首页 > 珍品•大师 > 珍品详细信息

中国服装:一个农民与他的妻子和家庭

 


 

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1767—1816年)

中国服装:一个农民与他的妻子和家庭,伦敦,1805年

彩色铜版画,25 × 32.5厘米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版画陈列馆

  从1 7 世纪开始, 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就深受使节报告的影响,这些附有丰富插图的报告出自当时的海外贸易强国荷兰。著名的使节有简· 尼尔霍夫(Jan Nieuhof , 1618 — 1672 年) 和奥尔福尔特·达佩尔(Olfert Dapper,约1635—1689年)。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于1792年至1794年用画面记录了英国使团去中国的访问,带队的是马戛尔尼勋爵(Lord Macartney,1737—1806年)。这次出访是欧洲与中国外交的转折点,同时最终颠覆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正面印象。

  英国使团这次出使中国的目的是解除现有的贸易限制, 并在中国建立使馆。尽管英国使团进献了珍贵的礼品,但是他们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很大原因是文化上的误解:乾隆皇帝将英国当做理应朝贡的附庸国来对待,马戛尔尼则对中国宫廷礼仪不屑一顾,他拒绝给皇帝磕头。这件事在欧洲颇受关注,也引来颇多嘲讽,影响非常不好。到1 8世纪末,欧洲人普遍认为中国是个专制的、倒行逆施的国家,他们对“中央之国”的兴趣慢慢变小。亚历山大在大运河的航船上用图画详尽记录了中国和中国老百姓的真实情况,他回到欧洲后,这份图文并茂的记录卖得相当好。(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