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半年的筹备,我馆学术工作大会今天召开了。雒树刚部长和刘玉珠局长在百忙中亲临今天的大会,这是对我馆全体员工的鞭策和鼓励。
今年初,雒部长在我馆总结工作会议上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学术科研工作,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这次学术工作大会,是落实雒部长指示精神而召开的一次总结和部署我馆学术工作的重要会议。
2003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原“历博”和“革博”两馆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我一直认为,国家博物馆的组建,不是简单的两馆合并,而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在新形势下,对国家博物馆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所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度认识和高度重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将翻开国家博物馆百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我不止一次讲这些话,其目的是让我们自己充分认识国博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更充分的认识国博人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从而进一步增强我们做好国博各项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2006年,我们制定了“人才立馆、藏品立馆、学术立馆、服务立馆”的办馆方针。这“四个立馆”是国家博物馆事业的四根支柱。在“四个立馆”中,人才是关键,藏品是基础,学术是支撑,服务是目的。它们是基于博物馆事业的规律性概括,是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整体。我馆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来都高度重视学术工作,我们的前辈们作出了骄人的业绩。国家博物馆组建成立这十多年来,我馆进一步建立形成了一支学科齐全、结构合理、专业互补、务实高效的学术人才队伍,取得了一批学术科研成果。这支人才队伍和这些学术成果,直接代表着国家博物馆的学术形象,并会为我馆跻身于世界著名博物馆行列作出重要贡献。国家博物馆组建成立,正是我国“十五”中期,同时,国务院批准了我馆的改扩建工程。改扩建工程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十五”立项,2007年3月开工。“十一五”建成。2011年3月新馆开馆,正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这五年我们完成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馆将进入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博物馆的重要阶段。新馆开馆后,我们建立了由老中青专家组成的馆学术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激励学术研究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取得了在收藏、陈展、宣教、考古、科技、出版、交流等方面的显著成果。全馆出现了“无处不历史、无处不艺术、无处不学术”的浓厚氛围和全新景象。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2015年被英美有关机构评价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居第二位,排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之后。应该说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博物馆人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怎么样才能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我想没有学术科研成果的支撑,文物就不能真正的活起来。
没有一流的学术,就没有丰富多样和高品质的征集收藏;没有一流的学术,就没有能够吸引公众、反映学术成果的陈展;没有一流的学术,就没有鲜活和独特的公共教育;没有一流的学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就讲不好中国故事,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交往中,就不会有坚实的步伐。因此,有了学术,才能立馆;有了一流的学术,才能有世界一流大馆的地位。博物馆的学术工作,既反映馆内的学术状况和水平,也反映国内外专业领域的学术方向和成果。因此,国家博物馆这座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这座国家文化的客厅,这个对外开放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其基本职能内的文物和艺术品的收藏、陈列展览、公共教育、历史和艺术研究、对外文化交流等,还有我们为公众的公共服务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工作,无不反映出学术的能力和水平,无不反映学术的应用和延伸。学术是国家博物馆外在形象中最具内涵的特质,是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的一项工作。
国家博物馆的学术研究,与我馆的发展定位一样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以“历史与艺术并重”为我馆的学术工作带来了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历史与艺术并重”,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在历史与艺术的相互关联中,贯通其思路,构建其桥梁,从而在学术研究上更得以开阔视野,融汇贯通。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这“三性”是融汇在一起,贯通其始终的。从古老的文物中感知历史与艺术、科学这三性的客观存在才能发现中华文明的辉煌、亮丽和无穷的魅力。所以,我馆近年来的学术成果反映在历史与艺术、科技的多方面。其丰富多样性和扎实生动性在我馆学术研究史上是空前的。我们的研究成果既有对已知的总结,又有对未知的探索。面对无数历史和艺术的文化密码,经过几代国博人为之努力,才有了如今能够面向学术和公众的成果,才有了支撑陈列展览以及其它工作的基础。
国博的学术工作与国内外的学术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年我馆不少专家学者不仅被国内还被外国的博物馆和学术机构邀请去讲学和合作研究。与国内外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共存,学术成果的共享和共有,已经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国际平台之上。尤其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面向国际开放的学术研究,不仅为我们的学术工作提供了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研究工作,要有国际大视野,要有一流的研究人才和一流的研究成果。这样在交流中才会有话语权,才会被世界所重视,才能站在专业的前沿,才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所以,我们的学术任务艰巨,我们任重而道远。
学术研究工作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需要去除浮躁,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不为名利的坚守,需要持之以恒和一以贯之。我馆的几位老先生,夏燕月、孙机、苏东海、王宏钧,他们已分别是70多岁、80多岁和90多岁高龄,还在勤奋的著书立说,这四位老先生这次获得特别奖,他们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同志们,国家博物馆自1912年建立以来的学术工作和学术成就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有着良好的传统与传承,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国博的历史上曾是名家辈出,代有才人。而我们今天的国博人更是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所以,我们热切期盼一代新人茁壮成长。然而,我们一定要看到我们实际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把握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应该看到把我馆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国博的重要地位相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次学术工作大会,是我馆“学术立馆”的总结会,也是一个动员会。希望我们的业务工作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我们的学术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馆党委、馆领导班子将进一步加强落实“学术立馆”方针的领导,在全馆范围内倡导以学术为上、以学术为先、以学术为荣的良好风气,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互动局面。在馆藏文物研究与专题陈展方面,加大协调和研究力度,不断作出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加大学术科研的奖励力度,每年筹备一百万元作为奖励经费,用于奖励学术成果突出的项目和人员。
二、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引领作用,在重要业务工作中加大学术委员会的咨询、指导、决策方面的作用。支持学术委员会在专业领域进一步发挥作用和影响。进一步健全和细化规章制度,为学术研究工作提供条件,保驾护航。加强馆级学术课题的管理和研究。
三、鼓励有创新、有创见的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大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措施,激发研究人员主动积极的研究。每年举办学术成果评奖,并把评奖结果用到职称评定和年终业务考核之中。每两年出版一本国博学术研究论文集。
四、进一步激励青年学者投身学术研究的积极性,鼓励青年学者积极研究馆藏,参与策展。在馆刊和网站等我馆媒体设立反映青年学者研究成果的专栏。进一步加大为青年学者在业务进修、学术交流、学术出版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
五、进一步加强反映学术研究成果的编辑出版工作。进一步加强馆刊、“馆藏文物研究丛书”和“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的编辑出版工作。馆刊以提高编校质量为重点,丛书的编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加快进度。
六、整合我馆内设研究机构,把石鲁艺术研究中心工作开展起来。进一步发挥我馆老一代专家学者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学术资源。把我馆的学术研究工作立体化,为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创造条件。
同志们,光阴似箭,时不我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创造自己学术人生的历程,在国博的每一个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坚持好“学术立馆”的方针,为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馆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16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