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0/7/15开幕
展厅:南1展厅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学术支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承办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博物馆
致 辞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的土壤,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摇篮,也是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传统乡村生活中,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丽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会同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博物馆共同举办“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突出展现我国特色鲜明、生动多样的乡村民间艺术,深入发掘传统民艺的文化原生动力与时代价值,为留住乡味记住乡愁、全面完整阐释中华文化进行的最新探索。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东抱大海,是孔子的故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勤劳朴实的山东人民在利用自然、经营生活的过程中,用勤劳和智慧塑造了兼具黄河文化和滨海文化特点的民间艺术。功能各异的农具和柳编、美观舒适的居住空间、花样繁多的饮食器具、凝聚巧思的织绣和印花布、精美考究的节俗用品、趣味盎然的儿童玩具,无不传递着山东人民对富足与美的追求。本次展览分农事器用、康乐人家、衣裳锦绣、游艺乡风四个单元集中展示1500余件(套)山东民艺藏品,打破工艺类别,还原传统民艺使用方式与文化语境,全面系统反映山东地区传统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面貌及蕴于其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和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它是国家的博物馆,更是人民的博物馆,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人民至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方面理应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在主题选择和内容建构上更多地向人民群众、向基层一线倾斜。衷心希望此次展览能够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体验乡土味道,记得住乡愁,汲取文明养分,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创造性转化乡村文化和治理资源,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走进民艺
呼吁民间文化生态保护
潘鲁生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笔者对民艺的学习与研究已有近40年,在这些年里,对民艺各方面的思考不断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从未间断过。要研究民间艺术就必须时常深入乡村采风调研,做实地考察。这期间我与课题组的同事们一起,可以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无论是汉族的乡村,还是少数民族的村寨,无论是西北雄浑的黄土高坡,还是江南秀丽的水村山郭,无论是心灵手巧的农妇村姑,还是朴实粗犷的庄稼汉子,那些看似平常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花花草草、坛坛罐罐都给了我们无尽的启迪。那些生动的民艺、民俗、民风、民情恰似一幅丰富多彩的...
海岱惟基,民生巧智
山东民间工艺文化特色概述
赵屹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民间工艺,是民间百姓生活方式的体现。而生活方式则是人们长期生活在一定地理环境下,在与这方水土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的生活智慧,它体现在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体现为对当地自然资源的认识与理解,体现为对劳作方式的选择,体现为对生存状态的判断与认同,也体现为对所构筑的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民间工艺决不仅仅是技术和美学意义上的工艺呈现,更是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在造物、用物过程中的传播、传承与实践。鉴于对民间工艺文化所形成的这样一种...
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从传统中走来的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承载着生活的记忆,
维系着绵长的乡愁,
传承着民间艺术传统,
是时间长河里生动的文化标记。
麦作是历史上齐鲁大地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也是文化生活发展的基石。齐鲁百姓顺应天时地利、按照节气规律进行麦作生产,实现了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6世纪出现的、现存最古老的农书——《齐民要术》便是这一耕作体系的系统总结,它记录着上千年前人与土地和谐相处的完备知识与成熟技术——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人们在长期的麦作实践中,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农具,推进犁、耧、锄、扇车、辘轳等农事器具的创新发展,展现了『量材为用、适用为上』的造物智慧,也承载着人们对土地深沉的情感依附。寒来暑往、年复一年的农事节律与劳作模式,推动形成了农业与手工业相伴相生、紧密结合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塑造了齐鲁百姓勤劳、质朴、忠厚、踏实的文化性格。
粒粒皆辛苦
打柳编筐 养活一家
车行天下
山东属黄淮冬麦区,传统麦作生产涉及耕种、管理、收获、储藏、计量、加工等农事活动。农历九月开犁耕地,扶耧点种,开启一年麦作生计。小麦越冬后直至穗子熟透,迎来麦收时节。从割麦成捆到颗粒归仓,再到用面粉制成的饽饽...
山东沿河、湖区及洼地适宜草、柳、苇等植物生长,各地农村都有用野生或农作物废弃物编制筐篮的习俗,民间也有“打柳编筐,养活一家”的说法。这些编法不同的盛器,虽材质造型各异,大小用途不一,但都是农家必备的家伙什儿...
为适应不同地形地貌环境,山东地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历经数千年改进和发展,形成了种类较为齐备、样态相对丰富的系统。田间地头,运货载人、人推畜拉、行走四方的各式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具体且生动地展示出山东民众因地制宜...
山东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当地百姓在海岱山水与礼乐文化的滋养孕育下形成了起居有序、器用有节、饮食有度、讲和守正的人格追求与修养情操。朱熹云“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人们在日常开门设窗、挂匾悬对、家具法度、日用陈设、一日三餐等点滴细节中,无不承托着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与心灵世界的安放,处处彰显明经知训、讲信修睦、俭以养德、礼仪传家的优良传统,传递着安居敬业、和谐识礼、知足常乐的小康情怀。
守正之堂
厅堂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空间,是家长权力的象征,也是迎接宾客的场所,还常作为家庭的祭祀空间...
以食为天
山东民间宴饮规矩细致、礼节繁多,与饮食相关的餐饮厨炊用具亦是种类丰富、颇具特色...
齐鲁织绣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齐纨鲁缟”工艺已相当成熟,齐地“冰纨绮绣”也赢得“冠带衣履天下”的盛名。在诗书继世、耕织传家的生活中,女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穿针引线、纺纱织布、织绣缝纫不仅是考量女性传统社会价值的手艺技能,更暗喻女性的品德性情、审美趣味。齐鲁女性不囿于日常耕作的劳累与繁琐,以浪漫情怀撷取生活的点滴,纳万物于指端,或织或绣或印或染,幻化出美善交织的锦绣世界。虽不是锦衣华服,却也是巧手织就、五彩斑斓,让生活富于温馨的色彩,体现了齐鲁女性为人 妻、为人母的特有禀赋——温婉与热烈同在、智慧与刚毅兼有。
爹纺花 娘织布
爹纺花 娘织布
传统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山东纺织自秦汉时期已全国闻名。明代初期,随着棉花种植引入山东,鲁北、
迷魂阵法是《孙膑兵法》之一,相传孙膑设下迷魂阵智斗庞涓。这种织花布花纹构思巧妙,布局严谨规整,配色讲究,非常难织,像是迷魂阵,故得此名。该图案是飘线提花,织造时需要织者一只脚同时踩两个脚蹑,初学者不容易掌握,经常织错,难得织女掉泪,因此当地妇女也称此锦图案为“难死人”。
“迷魂阵”
山芋花,就是地瓜开的花。地瓜是北方主要的经济作物,20世纪80年代以前,也是北方乡村主要的粮食作物,它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山芋花花瓣繁复细密,层层叠叠,因地瓜品种不同,花色亦有不同,常见的有红、黄、紫等色。花色虽不同,但山芋花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每片花瓣都带有褪晕效果,有的从根到尖退晕,有的由尖至根退晕,不一而足。山芋花纹样的创造正是抓住了这个特点,先将一个大的正方形分割成为9个小正方形,因其工整与连续,赋予了山芋花花瓣层叠细密的特征,而后在每个小的正方形单元中又以颜色由深到浅的渐变体现了花瓣的褪晕效果,可谓神似。
“山芋花”
这是鲁锦的经典纹样,也是蓝黄色彩搭配的经典。是一幅流传已久的图案,取材于历史事件和神话故事,上古尧帝善理国政,百姓安居乐业,尧去世后,织者织出这种锦纹以示对他的怀念,表达了百姓向往太平盛世的意愿。“老朝廷”图案是用两片综手工织造的平纹格子布,图案中黄格象征着宫殿的外部,蓝格象征着宫殿的内部,宫外明亮舒坦,宫内安祥平静。纹样流传至今,寓意生活富足太平。
“内罗城外罗城,
里头坐着个老朝廷”
“四大朵”是鲁锦传统图案里极具特色的品种之一。在布幅宽度内,只有并列的四组图案,每组图案都由大小合斗组成,远远望去,仿佛四朵绽放的鲜花,因而取名“四大朵”。图案构图简洁大方,色纱配置一般明快素雅,给人以沉静、安稳之感。
“四大朵”
“开不败”从图案本身来讲,实质上就是运用了线的渐变,打破图案的工整,使图案产生变化。同时,也应用了图底翻转,使实线和地纹留白都处于渐变之中,增加了线构成的丰富性。另外,线的渐变还被处理成为横竖垂直交错,形成小的正方形,则由线的渐变又转换成了面的渐变。
“开不败”
齐山浓染黛 鲁水淡漂彩
齐山浓染黛 鲁水淡漂彩
“天下无二行,除了药店是染坊”。旧时山东民间印染业发展繁盛,其中又以蓝印花布最为流行,多用作缝制衣服、床单等...
山东蓝印花布是指以豆粉、石灰调水作防染剂,以雕花版作拓印工具,以植物靛蓝作染料,对家织棉布进行印染的一种传统工艺,山东地区水土适宜蓝草种植,北魏时期益都(今山东寿光)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蓝》中就记载了靛蓝的提取方法。山东蓝印花布主要用作缝制衣服及帐帘、被面、床单、桌围等日用品,印制图案题材丰富,如蝴蝶兰、梅花菊、鱼戏莲、万寿盘长、花草纹等,纹样清新幽然,朴拙质雅,给人一种归于自然的幽雅静谧之美。
蓝印肚兜
山东蓝印花布是指以豆粉、石灰调水作防染剂,以雕花版作拓印工具,以植物靛蓝作染料,对家织棉布进行印染的一种传统工艺,山东地区水土适宜蓝草种植,北魏时期益都(今山东寿光)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蓝》中就记载了靛蓝的提取方法。山东蓝印花布主要用作缝制衣服及帐帘、被面、床单、桌围等日用品,印制图案题材丰富,如蝴蝶兰、梅花菊、鱼戏莲、万寿盘长、花草纹等,纹样清新幽然,朴拙质雅,给人一种归于自然的幽雅静谧之美。
蓝印花布
印制蓝印花布图案时使用的镂空花板。
镂空花板
彩印花布源于商周时期帝王服饰上的画绘(缋)。画绘(缋)走入民间演变为型版印花工艺。山东彩印花布就是用镂空纸版刷印制作,即把镂刻花纹油纸版平放在棉布上,一色一版,一次刷印一色。“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山东彩印花布色彩鲜艳,乡土气息浓郁,彩印图案寓意吉祥,民间嫁娶、祝寿等喜庆事及妇女串门走亲戚,都离不开彩印门帘、帐檐、花包袱等,五彩斑斓的彩印花布烘托出民间百姓生活的欢乐喜庆。
彩印花布
彩印花布源于商周时期帝王服饰上的画绘(缋)。画绘(缋)走入民间演变为型版印花工艺。山东彩印花布就是用镂空纸版刷印制作,即把镂刻花纹油纸版平放在棉布上,一色一版,一次刷印一色。“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山东彩印花布色彩鲜艳,乡土气息浓郁,彩印图案寓意吉祥,民间嫁娶、祝寿等喜庆事及妇女串门走亲戚,都离不开彩印门帘、帐檐、花包袱等,五彩斑斓的彩印花布烘托出民间百姓生活的欢乐喜庆。
彩印花布
天下无女不绣花
天下无女不绣花
鲁绣,又称“衣线绣”,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代表性刺绣。春秋时期在齐鲁兴起,汉代开始走向寻常百姓家。绵远悠长的齐鲁...
袄是山东民间广泛穿着的女服上衣,其名称最早现于南北朝时期,至清代晚期演变为较为固定的形制,以立领、大襟右衽、连肩袖、开衩摆、宽衣宽袖为主要特征,常在衣襟与下摆处饰以精美刺绣图案,因此也被称作“绣花袄”。女袄的刺绣装饰多为对称式纹样,图案题材寓意吉祥,如蝴蝶干枝梅或石榴或牡丹组合而成的“蝶恋花”,刺绣针法有插花绣、盘金绣、打籽绣、平针绣等。女服大袄这一宽身、长袖、长衣的廓形,既符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审美情趣,又充分展现出山东女性婉约、端庄、含蓄、优雅的品性格调。
袄是山东民间广泛穿着的女服上衣,其名称最早现于南北朝时期,至清代晚期演变为较为固定的形制,以立领、大襟右衽、连肩袖、开衩摆、宽衣宽袖为主要特征,常在衣襟与下摆处饰以精美刺绣图案,因此也被称作“绣花袄”。女袄的刺绣装饰多为对称式纹样,图案题材寓意吉祥,如蝴蝶干枝梅或石榴或牡丹组合而成的“蝶恋花”,刺绣针法有插花绣、盘金绣、打籽绣、平针绣等。女服大袄这一宽身、长袖、长衣的廓形,既符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审美情趣,又充分展现出山东女性婉约、端庄、含蓄、优雅的品性格调。
袄是山东民间广泛穿着的女服上衣,其名称最早现于南北朝时期,至清代晚期演变为较为固定的形制,以立领、大襟右衽、连肩袖、开衩摆、宽衣宽袖为主要特征,常在衣襟与下摆处饰以精美刺绣图案,因此也被称作“绣花袄”。女袄的刺绣装饰多为对称式纹样,图案题材寓意吉祥,如蝴蝶干枝梅或石榴或牡丹组合而成的“蝶恋花”,刺绣针法有插花绣、盘金绣、打籽绣、平针绣等。女服大袄这一宽身、长袖、长衣的廓形,既符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审美情趣,又充分展现出山东女性婉约、端庄、含蓄、优雅的品性格调。
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主要裙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旋裙”,明清时期穿戴达到鼎盛,凡女性皆着马面裙。马面裙共有四个裙门,因中间裙门重合而形成光面,俗称“马面”,裙侧打褶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寓,外裙门及褶裥,多用打籽、盘金等工艺绣制精美花纹装饰,如蝶恋花、榴开百子、福寿三多、瓜瓞绵绵等。马面裙或素雅清新或华丽富贵,彰显出女性的优雅之美与怡人姿态,后期演变出的百褶裙、月华裙、凤尾裙等样式更是深受女性喜爱。
马面裙
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主要裙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旋裙”,明清时期穿戴达到鼎盛,凡女性皆着马面裙。马面裙共有四个裙门,因中间裙门重合而形成光面,俗称“马面”,裙侧打褶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寓,外裙门及褶裥,多用打籽、盘金等工艺绣制精美花纹装饰,如蝶恋花、榴开百子、福寿三多、瓜瓞绵绵等。马面裙或素雅清新或华丽富贵,彰显出女性的优雅之美与怡人姿态,后期演变出的百褶裙、月华裙、凤尾裙等样式更是深受女性喜爱。
马面裙
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主要裙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旋裙”,明清时期穿戴达到鼎盛,凡女性皆着马面裙。马面裙共有四个裙门,因中间裙门重合而形成光面,俗称“马面”,裙侧打褶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寓,外裙门及褶裥,多用打籽、盘金等工艺绣制精美花纹装饰,如蝶恋花、榴开百子、福寿三多、瓜瓞绵绵等。马面裙或素雅清新或华丽富贵,彰显出女性的优雅之美与怡人姿态,后期演变出的百褶裙、月华裙、凤尾裙等样式更是深受女性喜爱。
马面裙
云肩又称披肩,前身为披帛、帔子,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礼服的重要配饰,多以绸缎为之,上施彩绣,四周饰绣边或缀彩穗,形如云朵状,其原形可追溯到“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的远古时代。清代云肩发展至鼎盛并成为汉族婚礼必备服饰,儿童亦多使用,主要有一片式、层叠式、连缀式和混搭式等结构,造型上以四合如意形最为典型,后期又发展出柳叶形、花瓣形、圆形、葫芦形、虎形等多种形制。云肩用色遵循传统五行五色学说,以五色为主,间色为辅,常使用对比色而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与装饰感,衬托得女性肩领部更为含蓄而雅致。云肩刺绣装饰题材丰富,除如意云纹,还包括花鸟鱼虫、祥瑞禽兽、戏曲故事、生活场景、山水人物等,充分展示了“云肩必有饰,有饰必用文,有文必含吉祥意”的装饰特征。
云肩
肚兜,是形状近似于菱形的亲身之衣,古称亵衣。材质以棉、丝绸居多,为正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豁形,于豁形两角处系带,穿时套在颈间,两侧每角各一带,系扎于背后腰间,下角或尖或圆,遮过肚脐达到小腹。肚兜作为内衣,虽秘不示人,却缝制精美,纹饰多彩,如蝶恋花、鱼儿戏莲、狮子滚绣球、麒麟送子、瓜瓞绵绵、刘海戏金蟾等,传情达爱,寓意吉祥。如20世纪初英国美学家克菜夫·贝尔所言,肚兜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旧时山东妇女绣制的每一件小小的肚兜,无不寄寓着对儿女亲人的美好祝愿与生活祈盼。
肚兜
枕顶多用作长形软质枕头的两端。旧时,山东民间枕头多用土蓝布缝制,枕身较长,两端用刺绣枕顶做装饰。刺绣枕顶通常呈方形或抹角方形,绣制图案取材广泛,有花鸟、山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吉祥文字、器物形态、几何纹样等,可谓包天容地。枕顶作为起居私物,却在方寸之间传达着山东妇女的心灵手巧及对纳福、爱情、仕途、平安、长寿等意蕴的追求,“于无声处见繁花”,山东民间百姓在安卧中传达着对梦想成真的殷切期盼。
刺绣枕顶
在山东西南地区,人们将一些不足尺长的小型木版画装订成或厚或薄的本子,用一整块家织蓝染布像包书皮一样制成封面封底,封面钉缀扣鼻、扣眼儿和布盘扣,书脊处用棉线“装订”,外形俨然一本装帧精美的线装书,当地人称为“鞋样本子”,也叫“书本子”,用来夹放鞋样、绣花花样、丝线等怕磨易碎之物。“书本子”是当地结婚必备之物,须由男女两家共同制作。娘家准备内里画册,在迎娶当天作为嫁妆带入婆家,婆婆准备蓝布封皮送给媳妇。“娘家的本,婆家的确儿,打的粮食没处着”,“书本子”也成为生活的“幸福之本”。
鞋样本子
齐鲁百姓顺应四时生产劳作的同时,将平凡的日常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张弛有度。人们通过生儿育女、寿诞宴饮、婚丧嫁娶等人生仪礼以及岁时节令习俗表达生活仪式感的同时,也透过游戏娱乐活动彰显个体的生命活力,在社会井然秩序中发掘生活的无限乐趣,体悟生命自由的精神追求。人们亦借助不同时刻的游艺活动与审美创造,祭祀、禳祝、狂欢、祈福,打造了平凡生活中的一个个华彩乐章,传颂着恒常的文化信念与理想愿景,体现了乐天达观的文化性格,成为增强族群文化认同 与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红白喜事
童蒙之养
游艺人生
欢天喜地过大年
婚丧嫁娶是重要的人生仪礼,民间亦称红白喜事,是每个人生命过程中经历不同阶段的乐章...
年是农耕时代五谷成熟的象征,承载着先民对五谷丰收的礼赞。过年伴随历史演进逐渐发展为中华民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