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木雕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雕体系之一,流行于粤东的潮州、潮安、饶平、普宁、汕头、澄海、潮阳、揭阳、揭西、惠来等旧潮州府属地区(今统称潮汕地区),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及龙眼木雕并誉为“中国四大木雕”,其历史源远流长,造型丰富优美,地域特色鲜明,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木雕多髹漆饰金,亦称“金漆木雕”,融雕刻、髹漆贴金、金漆画等多种技艺于一体,其独特之处尤在于出神入化的镂通雕技艺,作品玲珑剔透,既体现雕刻的立体性,又能塑造层层迭迭的多维度空间,像绘画一样表达情节丰富的故事,再加上民俗意蕴深厚的题材纹饰,无不体现着潮汕地区的传统生活脉络,散发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本次展览共展出广东省博物馆、潮州市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160余件(套)展品,包括明代木雕府楼猴、金漆通雕“福禄寿”梳妆台圆肚,清代金漆木雕《柳金花赠火袍》纸媒筒、“李太白醉酒图”龛楣肚、彩绘铁线描漆画《郭子仪拜寿》小寿屏、金漆木雕《杨家将》小神龛、《井边会》炮斗,民国时期的金漆通雕蟹篓梁托、“童子戏鹤”穿枋,以及部分当代著名工艺大师的作品。
发展期
成熟期
兴盛期
衰退期
复兴期
潮州木雕孕育和萌芽于唐代以前,至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制品初具水平,物像造型简洁粗犷,刀法刚劲洗练,风格拙朴浑厚。
在明代,潮州木雕逐渐应用到建筑、祭器及家具陈设等方面。至明代晚期,木雕艺人已能综合运用浮雕、沉雕、圆雕和通雕等多种技法,并从平面雕饰向单层通雕发展,逐步形成地方风格。雕刻题材丰富,物像造型简练,神态生动逼真,刀法明快有力,具较高的艺术水平。
府楼猴
明代 │ 高44.5厘米,底宽18.5厘米 │ 潮州市博物馆藏
潮州府镇海楼建于明成化元年,是明代潮州府衙署谯楼,俗称府楼。府楼建筑结构坚固,用石砌成围墙,栏杆以108只木雕猴子作为装饰。猴子雕刻比例准确,线条简练,造型各异,神态生动。因装饰于府楼建筑,民间称之为“府楼猴”。
到了清代,潮汕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木雕装饰成为社会风尚,特别是清代晚期,经商致富的海外华侨在家乡大兴土木,所兴建的祠堂和居室等无不雕梁画栋,木雕艺术达至鼎盛。多层镂空通雕技术炉火纯青,并与描金漆画及髹漆贴金等多种装饰技法相结合。
金漆通雕“梅花与公鸡”雀替
清代 │ 高24厘米,宽64厘米,厚7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雀替是中国传统建筑立柱与横梁交角处的构件,能强化结构,增加荷载力。雀替一词的出处已不可考,但估计是由于雀替是替木(横卧在梁下的短木)的一种,在柱头两侧形如雀鸟展开的双翼,因而得名。此雀替呈一贯的三角状,采用镂通雕和圆雕技法,雕刻了梅花与公鸡。雀替最初只是力学上的构件,后来却因美学上的需要,装饰题材千变万化。
民国初期,潮州木雕得以继续发展,工艺独到之作时有出现。抗战时期,社会动荡,昔日繁荣的潮州木雕业萎靡不振,逐渐走向衰退。
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木雕几经起伏后获得新生,木雕制品以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的独立摆件为主,题材、构图、造型及技法等方面均有突破,历史悠久的潮州木雕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2006年,潮州木雕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和谐之韵
当代 │ 李得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高65厘米,宽65厘米,厚8厘米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品在保留传统潮州木雕多层次镂通技法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杂杂、匀匀”的表现形式,注重形式感和动感,以弧线形式表现芭蕉大叶的飘逸,直线形式表现翠竹的刚健,自身叶脉的变化,有繁有简、刚柔并济,从而烘托出一对鸳鸯的和谐恩爱。
匠心独具
艺术审美
潮汕地处亚热带,濒临海洋,高温高湿,雨量充沛,森林植被种类繁多。潮汕的雕刻艺人们就地取材,在木材上下功夫,探索出了潮州木雕这一雕刻形式。因地取材,因材施艺,木雕艺人们通过手中的工具,以独特的雕刻和髹漆技艺,经过选材、起草、凿坯、细雕、打磨、髹漆、贴金等工序,从一块块天然木料中雕琢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更是通过多层镂通雕的独特技艺,打造了一个多层空间布局的木雕世界。从选材到成型,潮州木雕的创制过程,体现着木雕艺人们的匠心独运。
材料、工具与工序
潮州木雕所用木料主要有樟木、杉木、苦楝木、花梨木等多种,多层的镂通雕以樟木为常见,其质地柔韧细腻,容易揍刀,且带强烈的樟脑香气,能防腐防虫,使作品能经久;杉木结构细致,但质地较松,多用于建筑构件或大型家具上,作粗放性的雕刻。漆料多为植物漆,加入桐油和银朱色粉调制,髹涂于器表,能让金箔黏附于木上,同时起防潮作用;加入银朱色粉则可增益金属粉箔的色光,称为“朱金地漆”。颜料及金属粉箔则按实际需要应用于器表,进一步强化装饰效果。
潮州木雕艺人所用的工具多种多样,按其功能可分为选材取坯工具、雕刻工具、调漆工具、打磨工具、髹涂工具、描绘工具、敷贴工具等七大类。
潮州木雕较少保留原木色。以髹漆贴金木雕为例,在经过整料、起草图、上草图、凿粗坯、细雕刻和打磨等工序后,还要髹漆和贴金才告完成。
雕刻技法
潮州木雕的雕刻工艺,主要可分为浮雕、圆雕、通雕和沉雕四种雕刻手法。
高浮雕彩绘《徐晃射锦袍》随梁枋 │ 清代 │ 高21厘米,宽106厘米,厚6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随梁枋运用高浮雕技法,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徐晃射锦袍》的故事。木雕中央可见曹操安坐铜雀台的中堂,完成射箭比试的张郃、夏侯渊在左方,右方则见徐晃准备射落悬挂柳枝之上的锦袍,及意图强抢锦袍的许褚。
通雕是以雕刻刀在木料上雕刻景物,木料有些部位镂通。通雕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钢线锯通雕”,又称“锯通雕”,一种是多层镂通雕。锯通雕为先在裁好的木料上画好图样,然后用钢线锯锯出图像,再以雕刀修整洞眼并对图像略加雕饰,因只能作单层表现景物,所以比较适宜内容较为简单的题材。多层镂通雕是在裁整好的木料上作多层次雕刻。这种通雕形式容量大,适合表现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场面宏大、景物丰富的题材。多层镂通雕也是潮州木雕艺人倾注心血和智慧最多的木雕技艺,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雕刻技法,代表了潮州木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金漆通雕《郭子仪拜寿》神龛门肚 │ 清代 │ 高87厘米,宽56厘米,厚6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门肚镶嵌在大神龛门上,运用了多层镂空双面通雕技法。两面的菱花开光内都雕刻了著名潮剧《郭子仪拜寿》戏出,以门楼、阶梯及树木等表现空间深度,是个寓意美好的大场面。开光外的四角饰以锯通雕夔龙抢珠纹。
沉雕,即阴刻,图案纹饰低凹于木料平面,雕刻简便省工,纹饰不易受损,以花木虫鸟最常见,多用于房门、屏风门及橱柜门等建筑和家具饰件上容易受损的部位。此种雕刻形式较为少见。
黑漆底沉雕贴金《八宝追夫》横肚 │ 清代 │ 各高24.2厘米 ,宽39.9厘米,厚2.2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一对横肚雕刻的题材是选用潮剧《八宝追夫》的戏出情节,用潮州木雕中的沉雕工艺,把它定格反映在两块横肚之上作为衣橱或眠床被架上的装饰面。其中一块横肚摄取剧中狄青趁着月夜逃婚,八宝公主和侍婢追至长亭。另一块横肚则雕刻了戏出中剧终的高潮——八宝与狄青终于结为夫妇,一旁的主婚人杨宗保和八宝公主的侍婢心满意足,寥寥四个人物即能把谢幕前的大团圆结局交代得井井有条,简单明了,充分体现了潮州木雕艺人概括提炼题材的非凡能力。
潮州木雕的体量普遍较小,但善于利用空间的木雕艺人们常常在这方寸之间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从二维的平面雕刻到三维的立体圆雕,再到前后、内外重叠的多层镂雕,精湛的雕刻技艺赋予了潮州木雕丰富的表现力,使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不同的艺术表达。多样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既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需求,也充分展现了木雕艺人孜孜不倦地探索精神。
构图多样
潮州木雕善于利用空间,将不同时空的人物或场景置于同一个画面,物像平列铺陈,不作或少作重迭,各个物像清晰可见。画面结构常作对称布局,主体物像居中,次要物像作左右或上下对称安排,具有构图丰满、布局匀称及和谐庄重的特点。
金漆锯通雕九曲篆字纹门肚 │ 清代 │ 各高77厘米,宽42厘米,厚2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两件门肚均以锯通雕的技法,用笔直的线条将画面分割成五列八行共四十个方块,每块雕刻一个抽象变化的篆字,远看又像两个大型的铁线篆文印章,有一种独特的形式美。这些篆字组成的内容出自南朝《千字文》,该文将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写成韵文,意在教授孩童基本汉字。
手法多变
为迎合人们的审美趣味,并使不同的装饰部位均能达到理想的观赏效果,木雕艺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出多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
多层镂通雕《瓦岗寨》方肚 │ 清代 │ 高20厘米,宽19厘米,高8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方肚以潮剧《瓦岗寨》戏出为题材,雕刻的情节是瓦岗寨派兵围攻临潼总兵尚师徒,要救回不幸身陷敌手的程咬金。木雕艺人选择了双方打斗时的激烈场面,利用方肚的空间,以满构图的形式加上镂空通雕技艺,拓展了空间的有限性,满足了对故事最生动情节的刻画。
金漆多层镂通雕《四郎探母》方肚 │ 清代 │ 高20厘米,宽19厘米,高8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方肚选择了潮剧《四郎探母》戏出为题材。作品以前后两个空间的布局形式呈现了两个场景:前景是杨四郎与佘太君、杨六郎步出宋营,杨四郎依依惜别翻身上马朝雁门关扬鞭催马而去;背景则表现在远处的银安殿上,铁镜公主和萧太后焦急等待杨四郎的守约归来,木雕通过前后的空间区隔表达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的人物活动,布局精细,景物紧凑,通过人物的动态和神情流露出告别之情,充分表现了剧中所宣扬的浓浓“人情味”。
装饰独特
潮州木雕非常注重总体设计,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还会在结构的安排、空间的分割、题材的选择、色彩的搭配、构图布局的协调等多方面作周密的构思,讲究整体对称均衡及和谐协调,具有豪华而又庄重的风格。
五彩装金木雕“五福临门”花板 │ 清代 │ 高48厘米,宽75厘米,厚3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五彩装金”的技法是在雕刻部位作贴金装饰,其余空间则以大红、大绿、紫红或粉黄等颜色作彩绘装饰,具有金碧辉煌的效果。此花板以红漆衬底,边框饰夔龙纹,中央的黑框内五只蝙蝠围成一圈,寓意“五福临门”,四角则是“福禄寿”三星及跟随禄星的童子。由于“五彩装金”色彩浓艳,难显大气,不适合祭祀敬祖等庄严场合,因而逐渐走向式微。
素雕《佘太君挂帅》方形熏炉罩 │ 清末 │ 高30厘米,宽26厘米,厚26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熏炉罩为素雕中的佳作,原木本色古朴雅致,精彩的雕刻技法则予人罩中套罩的错觉。罩壁四面由枋栏组成,通雕连枝花卉,栏内通雕《佘太君挂帅》故事、松鹤延年和珍禽瑞兽图等。
民间信仰
礼义文化
精雕百态
潮汕民间祭祀习俗十分隆重,凡事求神,不拘一格的多神崇拜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特别是年初的游神赛会和岁末的酬神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婚庆及寿礼等人生礼仪铺张豪华,所用器具十分讲究而又广泛,金碧辉煌的金漆木雕既可显示财富地位,又可渲染活动气氛。其中神龛是潮汕民间为供奉祖先神位而特制,在潮州木雕中造工最为讲究。壮观的游神队伍衍生了大量特制的礼器,体现潮州木雕将实用性和美观性完美结合。
金漆木雕“比武定帅”小神龛
清代 │ 高83厘米,宽59厘米,厚42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神龛是潮汕民间供奉祖先神位的特制祭祀用具,大者可高达三米以上。神龛内部常作厅堂格式,靠壁置一围屏,有的围屏上描金叙写祖先的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功德;有的内设梯级,以供奉更多神位牌。祭祀时将龛门打开,前方置几案摆放香炉、灯烛及供品,焚香燃烛,拜祭如仪。此小神龛门正面的窗肚和门肚雕刻“比武定帅”图,神龛内的围屏上则有福禄寿三星描金漆画。
金漆木雕祥禽瑞兽菱形馔盒
清代 │ 高26厘米,宽64厘米,厚21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馔盒有长方形和菱形两种,平日陈设于厅堂的几案上,祭祀时置于神案上或神龛前,摆上果脯或糖枋等供品。此馔盒的盒盖已缺失。“山”字形盒架饰有六个圆雕压脚狮子,足间牙板雕刻柔媚纤细,束腰及围栏等部位饰通雕卷草纹,圆雕花卉栏柱头,盒架立面嵌饰通雕人物故事、珍禽瑞兽及鱼藻等图案。
金漆木雕江海水族糖果架
清代 │ 高60厘米,宽52厘米,厚13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糖果架的形制比馔盒大,摆放大块的米方糖。此架呈阶梯状,以黑漆隔条作框架,构成多个装饰带,镶嵌人物江海水族、博古图、瓜瓞葡萄及吉祥动物等多种题材的通雕花板。风格庄重而又富于变化,显得灵巧通透。
金漆木雕《郭子仪拜寿》三牲供台
清代 │ 高30厘米,宽90厘米,厚84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三牲供台为祠堂内的祭祀器具,造型多样,以六角形最为常见。祭祀时将供台置于大神龛前,摆上猪牛羊三牲祭品。此供台底板上饰有六个压脚狮子的足座,足间裙板饰玲珑花卉纹。器座束腰部位立面通雕潮剧《郭子仪拜寿》戏出花板,座面上为敞式托盆。黑漆框架与贴金饰件互相衬托,庄重华丽。
潮州木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决定了潮州木雕艺人们在选择创作题材时,会注重那些与民间文化、现实生活和精神信仰有关的内容,如象征吉祥如意的题材能够满足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传统的儒家故事又满足了人们对后代子孙的教育功能。这些富有寓意色彩和教化功用的木雕作品,出现在潮州木雕的任何具有实用性功能的构件上,使木雕既作为装饰图像丰富了日常的家居环境,也成为一种记录潮汕习俗与文化的物质载体。
金漆通雕《二十四孝》抱柱式挂件
清末 │ 各高144厘米,宽28厘米,厚9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对抱柱式挂件顶部雕饰展翅欲飞的蝙蝠,足部雕成花篮形。主体的镂通雕为《二十四孝》故事,采用“之”字形路径分成五个层面,每层之间利用屋顶及树干巧妙过渡。整体构图清晰,人物特点分明,景物布置合理。
潮汕民俗富有生活意趣,潮州木雕深受浸染,具浓厚的乡土气息。人物题材包括戏剧曲艺、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及现实社会生活等方面,特点是以人物为中心,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莫过于潮剧。潮剧至今已具六百多年历史,节日时令必有潮剧助庆,既酬神又娱人。潮剧于清乾隆后被广泛移植到潮州木雕上,它借用中国戏曲程序化的表现技巧和舞台表演的空间虚拟手法,集中表现剧中最突出的人物和情节,在狭小的画面上连续和概括地布置丰富的情节,反映潮州木雕深厚的历史积淀。
金漆通雕《苏六娘》及“福禄寿”梳妆台圆肚
明末 │ 各直径16厘米,后3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两件圆肚为梳妆台的装饰构件,左方圆肚取材自潮剧《苏六娘》,右方圆肚则雕刻“福禄寿”三星及跟随禄星的童子。《苏六娘》故事讲述潮州苏六娘与青梅竹马的表兄互生情愫,其父却将她许配给府衙杨师爷之子,六娘投江求死被救,最后与表兄远走他乡。左方圆肚上可见二人在花园定情的情景。
金漆多层镂通雕《薛仁贵征东》大神龛门窗
清代 │ 高80厘米,宽36厘米,厚6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潮州木雕的最高艺术水平体现在多层镂空金漆木雕。潮州木雕配合建筑装饰的作品最精彩的是祭祀器物,祭祀器物中最精彩的是大神龛,而每一座大神龛上面镶嵌的多达二三百件金漆木雕饰件中最精彩的是雕刻得尤为精细的龛门窗。龛门窗正对人仰视的黄金视线,是神龛门之眼,最受关注。人们评价一座大神龛的工艺水平,首先看龛门窗的水平如何。
这件龛门窗雕刻的是潮剧《薛仁贵征东》的戏出。剧情是唐初年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陆续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薛仁贵是他手下名将,在征辽东战役中屡建奇功,深得唐太宗赏识。
浮雕彩绘《荔镜记》雀替
清代 │ 各高40厘米,宽21厘米,厚9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荔镜记》又名《陈三五娘》,是著名的潮剧戏码,故事讲述泉州人陈三元宵赏灯时巧遇潮州闺女黄五娘,互生爱慕。二人几经波折,在婢女益春暗中相助下,最终缔结良缘。左方雀替刻画了五娘赏夏巧遇陈三掷荔示爱的情景,右方雀替则见黄父正怒打陈三。
金漆木雕铁线描漆画《鸿门宴》长方形馔盒
清代 │ 高37厘米,宽35厘米,厚16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馔盒以镂通雕髹漆贴金作装饰,“山”字形盒架前后两面作书卷式布局,一面饰通雕人物故事,另一面饰鹤鹿及博古图案。盒盖饰铁线描漆画山水图和《鸿门宴》故事。《鸿门宴》发生在秦末时期,漆画中可见项羽堂弟项庄在宴会上舞剑娱宾,伺机刺杀刘邦的情景。
金漆通雕《水浒传》神龛插角
清代 │ 各高49厘米,宽15厘米,厚4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插角呈倒三角形,在回纹黑色推光漆框分隔下,雕有博古图架、香炉、如意及瓶花等吉祥纹饰,并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和“怒杀西门庆”等故事情节雕刻其中,人物栩栩如生,黑漆和贴金部分相互映衬。右插角中央可见武松举起手脚,作攻击状冲向右下方的猛虎,猛虎亦张口扑向武松噬咬;左插角上方刻有武松右手执棍,单脚站立,准备冲向瘫坐地上的西门庆。
建筑饰件
家居陈设
自然风物
潮汕人素有重商传统,特别是清乾隆以后,潮商乘坐红头船(即清代潮州地区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从事南北货买卖,累积了可观的财富。大量的侨汇不但使潮汕人生活富裕,海外潮商亦竞相回乡修建宗祠家庙,显耀华贵。他们追求豪华壮丽的木雕建筑,所以祠堂、庙宇和民居等大多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木雕构件令整座建筑显得富丽堂皇。另一方面,潮汕人十分注重宗族团结,以存放祖宗牌位的宗祠为中心聚族而居,宗祠地位超然,是所有重要活动的场所,故此传统建筑以祠堂的木雕装饰最为精美。除了建筑构件,器物上不少有加固作用的饰件亦被赋予华丽的雕饰。
金漆通雕折棱书卷寄梅花穿插枋
清代 │ 高22厘米,宽34厘米,厚9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一件穿插枋,雕刻的是折棱式书卷寄梅花枝,寓意“书香门第”。此外雕刻蔓藤苦瓜,寓意瓜瓞绵长,多子多孙。潮州木雕,雕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表现特色,由此也可见一斑。
金漆木雕几何纹和花卉进屏门窗
清代 │ 高90厘米,宽50厘米,厚6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进屏这种建筑装饰在潮汕民居中很常见,“四点金”以上规模的民居门楼内都设有进屏。它的精神上的意义是“避邪挡灾”,而它的实用功能一是保证日常生活起居的私密性;二是潮州地处沿海,在台风季节,进屏成为阻挡大风穿堂而进的一道屏障。大户人家把进屏当作格扇门装饰处理,镶嵌金漆木雕门窗花心。
这件进屏门窗是用细木条棂子拼成龟背锦和亚字锦几何图案花纹套钉浮雕莲花、水仙花朵,简洁之中藏着华丽,又具有净土、纯洁、吉祥的寓意。
潮汕民间的家具与华贵的外部木雕建筑装饰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因而常以金漆木雕作装饰,色彩红艳,反映潮汕民众追求华丽气派和幸福生活的风尚,当中以寿屏最为独特。古时潮汕地区曾出现不少百岁老人,因此“敬老重仪”是当地的重要习俗,而寿屏便是主要的贺礼。金漆木雕以普通家具为主,独立的案头陈设较为罕见。
金漆木雕《郭子仪拜寿》大寿屏
清嘉庆六年 │ 高288厘米,宽506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大寿屏共十一扇,正面屏头和两侧企肚上嵌“福禄寿”三星、“八仙骑八兽”和博古图瓶花,下横肚则在黑漆地子上作浮雕装饰,题材有松鹿、塔雁传书、封侯、双鹤、凤凰、牡丹及荷花等吉祥图。屏肚为金漆手书贺寿序全文,四周以墨绿地浮雕贴金夔龙纹。背面为通景式金漆画《郭子仪拜寿》图。整体刀工古朴圆浑,线条刚劲有力,代表了清代中期潮州木雕的艺术风格。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濒临南海,从前潮汕人大多以捕鱼为业,自然期望水族丰收,潮州木雕亦多以此为题材,其中“龙虾蟹篓”以多层的镂通雕技法活现龙虾和螃蟹的各种姿态,一片生机处处的景象,将木雕技艺发挥极致。民间称螃蟹的螯为夹子,而“夹”与“甲”谐音,古时科举殿试有三甲之分,所以螃蟹亦寓意科举高中。龙虾或虾则善于跳跃,寓意捷足先登,在潮州木雕中与螃蟹如影随形。除了水族题材,潮州木雕还会描绘乡土生活中常见的家禽家畜、蔬菜瓜果、农具渔具及山水风景等,或以自然物像创造出各种吉祥图案,反映人们崇拜祖先、追求富贵、祈求吉祥、向往功名及忠、孝、节、义等传统思想观念。
金漆通雕蟹篓梁托
民国 │ 高36.5厘米,宽39厘米,厚27.8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梁托以蟹篓为中心,在口沿、篓身及底部有五只形态各异的螃蟹四散爬行,篓身下部衬以海水江牙,篓身周边以梅枝盖顶。蟹篓酷似竹编而成,整体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潮汕人对水族丰收的期望。
金漆多层镂通雕水族动植物梁架叠斗间穿插枋
清代 │ 高28厘米,宽47厘米,厚6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由于潮汕地处岭东,气候炎热潮湿,为防潮通风,屋架多做成露明结构,于是梁架成为装饰的重点。作为承重构件的梁柱本身,不宜进行镂通雕刻,故潮州木雕在梁上施用金漆画装饰,以烘托、对比其他附梁构件的潮州木雕装饰有了施展才艺的舞台。
这一件潮州古建筑梁架上叠斗间的穿插枋雕刻的是历代潮汕人喜爱的水族动植物,面积有限,方寸之间作者能发挥巧妙的艺术构思,运用以简胜繁的表现手法,让观者感受到水中一隅活跃的景象。随波摇曳的水草和随风摇荡的芦苇,肥美的鳜鱼和鲤鱼在水草中欢快地游动,表现了景物的层次和空间深度,富有立体感。一只充满活力的龙虾颤抖着爬上被风吹弯了腰的芦苇,成了构图的焦点,大自然的和谐及美好在木雕师傅的刀下,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浮雕潮州名胜企肚
清代 │ 各高58厘米,宽34厘米,厚3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企肚浮雕韩江沿岸“潮州八景”之龙湫宝塔和北阁景区,但见城墙高耸,屋舍、亭台、楼阁和砖塔错落分布,江面上船楫和商旅往来不断。韩江贯穿潮州府,是该地的“母亲河”,为纪念唐宪宗时被贬来潮当官的韩愈而得名。相传当地鳄鱼为患,韩愈在江边举行祭典,宣读《祭鳄鱼文》而把鳄患消除。
木雕与信仰
木雕与习俗
潮汕人非常重视祭祀活动,常说“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这里指的“八节”,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这八个传统节日,而这八个节日也必定要拜神和祭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祭祀活动,这其中包含了潮汕人对宗族先贤的膜拜怀念,也带有祈福庇护等朴素的愿望。隆重热烈的仪式活动充分体现出潮汕人对祭祀的重视程度,而除了大量以木雕制作的特制礼器之外,仪式上的其他元素同样丰富,从服饰、装扮、礼器、祭品,到潮剧、潮曲、潮乐,潮汕人用一场视听盛宴构筑起独特的民间祭祀景观。
金漆木雕真武帝神位牌
清代 │ 高48厘米,宽24厘米,厚11厘米 │ 广东省博物馆藏
玄天上帝为道教北极四圣之一,又称真武大帝、北极真武或北极真君。他是一位备受多神崇拜的潮州人奉拜的神明。这件神位牌正面减地阳刻黑漆“欶封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神位”,神位牌上方镶嵌金漆通雕正龙额花,左右镶嵌金漆通雕降龙站牙,三条金龙雕刻得张牙舞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神位牌插嵌在须弥座牌坛上,牌坛座上有用锯通雕钱纹栏板装饰的平座栏杆,有用浮雕曲折连续纹和通雕鱼藻纹装饰的束腰,有用通雕卷草纹装饰的圭脚。组合装饰非常丰富。整件神位牌设计得庄严、堂皇、威风凛凛,采用黑、金两种色彩,对比强烈,是一件精巧的潮州木雕祭祀器物类的精品。
潮绣“安济圣王”神袍
1989年 │ 总长178厘米,肩宽75厘米,袖长110厘米 │ 潮州市博物馆藏
潮绣大夫人神袍
1989年 │ 总长136厘米,肩宽68厘米,袖长104厘米 │ 潮州市博物馆藏
潮绣二夫人神袍
1989年 │ 总长136厘米,肩宽68厘米,袖长104厘米 │ 潮州市博物馆藏
“安济圣王”在潮州的信仰系统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被称为“大老爷”,供奉于潮州韩江南堤的青龙古庙内。此三件神袍是为“安济圣王”及其两位夫人所制的衣服,其面料为真丝贡缎,总共使用了370扎纯金线和150扎银线,分别重达4.8公斤和2公斤。每件神袍由一百几十片绣片组成,集合了当时潮绣最精细的手艺和材料,是潮绣中的精品。
潮州铁枝木偶“齐王求将”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 男高51厘米,女高20厘米 │ 潮州市博物馆藏
潮剧是潮州木雕里的传统题材,木雕里常常选择某出戏的精彩情节加以表现。而现实生活中,潮剧演出会以生动的肢体语言和独特的唱腔演绎精彩的内容,以木偶戏的形式演出便为其中之一。潮汕地区的木偶戏被称为铁枝木偶戏,得名于采用铁枝操作木偶进行表演。在舞台布置上模仿潮剧的舞台场景和演出形式,配合着潮剧的唱腔伴奏,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完成了一出出引人入胜的潮剧曲目。铁枝木偶戏也成为潮汕地区每逢游神赛会、祭祀节庆时不可或缺的节目。铁枝木偶戏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面海靠山,临海而居的环境造就了潮汕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风俗习惯。所谓“在山吃山,靠海吃海”,丰富的海产品是潮汕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潮汕菜也以烹饪海鲜见长,追求呈现原材料鲜美度的潮汕菜闻名海内外,而以海产品为内容的潮州木雕也成为最能体现其工艺特色的题材。潮汕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与外界的交流,但也保留下了一些传统汉族文化的风俗元素,如潮汕话中的古语发音,重视对后代良好传统的继承和教育,精耕细作的生活状态等,既融入在潮州木雕精细刻画的创作态度之中,也可从木雕的内容中探得寻常生活中的日常点滴。
金漆通雕龙虾蟹篓
当代 │ 辜柳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高75厘米,宽40厘米,厚40厘米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龙虾蟹篓”是潮州木雕最具特色的题材之一。该作品采用樟木雕刻,在继承传统的镂空雕技艺基础上,融汇浮雕、圆雕、镂通雕多种雕刻技艺精心雕刻而成。作品创意独特、布局巧妙,2个竹篓造型逼真,8只龙虾23只螃蟹活跃于筐篓内外,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再辅以浪花托底、水草依傍更加丰富了整体,在物象的刻画上强调彼此的呼应和动与静的对比。尽显自然生动,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整幅作品寄寓着风平浪静、海产丰盈之韵味。
金漆木雕茶担
清代 │ 高103厘米,宽38厘米,厚32厘米 │ 潮州市博物馆藏
茶担是潮汕一种用木雕制作装饰的礼仪用具,闲时存放于祠堂、善堂,每逢民间举行游神赛会活动时用来挑担茶水、茶具,挑者随游神队伍巡游,起到向游行队伍人员提供茶水解渴的作用,集木雕的艺术性和装物的实用性于一体。
茶担为方橱形提梁式,提梁上装铜环以便肩挑出行。茶担之一为方橱形,有若干抽屉,三面装饰浮雕梅花、葡萄、行书诗文花板。另一只为三面通雕围栏,上下嵌金漆通雕花卉围栏、金漆浮雕花卉花板。提梁落款阴刻“崔德福善堂”。该茶担造型独特、实用,纹饰优美,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潮州工夫茶无处不在的现象。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