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坐在家中,却能瞬间“穿越”至博物馆展厅,与千年文物“面对面”,亲眼见证秦汉的辉煌。没错!中华文明云展二期,与观众见面啦!
2023年10月,中华文明云展一期试点上线。试点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夏商西周时期为主要内容,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将博物馆实体展厅映射到数字空间。二期新增远古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三块新地图,融合多种观展新体验,等待大家一起探索!
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历史与未来对话,国博数智人员工“艾雯雯”将带领大家穿越历史的长廊,感受那些沉淀千年的故事。准备好了吗?快来加入这场奇妙之旅吧!
内容充实,展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国家博物馆依托丰富藏品,建构基本陈列展,展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北京周口店出土的古人类用火遗迹,这是世界直立人遗址中发现的最丰富的用火遗迹;良渚碧玉玉琮,体现着良渚文化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融合;头上戴帻、形态活泼憨厚的“明星”文物击鼓说唱俑,再现汉代雕塑艺术之传神和精神生活之富足。
四个时期入口
在一期夏商西周时期的基础上,中华文明云展二期增加了远古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内容,通过文物的陈列展示,聚焦于中华民族在其形成以及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和积淀的、具有独特文化基因的丰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进一步回答和阐释“中国文化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
广泛触达,双端访问满足不同观展需求
在一期的基础上,中华文明云展二期根据观众的参观体验反馈更加深入挖掘博物馆场景的细节,进一步开展更多的应用与功能。在PC端口外,开发小程序版本,基于微信小程序体量轻巧、操作便捷的特点,实现移动访问和便捷触控,更好地实现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联动。同时保留PC端保证深度浏览和大屏展示,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不同观众人群的观展需求。
中华文明云展小程序截图
“零距”交互,创新文物展览展示
为了让文物更可亲可近,中华文明云展二期在交互性和主动化视角上做了功能升级。拆除展柜玻璃罩,并新增2D文物可放大和3D文物可旋转功能。现在,你只需指尖轻触屏幕,就能放大、缩小、旋转文物,全方位欣赏文物的全景或某一处细节,仿佛与文物“零距离”交互!
3D拖拽旋转
中华文明云展展厅画面
趣味历史,新增“课本中的古代中国”导览路线
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更生动。制作团队精选重点文物组成“艾雯雯古代通史路线讲解”,制作活化动画视频和文物知识问答,多方位展示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更有国家博物馆金牌讲解员董胤倾情讲解,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课本里的古代中国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据统计,2024年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的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62.09%,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走进博物馆,从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如何发挥博物馆教育传播的优势?中华文明云展二期新增“课本中的古代中国”导览路线,以通用的历史教材为参考,结合课程标准,将课本中涉及的文物串联成一条导览线路,开发可移动教育资源,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这不仅是一次文物的展览,更是一次生动的历史课,让中小学生与博物馆之间建立更多的连接,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
中华文明云展路线选择
“文化+科技”,塑造文化新业态
2020年,国家博物馆启动馆藏文物活化工程,成立馆藏文物活化工作领导小组,致力于探索建立一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文物活化模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国联通和国博(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提供了运营和技术支持,中国联通采用全景三维建模、高精度文物扫描相关技术的应用,构建了强交互式、高度还原的云端逛展场景,让公众足不出户欣赏文物3D模型,并依托其自身的开元数字空间引擎、端云渲染及多套嵌入交叉技术优势,实现了文物资源在手机端和PC端的流畅展示。数智人“艾雯雯”陪伴式导览,通过智能语音讲解,打造沉浸式漫游观展体验,在云端即可实现观展、学习和体验的目的。只需轻点屏幕,博物馆的内部环境、展品的摆放位置和展品说明便尽在掌握!
艾雯雯讲解
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中华文明云展平台研究及建设已被列为“2023年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重点研发项目”。2024年6月,“中华文明云展”入选国家文物局与中央网信办组织推荐的“2024年度中华文明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这是对国家博物馆深耕文物活化的肯定与鼓励。未来,国家博物馆将继续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持续探索文物活化新路径,推出文物活化新实践,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