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纹饰精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栩栩如生、河南贾湖出土的七孔骨笛温润如玉、内蒙古翁牛特旗发现的红山玉龙造型生动……记者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一个个展厅里徜徉,跟随着一件件来自中华大地不同区域不同年代的代表性文物,追寻灿烂辉煌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在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国博老专家回信,“我曾多次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国博馆长王春法表示,总书记的温暖话语饱含殷殷期望,国博的老专家和所有同志都深受感动和教育,给全体国博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王春法馆长说:“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的回信精神与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新要求相一致,体现了国博应该肩负的特殊使命和任务。国博作为珍藏民族集体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重要公共文化机构,应该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勇担重任。”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成为国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期望的重要方面。记者了解到,国博不断深化践行“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让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在展览中把故事讲清楚、讲鲜活,让“来国博、看中国”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国博陈列工作部主任赵永向记者介绍:“国博目前已形成包含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在内的立体化展览体系。来国博,‘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等基本陈列总是深深吸引观众的目光,让人流连忘返,‘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国古代瓷器展’等专题展览,以及重大主题展、历史文化展、精品文物展、考古发现展、科技创新展、地域文化展、经典美术展和国际交流展等临时展览也是许多观众必看的。观众在馆时间平均长达六七个小时。”
国博作为世界上中华文物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藏有143万余件文物。器物的丰厚展陈与文化的意蕴流长交相辉映,其中既有青铜冰鉴、金缕玉柙、四羊方尊这样惊艳世界的“重器”,也有炭化稻谷、精妙骨笛、精巧陶罐这样的“细物”。
一尊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的方鼎,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鼎身铸有精巧的饕餮纹,彰显出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出土于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的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器型硕大,形象逼真,釉色鲜明润泽,陶塑艺术精湛,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一只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的红陶罐,胎质粗陋,器型简单,制作技术原始,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较古老的陶器,同时也是世界上较早的陶器;几粒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炭化稻谷,谷粒完好,距今约7000年,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较为成熟的水稻种植技术。
打开国博的官微,一条条观众留言感动人心,这是在聚光灯旁俯身凝视瑰宝的每一位国人内心升腾的文化自信,“在国博,借由众多的文物,我们可以直接触碰到历史宏大的轮廓,感受中华文明绵延跳动的脉搏”;“每一件物品都显示着人类智慧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凝聚着思想和温度。这里陈列的不仅仅是具象的物品,也是几万年的春夏秋冬”……这样精彩精辟的感悟感怀之语很多很多。
近年来,国博的“大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逐渐从冷门走向大众,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文化新“时尚”。
为了满足观众的热望,国博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特别是注重创新“活化利用”的方式方法。“近年来结合‘智慧国博’建设,国博在官网上推出79个虚拟展厅、150多个专题网页、130多部短视频。国博APP、小程序、智慧导览系统的开发,也让‘云端国博’、‘国博云展览’、‘国博云直播’成为常态产品。”国博新闻传播处处长余晓洁介绍说。如今,通过各类移动终端,观众在云端就能看到国博的文物藏品与精品展览,更加便捷、直观、生动地“零距离”领略国博丰富的文物宝藏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记者手记: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国博的生动实践。参观国博,可以帮助人们更直观地认识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明,更深刻地懂得民族复兴为什么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更努力地奋进在伟大新时代,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来源:《求是》2023/13,作者:《求是》杂志记者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