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馆藏精品>藏品详情
青铜火炮

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厘米,炮尾直径7.7厘米
1935年发现于河北房山(今属北京)云居寺

此炮包括炮身、药室和尾部三部分,炮口呈碗口状,直径大于炮膛很多,使用时在此放入圆石。药室直径也大于炮膛,内部用于装填火药,当时的人们用火药的剂量来控制射程。药室正上方有一小孔,以便伸出引信。尾部左右有对称的两个方孔,用于在木架上固定炮身。炮身外壁有纵向阴刻铭文“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 绥边讨寇军 第三百号 马山”。

这是现存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火炮,制造于公元1332 年。从炮身铭文可以看出,这尊青铜炮是成批生产的,应该是当时军队的制式装备。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火器在战场上被大规模使用。通过战争,蒙古军队获得了管状射击武器的技术,并且将这项技术进一步发展,制造出了管状金属射击武器,并且大规模装备军队。元代的火药配制也有所发展,因而可以让火炮发挥更大的威力。根据考古发现,与宋代相比,元代火炮使用的火药已经去除了各种杂质,可燃物比例增加,大致的配方是硝石占60%,硫磺占20%,木炭占20%。这种火药燃烧能力更强,可以产生更多的气体,爆炸力也随之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