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高99厘米,残宽55厘米,厚26厘米
1971年在北京市明代城墙中发现
自晋《针灸甲乙经》问世以来,历代针灸学著述因图谱难绘而多数只记灸法不记针法。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1年),在宋仁宗要求下,太医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件针灸用的铜人模具。除铸造针灸铜人之外,王惟一还撰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这部书考订针灸穴位名称354个,比晋《针灸甲乙经》多出五个穴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编成后刻版印行,颁布全国。此外,又将图经刻在碑上,置于开封大相国寺仁济殿内,供学习者观摩。元朝初年,石碑被运往北京,因年代久远,碑上文字模糊,在明代被充作砖石砌入北京城墙。1971年拆除北京明城墙时被重新发现,碑已裂为五块,其中一块残存文字三栏,中栏刻“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上”。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