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市场更为广阔。都城长安和陪都洛阳被称作“两京”,人口众多,商贾云集,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大都市,这为钱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开始铸行“开元通宝”,结束五铢钱的使用,开辟了宝文钱的新时代,成为中国钱币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是一组“开元通宝”,钱文为隶书,寓意“开创新纪元的通行宝货”,相传早期是由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写,这种字体也被称为“八分”体。

“开元通宝”钱的大小、轻重、外郭都与西汉以来的五铢钱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之所以说它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因首先在于它告别了原来钱币以重量命名的方式。唐代初期,中国度量衡明显加大加重,一枚开元通宝钱按照当时的衡制,大约只重2.4铢,因而无法再用“五铢”命名。从此,中国的钱币不再以“铢”“两”等重量单位命名,改用“宝”字的钱文。其次,“开元通宝”钱带来了衡制上的改革,“钱”成为了新的重量单位。此外,从天宝年间开始,“开元通宝”钱的铸造规定了明确的成分比例,结束了古代铸钱没有成色标准的历史,成为铸币制度的一大进步。从货币流通上看,“开元通宝”钱是唐代最重要的货币。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开元通宝”钱逐渐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