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 1 8 9 7 1 9 7 1 ) , 早年名天授, 字大颐, 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以写意作品成就最高,其从吴昌硕入手,取法八大山人、石涛,强调以线条作为绘画的核心形式语言,塑造出形象的“骨气”。用笔爽利流畅转折突兀,构图开合自如,强调画面的虚实对比,具有极强的形式感。晚年作画融合山水、花鸟题材,创作出了许多尺幅巨大、风格霸悍、色彩丰富的作品, 代表了2 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变革所取得的成就。潘天寿生活于中西艺术观念冲突碰撞最为激烈的时代,在系统梳理了中国绘画传统之后,提出了“中西艺术应当拉开距离”的观点,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此图作于1928年,潘天寿时年31岁,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作品以3头水牛作为画面核心,构图上具有一定的透视感。3头水牛大致处于一条直线上,但中间的水牛整体朝向右侧,使画面产生了变化,避免了呆板。左部伸向右上角的树枝,同样也丰富了画面的结构。作品用线奔放粗犷,以较粗线条勾画了水牛的外形,用自由爽利的短线表达了枝叶纤细随风而动的感觉。全图用墨酣畅淋漓,牛身的结构主要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塑造,脊背之处用浓墨渲染,牛腿处则用淡墨,而至于牛腹部则几乎不着墨色。作品仅以少量的苔点和极稀疏的线条概括了地面的起伏,体现了中国画“计白当黑”注重意境表达的创作观念。潘天寿早年作品存世较少,此图为其中指画精品,对研究其绘画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