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寿民( 1 6 8 4 — 1 7 5 2 ) , 原名维祺, 字寿民, 后以字行, 更字颐公, 号渐僧、苇间居士。江苏山阳( 今淮安)人。诸生,工诗词,作山水、花卉,别有逸致,间工书法。《淮安府志·人物》本传称其书法钟太傅,画入逸品,尤以芦雁著称。所题诗词皆超逸有理趣。结屋城东北隅,擅山水之盛。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三编卷上称其作品:“翎毛花卉,均有别趣,泼墨芦雁尤极著名。所见不下十余幅, 笔意苍浑, 飞、鸣、游泳之趣, 一一融会毫端, 极朴古奇逸之致, 芦滩沙口, 生动古劲, 有大家风度。”又称“泼墨芦雁创前古所未有”,并将其作品列为神品。边寿民所画雁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神似,自成一格,以达到他所主张的“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国朝画征续录》)的境界。
芦雁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历代诗人、画家留下了许多咏雁的名诗佳作。此图以没骨法泼墨写意来表现芦雁的飞、鸣、食、宿,寥寥数笔,形神兼备。6只芦雁或聚或散,芦苇下右边2只似乎在啄身上羽毛间的沙渍;中间1只伏于地上,头和脖子藏入身体,闭目养神;左侧2只则昂首向天,与画面左上角飞起的大雁形成呼应,形象生动,摆脱了前人繁细的表现手法,删繁就简,其在雁的喙间、足部略施赭黄,使墨彩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边寿民用写竹笔法绘芦苇,浓淡、枯润、疏密兼而有之,多以赭墨绘滩头、芦苇,雅淡有致,深得“遗貌取神”的妙趣,充分表现了秋日的寒意与萧索。作品在构图上,下方集中描绘芦苇秋雁,上半部右侧仅有一只飞雁,左侧题跋短长参差,文人气息十足。整幅作品构图虚实相生,别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