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为白色,片雕,上部为长方形,下部为尖状。上部浅浮雕雕刻成龙首形,头顶有冠,上刻一透孔,可穿系佩带,臣字形大眼,大耳,方形口,器中部阴刻一周水波纹,水波纹下刻一周三角形纹饰。下部为尖状呈三角形。玉质纯净,雕刻工艺也极具艺术特色。
觿在商代是一种佩玉,最早的玉觿出土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商以后直到汉代,成为常见的玉佩。《诗经》有“芄兰之支,童子佩觿”的记载。至于觿的用法,《礼记•内则》云,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注:“觿,貌似锥,是可以解结也。”故可知,觿既为佩饰,也是一种解结的工具,一般为成人佩带,少年结婚后也带,象征成人。有学者认为觿有“变乱为治”的引申含义。觿在春秋时期极为盛行,且纹饰繁密,多饰蟠虺纹等,战国时期衰落。
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觿,佩角锐耑,可以解结。”到汉代,玉觿的使用又流行起来,多呈角形或牙形,一端雕刻纹饰多为兽头或鸟头,首部有孔可供佩系,另一端为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