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口内敛,口与足相若,扁圆腹,圈足。
印盒扁圆形,器盖、器身有子母口相合,卧足。
太白尊小口微撇,圆唇,短颈,半球状腹,圈足。腹部线刻三团螭纹。器因形似唐代诗人酒仙李太白饮酒的酒坛,故称为“太白尊”。又因形似罩鸡之笼,又俗称“鸡罩尊”。
菊瓣瓶撇口,细长颈,长圆腹,圈足。腹下饰浮雕状菊瓣纹。
器均施豇豆红釉,外底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胎质洁白坚细,釉面莹润光亮,釉色淡雅,为康熙豇豆红瓷的典型器。
豇豆红釉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高温红釉瓷品种之一,它以金属铜为着色剂,红釉中因部分氧化而产生绿色斑点,“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因釉似豇豆之色故名,又因其色浅红娇艳,似孩儿粉颊,似桃花初绽,似美人初醉,故得多个美名,如称为“孩儿脸”、“桃花片”、“美人醉”,被誉为“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美丽色釉。豇豆红釉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它比郎窑红烧成难度更大。康熙官窑有少量生产,供皇帝内廷赏用。康熙豇豆红釉器多为文房用具或摆设等小件器物,制作工艺精湛,著名的“八大码”有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蟠龙瓶、洗、太白尊、苹果尊、印盒。
康熙豇豆红器传世品稀少。康熙以后,豇豆红釉烧制技艺失传,至清末光绪民国年间出现仿康熙的制品,器型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胎质粗松,纹饰过于呆板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