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管>那人那事>详细信息
国博那人那事

【新春走基层】总台央视记者独家探秘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和文保院 探秘国博文物库房:文物守护人如何“忙年”?

 

  

  

 

 

藏品是博物馆事业的根本,是国家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具象载体,而拥有一支专业的文物保管人才队伍,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得以完成的有力保障。

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保管队伍,是一支政治思想素质过硬、梯队结构合理、业务流程精通、保管操作规范的专家型队伍。经过数十年的磨砺充实,国博文物库房逐渐形成了制度健全、账目完整、编目清晰、保管有序、查用方便的藏品管理体系,为国家博物馆的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教育宣传和文创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博事业高度重视。总书记先后多次就文化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置身新时代,需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国博的文物保管队伍将依托自身优势,进一步开展文物藏品保管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文物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利用建设智慧国博的契机,积极打造适用于国博的数字化藏品管理体系,实现藏品资源的开放共享,让藏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为国博业务工作提供支撑,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

 

安莉(1962.12—),女,河北石家庄人,南开大学博物馆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研究馆员、博士后合作导师。长期从事近现代(革命)文物鉴定、研究、编目、建档等工作。参加国家文物局全国一级革命文物鉴定确认工作、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审核工作,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担任本馆近现代文物征集鉴定专家、国史文物定级专家,中央军委党史军史工作专家组特聘专家、科技部专家库专家、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等。参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等单位近现代(革命)文物评估、鉴定工作。参加“中国近代文物展”“复兴之路”“百年中国”“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展”“红色中国”等陈列展览的策划及文物保障工作。

主要著作论文:《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选》(执行副主编)、《共和国领袖丛书》(分册主编)、《中国勇士血洒西班牙——国际纵队中国志愿军史料集》(执行主编)、《陈毅安家书》(执行副主编)、《文物中的红色基因》丛书(无私奉献卷主编)、《文物中的中国共产党成长史》(合著)、《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指引》(合著)、《中国文物志》之《近现代文物》《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相关章节,《谈博物馆近现代文物收藏原则和标准》《关于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模式转型的思考》《谈国博在香港澳门等地举办的纪念抗战展览的设计思路》《继承传统 再创辉煌——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藏品建设概述》等。

张润平(1964.4—),女,北京人,北京大学分校历史学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研究馆员,从事古陶瓷、玉器等文物保管、鉴定和研究三十余年。曾主办馆内专题展《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和《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瓷器、玉器定级和审核专家。

出版著作:主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玉器卷》。副主编《中国瓷器定级图典》和《中国陶器定级图典》。合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明代瓷器卷》《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清代瓷器卷》《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精品》《中国瓷器简明读本》《明清德化白瓷》等。

发表主要学术论文:《中国古代彩绘瓷艺术》《登峰造极的清代乾隆官窑彩绘瓷器——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为例》《清代唐英自制瓷器研究》《雍正瓷器的艺术特色》《清朝顺治瓷器的艺术风格》《明代洪武釉里红瓷器》《清道光粉彩“耕织图”鹿头尊》《繁荣多彩的元代瓷器》《外销高峰时期的元代龙泉窑青瓷》《如冰似玉的宋代龙泉窑青瓷》《宋代黑釉茶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代白瓷综述》《论回归文物中的陶瓷器》《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器初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代至元代装饰玉器研究》《国家博物馆藏明代玉器精粹》等。

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代瓷器》《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卷》《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收藏集粹》《中国传世玉器全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玺印篆刻卷》等图录编撰工作。完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玺印卷》整理研究工作。

盛为人(1964.11—),男,上海人,北京大学分校历史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研究馆员。2002-2006年,作为馆“十五”事业发展专项《建设现代化的文物保管设施》项目负责人,根据各类文物的保存现状和对温湿度变化的耐受程度,统筹规划,逐年分批完成了馆藏41万余件文物各种规格的外箱包装、随形贴身包装等订制工作;在2006年12月-2007年2月文物大搬迁期间,协助指挥安全、按时、圆满完成41万余件文物和各种库房辅助设施的搬迁和后续收尾工作;2009-2011年5月,进行国家文物局划拨的39万余件文留文物的前期筹备和接受移库工作;2011-2014年,协助完成两个临时库区81万余件文物安全回迁、入库上架和馆外库房大型、重型文物的搬迁工作;参与新馆将用保管设施的前期调研和制作参数制定、建成后的新馆库区保管设施的安装调试和照明灯具的调修改工作;在2014-2016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担任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人员普查规范培训并组织现场流程操作培训,完成76万余件普查文物的申报数据终审工作,并作为国家文物局普查数据库专家参与各省上报数据的审核工作。

主要著作论文:《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指引》(合著),发表论文《西周中期金文字体、书风探析》《国家博物馆藏汉至唐砖文书法研究》《试论书画文物的动态保护》《馆藏建武五铢钱范与东汉时期的铸币工艺》等。

张萌(1970.5—),女,河北唐山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物保管和佛教造像艺术史研究。先后负责瓷器、玉器、杂项、佛造像类文物的保管工作,在文物移库清点、回库上架和2014-2016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工作中,对分管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分类、排架等。

主要著作论文:发表论文《佩戴玉饰》《汉代铜灯》《瓷器上的红彩》《海禁政策不是明代龙泉窑衰落的主因》《明代内地佛教造像》《尼泊尔佛教造像及其对藏传佛教的影响》《国家博物馆藏“雪堆白”大白伞盖佛母造像探析》《国家博物馆藏八邦寺造像研究》《简论清代藏传佛教三大造像中心》,出版专著《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发展史》,参与《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精粹》《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收藏集粹》《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艺术系列丛书•近藏集萃》《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卷》《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英国大英博物馆卷》《清代佛造像》等图录撰稿。

董涛(1964.03— ),女,北京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

长期从事博物馆藏品管理、利用、研究等工作。参加中央礼品接收、编目、建档、入藏登记、管理和研究,参与藏品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参与中央礼品国内巡展工作,参加中央礼品的搬迁、入藏等工作,完成万余件藏品的核查、整理、清点、录入等文物普查工作,参加“巡回展览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规范”、“馆藏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指标规范”等课题研究。

主要论文:《巡展文物在包装运输中的藏品保护》《浅谈我馆巡展中藏品保护的若干问题》《试谈我馆藏品在巡回展览中的包装》《试论藏品点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浅述中国瓷器与丝绸之路》《金鸟形杖首》和《马黛茶茶具——来自拉美的饮茶习俗》等。担任《世界瑰宝》《帆影海韵》《至尊国礼》《明月和风》《和平礼赞》《乐舞缤纷》等图集的撰稿及编务工作。

张玉兰(1964.9—),女,北京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馆藏近现代文献的管理、研究和利用工作。熟悉库房工作各主要环节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方法,独立完成分管藏品库房的科学管理和日常保护工作。参加200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藏品的搬迁等工作;在2014-2016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完成藏品的核查、清点、整理、录入、审核等工作;参与“复兴之路”“抗战与文艺”“英雄诗史——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天下为公大道行”“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等多个展览的文物保障和布展工作。

主要著作论文:《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排架与科学管理》《博物馆搬迁过程中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博物馆搬迁过程中藏品的保护性包装及运输》等。

纪远新(1966.7—),男,北京人,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在藏品保管方面,致力于藏品保管与藏品研究以及博物馆学方面的探索,主要从事武器库文物保管工作。先后参加了2007年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藏品搬迁工作,以及2014-2016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保管经验。

主要著作论文:《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初探析》《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和《浅析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运营管理》等。

陈红燕(1969.5—),女,北京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从事文物保管和研究工作,主要负责文物总账管理及近现代藏品、图片的对外供应和日常馆藏文物出入库管理工作。参加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搬迁工作;2014-2016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参加“复兴之路”“中华百年风云”“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奥运邮票展”“百年中国展”和“馆藏近现代油画展”等大型展览的文物保障及布展工作等。

主要著作论文:《理性化文物库藏架柜的实施》《从外供工作谈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上甘岭战役遗迹》等,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图志》《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图集》《中国共产党90年图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中的100个故事》等著作、图集编写工作。

苏强(1974.9—),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文物博物馆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青铜器、陶器、砖瓦、石刻、金属器等传世品文物的保管及研究工作。先后参加2006年底-200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库房文物搬迁;2010-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39万余件文留文物的接收移库;2011-2013年库房文物回迁及入库上架;2014-2016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等。为“中国古代饮食器具展”“悠久之美——国家博物馆藏珍品展”“古代中国”“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宋代石刻艺术”“文心万象”“大唐风华”“吉金铸史”等多个展览提供藏品保障。

主要著作论文:《国博馆藏西汉新莽铜镜的类型与分期》《明代铜镜概述》《海外藏中国古代铜镜概述》等,承担撰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青铜器卷•商代分册》,参与撰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等。

尹静(1975——),女,山东临沭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

长期从事藏品编目、建档及相关学术研究工作等。参加相关展览的文物保障和文物撰写工作。2006年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藏品搬迁;2011年参加临时库房藏品的回迁工作;2014至2016年参加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主要著作论文:《中央苏区合作社股票考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中革命宣传文物研究》《长征路上的战友情》、《蒋介石关于中央红军长征密电手稿考述》等。

王安安:(1980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2010年起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从事文留陶瓷库房保管、整理与研究工作。专业方向为中国古代陶瓷。参加国家文物局划拨的39万余件文物的清点移库、文留瓷器库藏品入库排架;2014-2016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国家博物馆文留瓷器库藏清代官窑、晚清民国瓷器整理工作;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定级工作。

主要著作:《丛登州古港出土陶瓷看宋元时代陶瓷贸易》《昙石山遗址出土原始青瓷初论》

姜玉涛(1980.3—),男,山东乳山人,中国政法大学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藏品编目、建档及藏品出入馆动态管理等工作。2006年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藏品搬迁;2011年负责临时库房所有藏品的回迁工作,在现场协调相关部门保障藏品安全有序、账目明晰地回迁;2010-2011年参加国家文物局划拨的39万余件文物的协调、保障工作;2014-2016年参加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负责拟定文物普查方案,协调人员安排及分工,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主要著作论文:《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文物藏品账目及编号方式的发展演变》《国家博物馆百年受赠文物》《唐代挎包女俑》等。

白雪松(1981.8—),男,河北秦皇岛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 2019年8月由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调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工作。2019-2021年参加馆藏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工作;2020-2022年参加馆藏文物的藏品定级工作,负责古籍善本的整理核查; 2021-2022年参加馆藏大藏经的整理和登编工作,撰写整理工作报告。

主要著作论文:《续修国子监志》(合著),《乾嘉学者〈晋书〉研究论析》、《试析国子监南学的历史演变》等。

李瑞振(1982.2—),男,山东临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献学专业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馆藏碑帖拓本的保管和研究工作。参与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国国家博物馆碑帖文物定级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藏品定级、《中国大百科全书》(第四版)文物词条撰稿等工作。在《书法》、《书法报》、《中国书法》、《西泠艺丛》、《中国宗教》、《中国道教》、《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2020年第六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21年“两宋金石学与印学:文献、实物、图像”西泠印社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全国第六届“宋璟碑”颜体书法论坛优秀论文奖。论文入选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书法论坛”(2018、2020连续两届入选)、西泠印社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四届入选)等。

主要著作论文有《甲骨全形:殷商鹿头骨刻辞综考》、《张照书韩愈〈石鼓歌〉碑考释》、《〈重排石鼓文音训〉辨正》、《石鼓文墨考证》、《黄牧甫摹刻石鼓史事考》、《乾隆石鼓考证》、《文献学视野下的进士题名碑整理与研究》、《龚心钊旧藏宋拓<九成宫醴泉铭>三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拓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综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拓<大观帖>考述》、《海内之冠:国博藏北宋早期拓<集王圣教序>考正》等。

张米(1984.02-),女,江苏人,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藏品保管部瓷器玉器室主任。从事馆藏古代传世瓷器、玉器、杂项、印章、漆木器等藏品的保管、研究工作。参与制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定级标准和工作方案,参加并协调馆藏古陶瓷文物定级工作;先后参与“馆藏中国古代瓷器展”等60多个展览的文物筹备、展厅文案等工作;完成国家文物局划拨的39万余件古代文物清点移库、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南海出水文物整理、赴德国和韩国的业务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等工作。

主要著作论文:合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瓷器),独著《“大明万历乙卯年”漳窑瓷雕铭文新释》《元代宫廷用瓷之管见》《元代瓷质酒具的创新及其历史根源探究》等论文。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收藏集萃》《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中国古代瓷窑》《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等多部图录撰稿。

赵玉亮(1985.6—),男,山东泰安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考古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馆员。从事考古发掘品的保管和研究工作。先后参加馆藏文物整理、排架和2014-2016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工作,协助完成馆藏重要文物拍摄、南海出水文物移交工作。在日常库房工作中,根据库房文物动态,定期更新库房内文物卡片及出入展提单、修复提单,并配合馆内和馆外各类展览提取、退陈文物。协助文保院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监测文物日常状态。

杨志伟(1987.02—),男,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外国文物的管理与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国家博物馆新馆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藏品搬迁与礼品文物清点接收工作;负责礼品库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负责国家博物馆西华门库区文物库房改造工作;期间参加“复兴之路”“友好往来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馆藏开国元勋展”等展览相关工作。

主要论文有《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溯源》《中国共产党伪装书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南美马黛茶壶研究》《美洲西北海岸印第安鸟形面具研究》等。

张满(1988.6—),女,辽宁沈阳人,硕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物编目、保管、研究工作。先后参加文物库房搬迁工作、馆藏古籍、近现代图像整理研究工作,为展览社教提供支撑。参与北京市科委《中国古典皇家园林艺术特征可视化系统研发》《样式雷图档与北京皇家园林营造研究》等课题,发表《浅论近代博物馆与中国国民智识之形成》《缺席的纪念——消失的中山公园》等论文,合著《映日金莲》《图说中国盆景艺术》《时代公园的印记——中山公园和人民公园的历史变迁》等书。

王巍(1980.12-),男,北京人,北京工业大学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馆员。2010-2011年参加国家博物馆接收国家文物局三十九万余件文物的移交工作;2014-2018年负责藏品保管一部图片室工作,对外提供一万余张文物藏品图片数据授权,整理两万余张文物藏品图片数据;2018年底至今,承担金属文物室、艺术品室文物库房改造、文物整理及搬迁等工作。

李游(1986.6—),女,山西太原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硕士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民族民俗室室主任,馆员。

专业方向为人类学、民族文物研究。主要从事馆藏民族民俗类文物的保管、研究与整理工作。先后参与国家博物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大兴文物的整理与搬迁工作等;担任馆藏民族民俗类藏品定级工作组馆内专家成员、国博研究院民族文物研究所兼职专家。

参与负责馆级科研课题《馆藏土司文物整理与研究》(2019,项目批准号:GBKX2019Q11)、《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少数民族服饰研究》(2019,项目批准号:GBKX2019Q12)。主要论文有:《明代蟒衣形制研究》、《瘴疠与明清云南地方治理》、《火器的运用与云南改土归流》、《明代赐蟒制度研究》、《试论腾龙沿边土司抗日武装的特点》、《畲族盘瓠形象的演变: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畲族图谱类文物的分析》、《清末民国时期云南“寓禁于征”政策研究》等。

李琮(1989.8-),男,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外国文物室室主任、馆员。主要从事馆藏近现代(革命)文物、外国文物的保管、整理与研究工作。

多次承担并负责中央工程藏品保障及馆藏外国文物整理工作,承担馆藏近现代(革命)文物定级工作,参与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及新馆落成后的历次文物搬迁工作。担任展览“现代化之路——共和国七十年”“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内容设计。曾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选派赴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等机构进行交流访问。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与文物、中国铁路史与文物,主持馆级科研课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铁路题材文物研究》,参与馆级科研课题《馆藏蒋介石电文手稿整理与研究》《新中国至十八大中央领导同志受赠礼品研究》,参与编撰《孙中山文物100个故事》《文物中的红色基因·求是创新卷》等书,发表论文《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京汉铁路>相册内容考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京张路工撮影>研究》《文物见证新中国铁路的开端》《京门铁路的修建历程》等。

唐铭(1985.06—),男,甘肃人,兰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11年入职中国国家博物馆,从事博物馆环境监测控制、藏品预防性保护方面的工作。

负责馆内库房、展厅等室内空间环境指标(如温湿度、光照、室内空气质量等)的日常监测工作,同时开展博物馆环境科学、绿色博物馆方向的研究。参与国家文物局课题《博物馆金属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例分析》,参与编写《博物馆库房设施设备标准》,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刘薇(1985.12—),女,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馆员。200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2011年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2012~2013年赴美国纽约大学考古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中心进行交流访问,2015年至今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青铜器的科学研究与保护、仪器分析与检测。

先后参与馆藏商代妇好青铜偶方彝的科学研究与保护、馆藏春秋时期淹城独木橇的调查与清理、馆藏西汉杨家湾彩绘陶兵马俑的科学分析、馆藏西汉双兽铜方座的检测、保管部征集新疆铜质文物的清理与保护;山东省滕州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保护、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保护、湖北随州叶家山出土青铜器的研究与保护等。承担馆内课题“漆古类青铜器的研究与保护”;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国文物科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曾获中国国家博物馆优秀论文奖。

张鹏宇(1985.09—),男,中国科学院技术史专业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馆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批“师承制”学徒,师从赵家英先生学习青铜器传统修复和复制技艺。

完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妇好方斝、偶方彝、新疆民俗铜器等多件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完成馆藏四羊方尊、龙虎尊、天亡簋等多件青铜文物的复制工作;为兄弟博物馆修复保护青铜器上百件。发表《激光清洗技术在一件鎏金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科学化的思考》等多篇论文。

赵丹丹(1982.07—),女,河南人。北京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方向硕士,2012年入职,中国国家博物馆油画修复研究所临时负责人。研究方向包括壁画材料及其失效保护材料清洗、文物保护材料的微生物老化性能、铅器文物腐蚀及保护、油画材料等。

参与数十件文物的保护修复。获国家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清洗老化三甲树脂的复合微乳液清洗剂》。主持《馆藏铅器腐蚀机理研究》课题,参与国家青年科技基金课题《文物保护材料生物老化控制》等课题。发表《绿土——一种古老的绿色颜料》等多篇论文。

李郑(1982.10—),男,河北人,中共党员,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馆员,2009年至今主要从事馆藏书画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

工作期间独立或参与完成馆藏及国内外相关单位上百件珍贵书画文物的修复工作,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品《钟吕谈道图》《阙楼图》、原“中国通史”陈列展品《九色鹿本生故事壁画》、馆藏大幅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等,并协助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西藏博物馆等单位完成书画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组织编写《桂林博物馆馆藏书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西藏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发表《浅析古旧书画画面清洗问题及解决方法》《古旧书画的气色问题》《浅谈<钟离汉度吕洞宾>的修复》等专业文章。

吕雪菲(1987.01—),女,山西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馆员。2011年入馆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毛笔、硬笔等手迹类文物的复制临摹工作。

工作期间共临摹手迹类文物100余种,130多件,200余页,共计8万余字,包括毛泽东信札(墨迹)、孙中山博爱横幅(墨迹)、胡适科学概论讲义(钢笔)、陈独秀行书对联(墨迹)、鲁迅手稿(墨迹)、烈士王器民遗书(墨迹)、陈嘉庚提案电报稿(铅笔)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手迹类文物。

主要著作论文有《墨迹文物复制临摹中干笔锋的制作工艺初探》《文献复制:必要遵循的“三原则”——以王器民烈士遗书的复制为例》《手迹文物复制临摹中字迹洇痕的制作工艺》《宋代篆书变异现象探微》等。

赵作勇(1984.01—),男,籍贯山东省菏泽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及博物馆学专业毕业。2010年入职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从事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

先后完成丝织品库纺织品文物、国家礼品展金属文物、新疆征集金属文物、青州博物馆铁器、新干大洋洲玉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古钟等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对馆内存在生物病害的文物进行调查和处理,完成西华门库区整栋楼宇的虫、霉防治工作,非洲木雕库、民族文物库、国家礼品库等库区文物的熏蒸消毒工作,并对熏蒸后文物进行了无氧封装保护处理;参加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参与《金属类病害评估技术规程》标准的编写工作;参与“预防性保护领域研究”“馆藏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运行管理办法”等课题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