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明代晚期瓷器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2-10-30     中国国家博物馆

10月29日,“明代晚期瓷器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这是继“明代早期瓷器研究”“明末清初外销瓷研究”“明代中期瓷器研究”之后,连续第四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古陶瓷系列学术研讨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致辞并参加研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院长陈煜主持会议。

 

 

“明代晚期瓷器研究”研讨分“明晚期瓷器综合研究”“出土瓷器研究”“外销瓷器研究”“馆藏瓷器研究”四个专题进行。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英国杜伦大学等国内外文博机构和高校的17位专家学者,就明代晚期瓷器的品种、纹饰、工艺、器用、外销、生产制度等进行了研讨。

明晚期瓷业生产在品种、纹饰、工艺、装饰风格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在瓷器综合研究专题,故宫博物院吕成龙重点关注了嘉靖朝景德镇御窑的瓷器品种;故宫博物院孙悦通过梳理嘉靖《江西省大志•陶书》中的有关资料,总结出了嘉靖御窑的时代特征;首都博物馆龙霄飞从瓷器的色彩、纹饰、寓意、造型等方面,以实物为例分析了明代晚期瓷器审美的风格特点及其成因。中国国家博物馆耿东升重点关注了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一组完整嘉靖五供器,并对明代官窑瓷器中存在的五供器及其源流进行了探讨。中国国家博物馆杨桂梅则对明代晚期嘉靖瓷器装饰特点进行了分析。在出土瓷器研究部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江建新关注了嘉万时期官窑遗物的处理方式、“官搭民烧”制度、官窑烧造情况。故宫博物院王健华和陕西历史博物馆邹尧对墓葬及城市遗址出土明晚期官窑瓷器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分析了代表性器型——梅瓶和罐,在明清两代墓葬中的特点和原因。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高宪平对嘉靖新制祭器的烧造时间、形制来源、组合特征等进行了讨论。首都博物馆裴亚静从北京清墓出土的明万历五彩高士图折沿盆谈起,对万历时期青花、五彩花口折沿盆的几种画样及画样来源进行了梳理。

明代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海外贸易兴起,对制瓷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外销瓷器研究部分,故宫博物院王光尧对明朝晚期克拉克瓷器的产销模式及生产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广东省博物馆黄静主要探讨了16—18 世纪景德镇瓷器外销的背景、概貌等内容。英国杜伦大学张然通过印度洋地区和欧洲的考古案例探索了明代中后期外销瓷的生产专门化与订制化发展过程。

在馆藏瓷器研究部分,中国国家博物馆丁鹏勃对大英博物馆藏青花瓷板的题记、瓷画、性质进行了考证和对比研究。天津博物馆刘渤对20余件明代晚期景德镇窑人物图像瓷器进行了比较研究。故宫博物院黄卫文整理统计了清宫旧藏嘉万御窑瓷器在清宫中的存贮和使用情况,并就这一时期明代御窑瓷器生产和使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张润平对就馆藏明代晚期200余件瓷器的品种、造型、纹饰特征进行了探讨。北京艺术博物馆杨俊艳结合出土文物与考古研究资料,对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40多件明代晚期景德镇窑瓷器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明代晚期瓷器是明清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变期,承明启清,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此次研讨会对明代晚期瓷器面貌、器物用途、窑业制度、海外贸易方面的探讨,丰富了学界对明代晚期瓷业面貌的认识,但仍有很多课题和未解之谜。希望能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共同关注、研究和推动明代晚期瓷器的学术发展。

 

 

专家发言摘要

明代嘉靖朝景德镇御窑瓷器品种探析

吕成龙(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明代御窑瓷器发展至嘉靖(1522~1566年),无论在御器厂的管理方式还是在产量、质量、品种、制作工艺、装饰风格等方面,均呈现新的风貌。嘉靖朝历时45年,仅次于历时最长的万历朝(48年)。放眼世界,万历朝时值欧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和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初步较快发展时期。在中国,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开启,市井文化达到巅峰。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明代中后期,随着对外交往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农业和手工业均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方面,手工业门类日益增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在陶瓷制造业方面,景德镇御窑瓷器烧造在经过正德朝所起承上启下作用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御窑瓷器烧造总体呈现产量空前大增、造型更加繁多、大件器物明显增多、胎体趋于厚重、工艺略显粗糙、装饰愈加繁缛、色彩华丽夺目等风貌。根据传世品和出土物统计,嘉靖朝景德镇御窑烧造瓷器品种多达37个,居明代各朝之首。瓷器烧造数量比以往各朝亦均明显增加,但质量却有所下降。因此,应重视对嘉靖朝景德镇御窑烧造瓷器品种的研究,这是开展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

 

嘉靖窑的艺术特征及其在明清鉴藏史上的地位

孙悦(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明世宗嘉靖皇帝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2-1566年在位45年,是明朝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这期间,明代的御窑生产制度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嘉靖朝御窑瓷器有着鲜明的风格特色。其品类多样、器型丰富,呈现出明代中后期御窑生产的又一座高峰。嘉靖窑瓷器对后世的明清御窑窑业也产生一定影响,在陶瓷艺术史、鉴藏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嘉靖年间编纂成书的《江西省大志·陶书》中的有关资料,总结嘉靖御窑的时代特征,并对其中某些类别的器物尝试分期断代。依据明清文士诗文笔记等有关记载,阐述嘉靖窑在明清艺术鉴藏史中地位的变化。

 

明晚期瓷器艺术审美风格及成因

龙霄飞(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

明代晚期瓷器从嘉靖一朝开始出现了与前期明代瓷器不一样的审美风格,尤其以嘉靖与万历两朝最具代表性;这一时期,瓷器烧造数量大,釉彩品种多,造型繁复,民窑彩瓷发展尤为显著,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报告从瓷器的色彩、纹饰、寓意、造型等几个方面,以实物为例分析明代晚期瓷器审美的风格特点,同时从商业经济、社会风气及消费观念等方面对这一审美风格的形成原因做了初步的分析。


明代景德镇官窑五供器渊源考

耿东升(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由鼎式炉、花瓶、烛台组成的五供器是宗教供器中的基本组合形式,宋元以来常作为供奉祭祀之器。五供器有陶木质、金属质、瓷质等多种材质,其因地域和时代而异。瓷质五供器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在官方和民间供器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景德镇生产的官窑瓷质五供器不仅代表了明清工艺的最高水平,也是皇家宗教信仰的重要体现。目前所知清代官窑瓷质五供器的面貌较为清晰,而明代官窑瓷质五供器中仅见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嘉靖蓝釉沥粉贴金云龙纹五供器,为完整五供器组合。研究在梳理宋元以来官、民两个系统中各类质地五供器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传世和出土的五供器,试探明代官窑瓷器中属于五供器的瓷器及其源流,并阐述其对后世五供器的影响。

 

明代宫城图、待漏图考辩

丁鹏勃(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通过对一方大英博物馆藏青花瓷板的研究,作者考证出其上的题记是明嘉靖二十九年皇帝颁给赴北京述职通过考核的地方官的一道敕谕,首次提出瓷画应名为“天下朝觐官陛辞图”,瓷板是官员定烧的景德镇民窑插屏。同时,将该瓷板与分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6幅绘有明代紫禁城的绘画作品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其中3幅为《明代宫城图》,两幅为《待漏图》,一幅应为《陛辞图》;画中人有的是永乐时期紫禁城的设计师蒯祥,有的是嘉靖时重修三大殿的徐杲,有的是等待上朝的官员,有的是通过述职后正在离开奉天门的地方官。

 

从御窑厂遗址出土资料看嘉靖一万历官窑瓷器及相关问题

江建新(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根据历年来考古发掘与清理资料来看,景德镇明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嘉靖、万历官窑遗物不多,且大部分出土瓷片不能修复。说明这一时期明官窑的对官窑遗物的处理和官窑的烧造与明早中期官窑有所不同了。嘉靖青花“金箓大醮坛用”款碗标本,明御窑厂遗址多有出土,由此可印证嘉靖宫中斋醮活动盛行。除在明御窑厂遗址出土有嘉靖官窑遗物之外,景德镇考古人员在落马桥、观音阁明代民窑址考古发掘中,也发现刻有“大明嘉靖年制”款五爪龙纹白盘,青花“大明嘉靖年制”款黄釉瓷片等,说明嘉靖时期民窑窑场烧造官窑瓷器有一定规模了。嘉靖时期实行的“官搭民烧”制度至隆庆时期,似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御窑厂内的烧造活动也明显减少,故御窑厂遗址内出土的隆庆官窑遗物十分稀少。从御窑厂遗址出土的万历官窑残片来看,其胎釉和彩绘似比嘉靖显得精细。随着明廷废除禁海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出现了专门对外贸易的外销瓷。这一时期极大地刺激民窑发展,使民窑产品日益精细,几乎可与官窑瓷媲美。

 

墓葬、城市遗址出土明晚期官窑瓷器及相关问题研究

王健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邹尧(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员)

陶瓷史上的明晚期,通常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一时期,官窑开始采用“官搭民烧”的生产方式,中央对官窑瓷器的管理渐趋松懈。嘉靖、万历时期官窑瓷器的整体质量下降,但生产量却非常庞大。墓葬及城市遗址出土的明晚期官窑瓷器中,嘉靖、万历两朝的瓷器数量最大,多达120余件。本文通过全面统计墓葬及城市遗址出土明晚期官窑瓷器,将出土的官窑瓷器按照墓葬与遗址的时间脉络进行分类探讨。梳理出明清两代墓葬及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器型——梅瓶与罐,并从文化习俗的角度对明清两代墓葬出土官窑瓷器所呈现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明代皇家墓葬中陪葬梅瓶是明代初年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习惯,而明末清初沈阳地区与清代早期北京地区墓葬出土的官窑大罐则是受到满族独特的火葬习俗的影响。

 

从文献和考古发现看明嘉靖朝祭祀用瓷

高宪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研究员)

明朝祭祀用瓷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一是明初的洪武时期,一是晚明的嘉靖时期。前者处于新朝礼制的开创期,确立了祭器的“瓷器化”和“日用器化”;后者进入重要变革期,祭器的样式较前朝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可以称之为“嘉靖新制”。以往学界对明初的祭器有过一些讨论,而涉及嘉靖的则很少。2014年,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嘉靖时期的瓷质祭器,本文结合考古与传世实物资料,以及《大明集礼》《大明会典》等文献和图像资料,特别是新近得到关注的《嘉靖祀典考》一书,对嘉靖新制祭器的烧造时间、形制来源、组合特征等问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判定当今传世的一些被认为是弘治朝的各色瓷尊,其烧造时间不早于嘉靖九年。

 

明代晚期嘉靖瓷器装饰特点分析

杨桂梅(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嘉靖瓷器在装饰上有一些突破性变化并影响后世,是明代瓷器装饰风格的分水岭。嘉靖皇帝迷信道教、追求长寿,因此仙鹤、葫芦、八仙、寿字等道教和祈寿元素的图案进入官窑瓷器。“嘉靖新政”对国家祭祀典章进行修改,并对坛庙等礼制建筑进行较大规模修葺,新建地坛、日坛、月坛。用于祭祀的单色釉瓷器数量增多、且暗刻纹饰增多,部分釉色开始走向日用和民用。

宋、元、明绘画中均可见到的题材“十八学士图”登陆嘉靖瓷器装饰,体现“官搭民烧”制度下,文人士大夫与窑户之间有了直接交流的可能,文人生活场景的图像进入瓷器装饰。“官搭民烧”制度同时促进官、民窑之间制瓷技艺与装饰风格融合,提升了民窑的生产水平,官、民瓷器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为明末清初高品质民窑瓷器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嘉靖后期福建沿海倭寇走私贸易猖獗,刺激了漳州窑的瓷器生产,逐步兴起的景德镇五彩与漳州窑五彩形成两个不同特色的五彩瓷器体系。1513-1557年葡萄牙人登陆中国并入居澳门,开启了中欧直接贸易,葡萄牙王室图案、纹章等西方图案出现在嘉靖瓷器上,成为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首批中国瓷器。

 

克拉克瓷器产销模式的初步观察

王光尧(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克拉克风格的瓷器是明朝晚期出口的最重要的瓷器品种之一,生产地有景德镇和漳州有两处的窑厂,生产以来样加工为主。但样是如何发往窑厂,窑户怎么接单生产,有哪些人在组织的产品并交给西洋的商人,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漳州窑厂的产品和景德镇窑厂的产品彼此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是并行发展,还是有交流也值得我们思考。

 

浅议16—18世纪景德镇瓷器的外销

黄静(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

16—18世纪,正值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虽处于朝代更迭之前后,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中西之间的贸易总体而言仍是以上升为趋势。在此阶段,西方东来日盛,中方也在不断地调整海外贸易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中西关系及国际形势。

中国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成为了全球化的商品。景德镇作为明清两代官窑的所在地,以其优越的制瓷资源及高超的工艺、技术等条件,使其陶瓷产品无论在产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独领风骚,除了满足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外销到欧美各地,并对欧美制瓷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审美及宗教等文化事项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从16—18世纪的中国海外贸易制度、16—18世纪景德镇瓷器外销兴盛的社会背景、16—18世纪景德镇瓷器外销的概貌三个方面论述。

 

明代晚期外销瓷生产的专门化与订制生产

张然(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系助理教授)

唐代伊始,中国陶瓷就大量销往海外,对印度洋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陶瓷消费和生产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与阿拉伯商人的主导下,中国外销瓷在唐代至元代之际与本土销售的陶瓷器为主。明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再次开埠和欧洲商人的到来,外销瓷的设计与功能与本土陶瓷器有着明显的变化,订制类外销瓷明显增多。研究通过印度洋地区和欧洲的考古案例来探索明代中后期外销瓷的生产专门化与订制化发展过程。

 

天津博物馆藏明晚期景德镇窑人物图像瓷器研究

刘渤(天津博物馆研究馆员)

明代晚期的景德镇窑瓷器,主要是指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和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烧制的瓷器。天津博物馆藏明代晚期景德镇窑瓷器中,有一部分人物故事图瓷和人物塑像,主要品种是青花和五彩瓷。从这些人物形象的瓷器中,可以发掘出更多的历史故事、吉祥寓意、民俗文化,让文物活起来。使广大观众从中国优秀的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此次从天津博物馆馆藏明代晚期景德镇窑瓷器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余件,与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瓷器进行互为印证,比较研究。主要分为道教题材的八仙图、寿星像;祈福、辟邪的钟馗;官民喜爱的仕女婴戏图、童子持莲像;还有官员出行、高士论道;受版画影响的历史故事图《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

 

清宫旧藏明嘉靖朝御窑瓷器研究

黄卫文(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以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明代嘉靖时期的御窑瓷器藏品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清宫档案和《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的原始记载,对这批藏品在清宫中的存贮和使用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并就这一时期明代御窑瓷器生产和使用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晚期瓷器研究

张润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明代晚期瓷器以景德镇窑烧制为主,官窑制作较为精致,民窑器则以随意洒脱,画面粗率为特征。这一时期以青花瓷烧造为主,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青花使用回青料,色泽蓝中泛紫,似青金蓝色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泰昌、天启和崇祯时期,官窑生产几乎停滞,带干支纪年款瓷器增加,青花使用国产青料,细料的青花瓷色泽鲜亮明快,器形和纹饰具有明末清初新颖格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嘉万青花和五彩、崇祯青花瓷,为这一时期瓷器代表作。馆藏明代晚期瓷器有200余件,品种丰富,质量较高,造型多样,纹饰丰富。按朝代顺序,系统梳理和研究馆藏明代晚期瓷器品种、造型、纹饰和特征,并阐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明万历五彩高士图折沿盆研究

裴亚静(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

明万历五彩高士图折沿盆出土于北京地区的一座清墓中。盆为折沿八棱式,这种造型的盆目前出土品及传世品仅见于万历时期,有青花和五彩两个品种,花纹有龙凤、人物故事、荷塘游鱼、鹿纹等。通过与《江西省大志·陶书》对比发现,这类盆曾在隆庆与万历年间在明代御器厂烧造,有三种类型,其名称为曲水梅(花)盆,目前没有发现隆庆器。本文探讨了这类折沿盆的几种画样和画样来源。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代晚期景德镇窑瓷器研究

杨俊艳(北京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

明晚期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非常重要时期,无论是瓷器烧造技术还是装饰艺术均形成了独特时代风貌。景德镇窑瓷器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跨越、创新,从而成就了烧造历史上的又一繁盛时期。尤以彩绘瓷和颜色釉瓷为代表,不仅新品迭出,且品质优良。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代晚期景德镇窑瓷器约有40多件,装饰品种主要为青花、五彩、红绿彩、蓝釉、白釉、黄釉和紫釉。其中尤以青花瓷为代表,不仅产量大,且造型丰富,装饰题材广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晚期青花瓷器工艺与艺术水平,也体现了窑工的创新精神。研究结合出土文物与考古研究资料,对遴选的馆藏重要明晚期景德镇窑瓷器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