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我在国博做博后|走进文化大观园
2022-01-27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9年8月,自香港留学回京的我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中国近代鉴藏史研究(1840-1949)》为题目,围绕国博馆藏展开研究。经过2年的努力,我顺利出站。回顾并反思这段昏晓明媚、与29位博士后们浅欢共度的锦瑟华年,情感收获是重沉沉的,学术收获是沉甸甸的。我第一次走进文化大观园,只感光射斗牛,欢浮鱼藻。每天的工作可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门类的文物为伴,怡然自得。归结起来,这段经历就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获得“以诚求正”的宝贵机会

《易经·系辞下》中有言:“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来到国博工作学习,希望的是诚心能够求取得正道。在国博苏生文、高秀清研究馆员,社科院左玉河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下,驽钝的我第一次成功获得省部级、馆级课题立项,走上了学术研究的正路,实现了梦想。值得一提的是,资金在符合基本规定的要求下,使用自由快捷;项目结项手续简洁,精力能够更多的倾注于科研。

二、践行“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研究常常需要亲身感受才能够践行“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国博有百万余件馆藏,走马观花一览,直接与我个人研究所擅相关的馆藏也有数万件。即使是馆藏一级文物,通过申请也可以亲睹原作。正是在此条件的支持下,我得以撰写出几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国博配套设有由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管理处,负责推进科研工作,管理柔性,支持初出茅庐的我一步一步的、扎扎实实的实现学术规划。我感受到,他们深愔科研规律,知道青年学者难于速成一家之言,综合考量我的科研水平,而不是简单的以量化指标对我进行套用考核。

三、追寻“沧海一粟”的人生意义

工作、求学、工作、创作,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我,作为艺术生,常常质疑自己是否因为不够优秀,总是不能“灿烂”,在人海中浮沉。我常常要不断的用勤奋去和有天赋的人杰并存、合作,面临的压力不一定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动力,却一直对我的心性进行着磨砺。幸运的是,国博是个大家庭,我有机会多次参与到展览策划工作中,博士后合作导师、团队同事给与我很大的试错空间。受惠于他们的爱护与包容,我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领悟到个人的成就置于集体之中才有意义。在站的两年,我所在的集体取得了灿烂的成果,而其中也有我出的一份力!我作为“一粟”,终也有了沧海的胸襟与气魄。(文|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