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动态>详细信息
名家汇聚国博 畅谈上山文化
——“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侧记
2021-11-26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也是纪念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11月21日,“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当天下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考古学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和相关县市人民政府鼎力支持的纪念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暨“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浦江县委书记俞佩芬等领导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星灿等来自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国内高等院校、著名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在线下和线上共同参加座谈会,就上山文化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意义及其申遗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研讨。座谈会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主持。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山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及其在中华文明史和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分别作重点发言,并就上山文化的保护、宣传、运用等方面工作展开讨论。来自英国、美国的专家学者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了学术演讲,详细阐述了全球视野下的上山文化。

 

用展览阐释中华民族为人类稻作农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我们相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围绕“纪念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暨“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进行座谈,共同探讨上山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宣传工作,这对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成就,展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我们做好考古文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博积极主动与各地文博机构加强联系,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近几年来成功举办“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汉室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河东之光——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展,让广大观众更加深切感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成就与魅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考古学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相关单位鼎力协办“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就是要全面揭示以上山文化为代表的东亚稻作文化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生动阐释中华民族为人类稻作农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水稻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迄今一万多年以前,几乎与西亚地区管理驯化大小麦同一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就已经开始尝试将采集而来的普通野生稻加以种植、利用和传播。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25亿公顷,占地球耕地9%的稻田维持着全世界半数以上人口的生存。稻作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集中分布着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址。2000年11月,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举世瞩目,考古学家在这里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定居村落遗迹和彩陶遗存。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严文明等先生认为:“上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上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既充分体现了东亚稻作文化的起源状态,也有力证明了上山文化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

上山文化万年水稻起源、发展的证据,既是对世界农业起源认识的一次重要修订,也是浙江这块充满创造活力的土地贡献给中华文明的第一份厚礼。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重要机构,在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衷心希望以此次展览和座谈会为契机,今后能够和诸位同仁一道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山遗址要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

首先祝贺“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祝贺“纪念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暨“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在国博举办,这是深化上山文化研究、展示的极为重要的活动。今天的座谈会上文物界大家云集,参加座谈会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但让我发言真的是勉为其难,我现在既不是领导,更不是考古学家,最多只能算个一辈子都在文化战线工作的文化老兵,因为今年五一期间,我去上山遗址参观了半天,刚才又参观了展览,现在谈谈参观后的认识和体会。

一、上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节点

5000年中华文明随着良渚的申遗成功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并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和多位中央领导就中华文明史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去年我和30余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议案,要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并希望将其确立为国家重要研究项目,多部门正在研究落实中,而这个深化的内容,浙江、宁波就是重要地区,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田螺山遗址更是不可或缺。我去年也去了井头山遗址,从海边深达十多米的贝壳堆积,到水上交通工具、大量彩陶,实证8000年左右的海洋文明早期人类聚集活动。这些遗址大都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需要我们文物工作者,尤其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深化研究,这对实证夏王朝和夏文明意义重大。

二、上山遗址的发掘、整理、研究、展示工作需要持续进行

上山遗址发掘持续了20年,成果很大,影响也很大,但仍需持续推进。按照原来遗址发掘的规划,尚有很大面积未进行,遗址区和周边人类活动聚集情况尚有大量未知。上山与河姆渡、井头山、田螺山相距较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需要通过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来揭示。这是一个综合类、跨学科的系统研究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三、对上山遗址要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

现在遗址周边的环境整治情况不错,但遗址的展示、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藏品、展陈和相关内容的诠释,这些工作还需要继续深化。遗址保护利用和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将上山文化的意义、学术地位进行展示、宣传并服务社会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当然做好上述工作需要国家文物局、省局、当地党委政府协调推进,也需要社科院考古所、相关大学等持续投入支援。

 

努力将上山文化遗址打造成新时代浙江文化高地中的高峰、诗画浙江靓丽的金名片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还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我们借国家博物馆宝地举办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并召开纪念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学术座谈会,既是为了回顾上山文化考古研究历程,总结发布宣传已取得的丰硕成果,更是为了展望谋划新时期上山文化保护利用的前景,以求定坐标、明方向、理思路、树信心。不久前,上山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并列入国家十四·五大遗址规划,上山探索万年文化史的意义被业内广泛认同。已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文物局长期以来的重视支持,离不开以蒋乐平研究员为代表的浙江考古人20年持续不断地艰苦努力,更离不开与会各位专家始终如一地关心帮助。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严寒的天气和疫情防控严峻的形势下,这次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和座谈会得到了我国最重要历史文化殿堂国家博物馆的鼎力支持,活动得以如期举行充分体现了咱文博人敢于作为、敢于担当的精神。

15年前,上山文化命名。15年来,浙江一直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力以赴推进上山文化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上山文化作为文化浙江的重要载体,确立了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目标,努力将其打造成新时代浙江文化高地中的高峰、诗画浙江靓丽的金名片。浙江省相继将上山文化遗址群保护利用纳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报告,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浙江省文物局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全省上山文化遗址研究、保护、宣传和申遗的统筹协调任务,清单化、项目化制定了为期五年的工作方案并进入实操阶段。全省20处上山文化遗址已有4处被公布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上山文化遗址所在的11个县(市、区)也已行动起来,作为上山文化命名地的浦江县更当仁不让,主动牵头成立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社会各界和遗址所在地群众对上山保护申遗也是热情如火、充满期待。

上山考古研究20年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惊喜,但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考古界经常说“挖一年,整三年。”说明考古科研任务艰巨,只有把基础做扎实,才能在宣传、教育、展示等其他方面可持续发展。浙江对上山保护申遗,有决心、有信心也有行动,但要做成事,光凭热情和决心远远不够,还需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也需团结各方、消弭分歧、同心协力,更需要高人指点、专家指导。为此,请允许我冒昧对专家们提几点不情之请:

一是考古研究再发力。上山的早期陶器、稻作农业、村落定居等研究成果,让我们对中华文明“万年起步”有了新的认识。但我总觉得这本写在大地上的教科书太厚重、太深奥,我们尚未完全读懂,诸多谜底和密码还埋藏在地下,存在大量未知需要破解,如何在更大、更深层次持续开展区域考古工作以获取更多资料,如何通过多学科、跨领域、跨国度合作,在年代分期、自然环境、生业经济、聚落形态等方面寻求新的发现、新的突破,需要专家们继续参与工作、帮助指导。目前,我省牵头会同湖南、江西等兄弟省份正在积极申报中华万年稻作农业社会起源“考古中国”重大课题,后续也定将开展一系列必要的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项目,也恳请专家们一如继往给予关心支持。

二是保护宣传多支招。上山文化遗址量多点散,分布于4个设区市的11个县(市、区),各地工作基础、经济状况很不平衡。有的遗址被村庄占压,保护压力大。加之南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展示的难题,让我们在现实工作中不无困扰。后续,无论是遗址本体保护展示、保护规划编制,还是周边环境整治提升,以及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宣传和遗产的活化利用,期待专家们拨冗参与研究论证,掌舵定调,献计献策。

三是推动申遗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申遗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我们认为,上山文化遗址群作为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见证,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全人类的,具有不可低估的也不能低估的申遗潜力和价值。作为系列遗产捆绑申遗,除了有效的保护管理外,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比如:如何与世界范围类似遗产开展比较研究,梳理提炼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等。我们迫切需要专家们给予点对点指导、手把手帮扶,以尽快实现力争将上山文化遗址群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阶段性目标。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很幸运,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上山,并且通过考古学家的努力让我们能在当代遇见。近阶段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考古学家们何以伟大?为什么总书记那么重视?为什么全社会那么看重?考古学是一门小众的学科,但考古学家干出的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最后总结出十二个字、三句话:十二个字就是“验证已知、探寻未知、颠覆认知”。三句话就是“你们不能创造发明,但是能够解码发现;你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能够改写历史;你们不能颠覆真理,但是能够颠覆认知。”我们很幸运,与全国这么多专家在一起,在上山保护申遗的路上一直有各位专家倾力相助。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也没有理由不努力!惟有扎扎实实,以践履笃实、踏石留印的作风做事、做实事、做好浙江文物考古的事为报!

 

浦江对上山文化申遗充满信心和底气

浦江县委书记俞佩芬

首先我代表上山文化遗址联盟向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浙江省文物局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正是你们的大力支持、高度重视,促成了此次国博展,为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提供了一个国家级的展示平台;向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真挚敬意,正是你们孜孜不倦的考古发掘、深入研究,让上山文化在考古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得到进一步印证。特别是刚才认真聆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后,让我对上山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我们20处遗址所在地的党委政府更加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到上山的一次实地考察,让上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坡,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符号。2006年,上山文化正式命名。15年来,浦江历届党委班子始终牢牢遵循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从最初的吉光片羽,到入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从曾经的荒山野地,到建成集展示、观赏、体验于一体的稻作农业景观,上山文化的丰厚内涵和独特魅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期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考古界严文明先生分别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远古中华第一村”,上山遗址成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推动着上山文化保护、研究和宣传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推进上山文化申遗工作,今明两年,将启动上山文化博物馆(世界稻源博物馆)建设,上山标志性雕塑或中华稻坛(暂用名)设计,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前,启动上山遗址公园建设,力争上山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5年前,计划建成上山文化博物馆(世界稻源博物馆),力争上山文化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启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当然,我们深知申遗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但我们充满信心和底气。

信心和底气源于各位专家学者一直以来的关心支持。去年我们召开了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众多专家学者云集浦江,为上山文化共同明确了“三个最早”,即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年代最早的农业定居聚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彩陶,进一步奠定了上山文化的学术地位。

信心和底气源于浙江省委、金华市委的坚强领导。浙江省委袁家军书记高度重视,专门作出“加强领导,统筹谋划,扎实推进上山遗址群申遗工作”的指示,上山申遗工作被写入省委、市委全会报告。

信心和底气源于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撑、团结协作。去年在省文物局的牵线搭桥下,正式成立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联盟成员一起发布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浦江宣言》和《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章程》;今年5月,联盟又举行第二次联席会议,进一步统一了联合申遗的思想,讨论通过了《‘上山文化’研究保护和宣传(2021—2025年)工作方案》,明确了上山申遗未来五年的工作步骤。

信心和底气源于浦江县委、县政府凝聚的一致共识。我们始终把上山申遗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动落实,组织县四套班子一起赴良渚考察学习,并召开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部署上山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资源保障、工作力量等具体事项。

作为上山文化的最早发现地和命名地,浦江将与上山文化遗址联盟其他成员一道,紧扣浙江省委、金华市委全会的工作要求,围绕“申遗”这一总目标,紧紧抓住申报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世界遗产三个关键环节,有力有序推动上山文化申遗工作,努力把上山文化打造成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标志性成果。也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给予我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万年上山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孕育了浦江丰富多彩、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除了万年上山,我们还有着千年郑义门、百年书画兴盛地和为数众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着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品类众多的特色美食和热情好客的浦江人民。借此机会,我们诚挚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多来浦江参观指导、交流学术、旅游休闲!

 

贺信:衷心祝愿“上山文化”能成功申遗,并成为一张宣传中华文化的金名片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也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在这个特殊时刻,“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暨“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在国家博物馆举行,我作为上山文化考古的见证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经过20年发掘与研究,上山文化已明确了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它还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我曾经说过,浙江的遗址名很有内涵:从美丽的小洲(良渚)出发,过一个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桥(跨湖桥),最后上了山(上山)。这是一条通向远古的诗意之路,也是中华文明的探源之路。今年上山遗址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就充分体现了上山文化的地位。

浙江到国博举办展览,我认为十分有意义。这有利于向全社会展示稻作文明对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有利于加深世界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浙江考古工作做得扎实,宣传也做得很好。

最后,我再次衷心祝愿“上山文化”能成功申遗,并成为一张宣传中华文化的金名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文化发现者蒋乐平从上山文化的年代与分期和上山文化遗存特质两方面阐述了上山文化的内涵及意义。他表示,相较于长江中游同样显露若干稻米信息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上山文化有三个显著不同的特点。上山稻作包括栽培、收割、脱粒加工和食用的系列内容,一种崭新的农耕行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第二,走出洞穴,占领、定居于新石器时代活动中心的旷野地带,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真正开始;第三,上山稻作是一种没有中断并出现稳定进步的文化现象,随着上山文化的发展而传播。一种生业经济行为,与一个群体的生存与繁衍,发生了真实的关系。这一遗存信息及其传递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早期穴居遗址的时代属性和历史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从进化论的从进化论的视角阐释了他对于上山文化乃至上山遗址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重要地位的思考。他认为,人类无意识改变植物生物性的耕种行为开启了植物的驯化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的耕种行为在前,然后才出现驯化作物,并且有目的行为主导了植物的驯化方向和速率。因此,研究稻作农业起源问题,没有必要纠缠于哪里出现了最早的栽培稻,而应该将目光转移到考古学上何时何地出现了最早的人类耕种行为。以此视角,最早的稻作农耕行为上山文化最早出现,稻作农业的源头和农耕村落的源头都是上山文化。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岭指出上山文化对全人类的价值和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稻被人类选择的特殊性。水稻是湿地环境中人类改造驯化的唯一植物,繁殖性弱,是单线进化的物种,驯化过程漫长,人类的改造行为本身就意义重大。二是上山文化的特殊性。上山文化稻作农业的延续性最好,开始的时间最早,其他地区的稻作农业是在南北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并没有始终延续。三是稻作农业是何以“中国”的基础。稻作向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地区传播促成了南太平洋岛屿的新石器化进程和太平洋文化圈的格局,向东北亚地区传播,奠定了东亚文化圈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指出上山文化的彩陶就是当时的“高端”手工业,陶器器型尽管简单,但具备了成熟的制作工艺,最鲜明的就是化妆土技术,还有彩绘、渲染、用彩搭配等,纹饰简单但很有用意,要进一步仔细观察和研究。从遗存类型和技术条件上,上山文化很有希望发现白陶。就彩陶而言,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实至名归。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认为上山文化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首先,上山文化反映了比较全面、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群落和文化面貌,出现了最早的驯化稻米的实证,农业定居、陶器制作和生产工具都出现了一定规模。其次,人类从洞穴居住走到山前坡地的原因值得思考,上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本。第三,上山文化出现了特征鲜明的石器群;陶器种类多样化和最早的彩陶,都是史前陶器艺术的杰出代表。出现了有深刻含义的刻划符号和最早的米酒。稻作农业影响远久,解决了低湿地人类生存食物的问题。第四,上山文化的众多创新性,值得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它让我们认识到那个时代的复杂化程度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深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指出上山文化走过20年的历程,找到了20处遗址,对年代分期、稻作、陶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这非常重要,长期坚持做这项研究,也很了不起。这次展览进行了成果归纳和总结,还有一些工作可以寻求突破,上山文化地方类型的划分,以及如何认识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复杂性都是全新的课题。接下来开展工作,要全面系统的构想和设计,把上山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都了解清楚,从完整性的角度看,仙居下汤遗址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点。良渚距今5000年,上山文化在它之前找到一个5000年的基础。浙江的史前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要继续在这个序列里做研究,现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说得很清楚,认识得很透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星灿从全球视角比较了东亚与两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异同,认为西亚定居早于农业,农业先于陶器,东亚与之不同,建议跳出金衢盆地寻找更早阶段的新石器遗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同滨关于上山文化的申遗工作,主要阐述了四个问题。第一,世界遗产中的农业遗产是什么现状;第二,世界遗产中的农业起源遗产;第三,关于上山文化申遗的工作设想;第四,上山文化申遗的意义。她认为,上山文化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对人类文明意义重大,是继良渚古城之后可以直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遗产。它揭示了钱塘江流域文明的发展对东亚地区文明进程的贡献,同时也填补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稻作起源的类型空白,也是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此外,英国伦敦大学考古系傅稻镰教授通过视频从全球视野下的新石器化进程,讨论了上山文化的价值和特殊贡献。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刘莉教授介绍了上山文化与谷物酒的起源问题。

使中华之天声,共此文明而长存。以上山文化为见证,我们回望中华文明浩瀚星空,致敬中国考古辉煌百年。此次“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对上山文化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意义及其申遗的价值进行了进一步深度研讨,从而切实加强了对上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工作,为推动其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万年中华文化的“金名片”贡献了力量。

(专家发言内容摘自“浙江考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