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罗丹收到了来自负责艺术的国务秘书的预订,为即将在原审计法院所在地兴建的装饰艺术博物馆设计一座大门。门上要装饰以“表现《神曲》内容的浅浮雕”(《神曲》是13—14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的文学作品)。雕塑家将注意力集中在这部文学作品最灰暗的部分:“地狱篇”。他的工作从门的整体结构开始,门高约6米。根据保存在罗丹博物馆中他早期的草稿和1880年第三稿小样,罗丹可能从一开始就有并行的两条思路,一是在中轴两侧平均分为几个隔扇,二是两扇门均为整体不做分割,顶上是门楣。第三版石膏小样展示了门的全貌,“思想者”、“乌戈林”和“吻”等反映了书中“保罗和弗朗切西卡”情节的雕塑都可以在小样中找到,且比其他两个章节故事中的人物尺寸要大。这一版已经很接近最终的版本了。1884年,这座门一经组装翻模,预订者就开始询问制作青铜门所需的费用了。1885年2月,欧克塔夫·米尔波曾说,《地狱之门》本身就是一件杰作,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作品”。
以两百多个堕入地狱中的人物,《地狱之门》几乎浓缩了雕塑艺术中从浮雕到圆雕的几乎所有语汇,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情感得到宣示。门上众多人物中只有几个可以清楚辨识身份:“乌戈林和他的孩子们”、“保罗和弗朗切西卡”、“三个影子”、“财富”、“思想者”。1880年问世的《思想者》或许是罗丹最先塑造的人物当中的一个。被置于两扇门上方的门楣中部,《思想者》是但丁的化身,他沉思着,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一个蹲坐在石头上的男人,双脚蜷缩,手托双腮,思索着。丰富的思想在他的头脑中逐渐成型。他绝非一个空想者,而是一个创造者。”尽管很早就被创造出来,但除了放大或缩小外,罗丹从未对其进行过其它改变。《思想者》于1884年浇注青铜版,石膏版于1888年首次在哥本哈根展出,1900年则作为独立作品在罗丹的个展中展出。群像《乌戈林和他的孩子们》占据左边一扇门的中间位置,在《保罗和弗朗切西卡》的上方,而后者大概于1886年才被加上去。创作于1880年左右的《亚当像》经简化、变形后重复三次,而成为了群像《三个影子》,并被置于《地狱之门》的顶端。同期创作的夏娃也和亚当一起出现在这座门上。这些人物中的一部分,或经放大,或与其他人物组合,而拥有了独立的生命,从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品,如《我很美》、《堕入地狱的女人们》或《吝啬与贪婪》。一些人物也经常被重复用于新的组合。这幅与自然科学相关联的画面,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与罗丹对作品的阐释相呼应:作品并非预先策划,而是依着其自己的走势、动态,自然而然的发展,可谓自然造化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