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思想者

——罗丹雕塑回顾展

展期:2014/11/28 - 2015/3/22

地点:国家博物馆北10(N10)展厅

票价:50元(可在本展展厅入口处购买)

Auguste Rodin

“单凭灵感工作,即使再聪明灵巧,总是力有未逮的。一个人无法脱离自然而创作。艺术家是自然造就的——当他理解了自然,并把它表现出来时——与其说艺术家是创造者,不如说是具有效仿自然之才情的人。”

—— 罗丹

Auguste Rodin

“对我们这些搞雕塑的人来说,具备独创性是不可能的,我们都只是抄袭者。哥特艺术是如此多产而丰富,因为它抄袭的是大自然。而我们——只是一些书呆子罢了。”

—— 罗丹

Auguste Rodin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 罗丹

Auguste Rodin

“雕刻是凹与凸的艺术,并不是没有光滑润饰的形状。”

—— 罗丹

Auguste Rodin

“最主要的是感受、爱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艺术家,先要从人做起。”

—— 罗丹

第一单元 最初的岁月

年轻的罗丹很早就表现出绘画天赋。他说服父亲同意他进入皇家数学和绘画专业学校,尽管他最终并未能够通过进入巴黎美术学院的考试。然而,没有学院派教条的束缚反而让罗丹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开始为不同的雕塑家和建筑装潢师工作。他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同时也没有放弃课堂,此外,他还去卢浮宫博物馆临摹写生,以提高能力。

1862年,姐姐玛丽亚突然离世,悲伤过度的罗丹曾避世于“圣体隐休会”决定与世隔绝。但隐休会的艾马尔神父发现了罗丹的天赋,最终劝他离开去用另一种方式为上帝服务—创造出更多美妙的艺术。

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罗丹开始了广泛的经验积累:他曾在雕塑家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的工作室进修;到布鲁塞尔练习绘画并承揽多个公共或私人建筑的大型装饰雕塑项目;由于对米开朗基罗的敬仰,1876年初他自费前往意大利游历继续艺术深造。在这个阶段,罗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扭曲的构图,极其生动的人物刻画,如有必要,可以违背人体构造理论,其作品所具有的表现力在同时代中无出其右。而当他结束旅行返回巴黎后,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出现了:在法国艺术家沙龙中展出的《塌鼻的男人》所获得的一致好评,间接地为他创造《青铜时代》建立了自信。

第二单元 雕塑家的诞生

1880年到1890年这十年,对罗丹来说是顺风顺水的一段日子,尽管有过几次失败,但却标志着罗丹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雕塑家。1878年因《青铜时代》引发的对“实体制模”的种种指责尘埃落定,罗丹在恢复名誉的同时,也进入了有资格接受国家订单的艺术家行列,在事业中迈出了一大步。其大体量的传世之作《加莱义民》和《地狱之门》均创作于这一时期。

罗丹这一时期创作的大型雕塑,堪称人类情感的汇集,却经常遭到作品预订方的反对,因为他们的情感呈现和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都与那个时代流行的公共雕塑显得格格不入。

第三单元 渐臻成熟

大型纪念性雕塑艺术,一如人像艺术:呈现的就是艺术家想要说的。1890年至1900年,罗丹自己出资,通过三件成熟的大型雕塑《巴尔扎克像》,《维克多·雨果像》和《惠斯勒像》践行了这句话。

罗丹早年的人物肖像都是以自己的亲友为模特,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个圈子不断扩大。女性肖像中,除了朋友还有情人,也不乏上流社会的人物。他喜欢将关系密切的人的肖像加以变形,使他们含有一定的寓意。

罗丹在材料的运用上也别具匠心—青铜、石膏、玻璃粉、大理石—同样一张面孔使用不同材料,其表情效果大不相同,有时罗丹甚至会因此改变作品呈现的方式。一些装饰性元素的添加也会为作品增加新的寓意, 罗丹不满足于外在的形似,而试图抓住模特的灵魂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正如他自己所说,在为女人塑像时,“一定要保留着面纱一角”,不能都露出来,都刻画出来;大理石是他最偏爱的原料,其与生俱来的未完成感、纯净和光洁与他希望表现的东西相得益彰。而他的男性肖像,正相反,比较类型化,经常使用青铜铸造。

订购者们期待着一件逼真、清晰、能体现主题人物特点的作品,罗丹每次都充满热情的接下这些订单,随即投入工作。但他的进度很慢,交货时间总是一拖再拖,误会不断加深。即便如此,最终,罗丹的作品由于过于强调表现力,过于现代,不仅与订购者的预期相距甚远,甚至颠覆了当时官方的审美标准。

第四单元 走进神秘的罗丹工作室

罗丹如同一位造物主,不停地重复使用以前的作品,并应用多种技法和实验,将他们变成一件新的作品。对他来说,形状从来都是不固定的,其本身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性。

在几乎完全本能的状态下将作品加以组合,成为真正充分体现罗丹美学观点和特点的创作方式。 通过“肢解”,只留下作品最核心的部分,很多雕像因此没有了头、手臂和双腿。

头、双手、双臂、双脚……长久以来,这些罗丹戏称为“杂碎”的肢体模型被认为是他在工作室中做的草样,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业已完成的真正艺术品。这些肢体通常是用粘土,成系列地塑模,成为罗丹日后再次使用的 “肢体库”。

罗丹对雕塑的肢解过程伴随着另一种新的组合方式—“组装”,即将各个独立的元素集中于一个构造之中。罗丹对形状和原料的把控同样纯熟。他摆弄着这些石膏人像,有时甚至手法粗暴,从而实现一种新的组合效果。

罗丹为人类的身体着迷,他仔细观察着人的形态和在空间中的延展,他“寻找肌肉,但他要的不是被迫紧张起来的肌肉,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肌肉”。事实上,罗丹习惯于让模特在工作室中自由行动,而不是像在美术学院中一样僵硬地摆姿势。他耐心观察着模特们来回走动,当发现了一个满意的姿势时,才会叫停。

1900年之后罗丹开始大量使用放大技法。这种技法不仅从尺寸、规模、而且从作品象征性和表现性方面,都为罗丹提供了新的视野。正是通过放大,一些作品成为了罗丹闻名世界的标志,例如《吻》和《思想者》。放大工作通常需要将作品切割,每个部分单独进行放大而后重新组合。与此同时,罗丹经常会被雕塑的某一个部分的美感而惊讶,从而决定将其作为一个完整作品保留下来。一些人物的面部原本难以看清,通过放大而产生了更强的表现力。罗丹认为,放大不是一个机械的行为,而是需要用心投入创作步骤。放大后的作品拥有独立的生命,他们的表面肌理在放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细节被拉平,突起与凹陷的反差变小,而表面因此变得平滑,层次也因此被简化了。

罗丹博物馆

罗丹博物馆是一处遗产胜地,也是法国大革命前时期的遗迹。它的大楼、附属建筑以及花园,根据它们相继的用途,都经历了变化和改建,密切地推动着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自从创立以来,博物馆一直保持开放状态。

1916年,罗丹将其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以换取政府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为此,政府建造了罗丹博物馆,并享有对罗丹作品复制的专有权。1917年底,罗丹去世,直到1919年,罗丹博物馆才正式建成。

除了进行现代(尤其是当代)雕塑的定期展览(从2006年起重新活跃)之外,由建筑师皮埃尔•路易斯•法洛熙所负责的、对毕宏宅邸“礼拜堂”所进行的大规模翻新工程,使得这个十九世纪的古老建筑得以于2005年重新开放,倍受游客欢迎。博物馆占地约8万平方米,建筑是洛可可风格,配以广大的花园造景。罗丹博物馆是罗丹生前最后的住所。这也许是罗丹博物馆成为法国继卢浮宫、凡尔赛宫之后参观者最多的博物馆的原因,每年的观众访问量达50万人次,超过毕加索博物馆。如今,该建筑包括临时展览大厅、演播厅、商店、接待大厅、从街道可见且进入的商店以及办公室。

罗丹博物馆收藏了6600座雕塑作品,包括陶土、石膏、青铜、大理石、瓷等材料制品。巴黎的展馆内展示的大都是罗丹已完成的大理石和青铜作品,而许多表现罗丹最初创意的石膏模子则保存在另一处默东罗丹博物馆中。

参观导览

导览:展览设置二维码导览和微信导览,请在展厅扫描二维码或添加国家博物馆微信(ichnmuseum)获取导览信息。
开放时间:9:00—17:00(15:30止票,16:00停止入馆,16:30清场,17:00闭馆。周一闭馆)
地址交通:
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
地面公交可乘坐公共汽车在天安门东站、前门东站或天安门广场东站下车步行至我馆;
地铁可在1号线天安门东站或2号线前门站下车步行至我馆。

2014年11月29日
国博讲堂: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一件杰作的前世今生
2014年11月29日下午2:00—4:00,法国学者埃莱娜·马洛将做客国博讲堂,为大家解读罗丹名作。讲座将从罗丹名作“巴尔扎克像”入手深入探讨罗丹雕塑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剖析巴尔扎克像为何被认为是罗丹雕塑研究的集大成者、罗丹的“艺术遗嘱”、并体现了“罗丹美学观点的精髓”。

展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