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画师特奥菲尔•科维亚特科夫斯基是肖邦的朋友,也是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1798-1885年)和许多流亡在巴黎的波兰名人的熟人,更是一名狂热的爱国者和波兰前军官。他曾参加过争取波兰重获独立的十一月起义(1830年)。起义失败后,科维亚特科夫斯基迁居巴黎。由于参加过起义,他的财产被沙俄当局没收。
在巴黎,波兰流亡者主要集中生活在兰伯特公寓周围。该公寓的主人是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Adam Jerzy Czartoryski,1770-1861年)公爵,他是流亡巴黎的波兰保守派的领袖,同时也是波兰艺术的赞助人,经常组织慈善舞会筹集善款来帮助贫穷的同胞。这些慈善舞会中的某一场给了科维亚特科夫斯基创作灵感。据目前所知,此画作版本众多。
画面中,房屋中间站立着一队身着古代服装的虚构人物,恰尔托雷斯基公爵站在队伍之前。在公爵身后,他的直系亲属的形象在波兰胡萨尔骑兵(独特的双翼和军旗标志)幽灵般的外形衬托下被呈现出来。肖邦的面前,我们可以认出波兰著名骑士扎维沙•恰尔内(Zawisza Czarny,约1380-1428年)。作曲家肖邦正在用钢琴演奏他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据说在撰写这首曲子的时候,肖邦脑海中也呈现过与此画相似的场景。作曲家身后站着的是他的学生玛瑟琳娜•恰尔托雷斯卡(Marcelina Czartoryska née Radziwi),她旁边挨着一个带翅膀的小男孩。接下来出现的是作家乔治•桑(George Sand,1804-1876年),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曾是肖邦的密友。站在乔治•桑身旁的是作曲家心爱的女友—玛利亚•沃金斯卡(Maria Wodzińska)。画面中绑着辫子的赤脚女孩象征着肖邦作曲中的波兰元素。这一组人物中还包括充满活力和打着手势的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肖像,他的诗歌表达了波兰经受的苦难,在各国间传递一种救赎的思想(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想认为波兰是替其他民族受苦,正如耶稣为全人类受苦一样),这与作曲家肖邦和画家科维亚特科夫斯基的作品所表达的理念非常契合。
在这幅画中,逝去的人被想象成天使和骑士。在肖邦雄浑乐声的吸引下,他们循声聚拢过来。这幕场景的发生地并不是巴黎恰尔托雷斯基家中的真实环境,而是浪漫、神秘的罗马式教堂地下室。在这个地下室中,逝去的人物纷纷从墓碑里走出来。对这幅画的解读涉及艺术、政治和历史哲学等多个角度。它不仅意指波兰在追求国家独立过程中遭受的苦难,同时强调在冥界的古代英雄和艺术的帮助下波兰人民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此外,这幅作品还表达了音乐、戏剧和绘画等艺术具有统一性的浪漫理念。(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