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雕像年代久远,历经数次修复,直至19世纪后半叶仍在教堂中使用。雕像的背后原本被掏空,最初被放在祭坛内。可能由于它变为宗教游行用像,所以背部被填平。同样的原因使玛利亚颈部原有的项饰被除去,仅余圆形凹槽。
雕像的外形特征表现出显著的美丽派风格。这种风格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30年代风靡中欧,与在西欧盛行的国际哥特式风格并驾齐驱。美丽派风格在美丽圣母型雕像的发展中得到完整展现,它的源头是位于捷克和现在奥地利的艺术中心。这尊雕像的人物形象和衣褶设计是该风格作品的典型代表,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符合美丽圣母型雕像的特点。得益于对应式构图设计,作品中的圣母玛利亚显得仪态万方。她的长袍、斗蓬上装饰着轻柔的褶皱,褶皱的前部自然拱起,两侧衣褶如泉水般蜿蜒而下。
圣母甜美的面容与优美的构图相得益彰。这种理想化的设计不仅是出于审美的需要,也符合宗教原则,因为外表美与心灵美是互为表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