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中国古代佛造像

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 南13展厅

展览时间:2023年7月18日开展

中华文化绵延5000余年,既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又开放包容、博大精深,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国古代佛造像”展览,试图通过馆藏的236件精美的佛教造像艺术品,勾勒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历程,系统展示不同地区佛造像精彩造型和丰富内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等一代哲人倡导的思想原则,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不同文明的文化传统,并长久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人类生活。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经过长期演化,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佛教文化,在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吸吮着中华文化丰富养分发展起来的汉传佛教思想和观念,从中国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又对当地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华夏文明的浸润下,伴随着佛教思想理念的传播,佛造像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中国文化内涵、鲜明时代风格和地域风格特色的艺术体系。

本次展览展出的佛造像大多在佛教影响下创作于中国本土,还有部分是佛教高僧传法随身携带而来的古印度地区造像。在这些造像展品中,新疆出土的泥塑佛像庄严俊美,颇有中亚之风;山西云冈石窟的佛像、天龙山石窟的菩萨像、四川万佛寺的天王像等风格各异,突出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造像体系的艺术偏好;木雕观音菩萨坐像雕琢细腻、造型优雅;鎏金铜观音坐像神韵入微,充分展示了雕与铸的神工鬼斧;永乐、宣德宫廷制作的藏传佛像更是形态优美,特别是集中展示的极具写实性的藏传佛教祖师像,尤其令人留连忘返。这些佛教造像艺术精品,凸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非凡历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衷心希望观众能够通过此次展览,切实感悟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西汉、东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2年,传大月氏王使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

65年,楚王刘英信奉佛教,“尚浮屠之仁祠”。

安息僧安世高到洛阳等地译经。

月氏僧支娄迦谶至洛阳译经、传教。

笮融在南方传播佛教、建立佛寺。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589年)

康僧会在吴地译经、建造建初寺。

朱士行西行至于阗求法。

竺法护在长安、洛阳、敦煌等地译经。

西域僧佛图澄到洛阳传教,后参与后赵的军政机要。

西域僧鸠摩罗什等在长安译经。

法显等人从长安出发到天竺求法,撰《佛国记》。

慧远等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

446年,北魏太武帝下灭佛诏,焚毁经像。

574年,北周武帝下诏禁断佛、道二教。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相继开凿。

隋唐五代

(公元581年-960年)

隋文帝复兴佛教,敕各州立舍利塔。

629年至645年,玄奘西行求法,著《大唐西域记》。

641年,唐文成公主携带佛经、佛像入藏。

753年,鉴真东渡到日本,传播佛法。

838年至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

842年至845年,唐武宗废佛。

955年,后周世宗下令废佛。

天台宗、三阶教、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宗派形成。

辽宋西夏金

(公元916年-1279年)

971年至983年,宋太祖命张从信在四川成都雕造《大藏经》。

约1063年,《契丹藏》刊行。

约1149年至1173年,《赵城金藏》雕造完成。

1260年,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国师。

天台宗分为二派,禅宗、净土宗高度发展。

藏传佛教再度兴起,逐步形成许多教派。

元明清

(公元1271年-1911年)

1410年,永乐版《甘珠尔》在南京刊刻。

1440年,《永乐北藏》完成雕印。

1735年,《龙藏》着手刊行,经四年而成。

1742年,藏文《佛说造像量度经》译成汉文。

1772年,满文《大藏经》翻译刊刻,经十八年而成。

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国石窟开凿始于公元3世纪左右,兴盛于5至8世纪,最晚可到16世纪,主要分布在新疆、中原北方、南方和西藏四大区域。中国各地石窟寺的时代和特点多有差异,但又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浓郁的时代与地域特色。石窟寺作为佛教传播的载体,其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重要见证。

彩塑佛立像

彩塑菩萨头像

彩塑菩萨头像

石雕佛坐像

石雕菩萨坐像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造像艺术不断吸收、融汇中国古代艺术精华。南北朝以后,汉传佛造像逐渐脱离了古印度及中亚佛造像风格的影响,融入了更多的中华民族艺术特点,逐渐形成了汉传佛造像独特风格。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风格迥异的佛造像,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与融合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灿烂的篇章。

兴福寺造泥佛像

苏常侍等造泥佛像

石雕半身佛像

石雕观音菩萨立像

石雕释迦多宝佛坐像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头像

彩绘木雕菩萨坐像

三彩菩萨坐像

铜文殊菩萨坐像

铜普贤菩萨坐像

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等地区。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藏传佛造像艺术不仅融汇了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外来文化,还将汉传佛造像艺术的精华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造像风格,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铜观音菩萨坐像

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

鎏金铜绿度母坐像

鎏金铜药师佛坐像

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

鎏金铜双身金刚持坐像

鎏金铜金刚持坐像

鎏金铜白度母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