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数说犀尊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16展厅

展览时间:2023年5月30日开展,展出中

前言

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代表性文物,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一方面,细致入微的写实主义造型风格、繁复华丽的云纹纹饰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情操;极尽工巧的错金银工艺、科学准确的合金比例与铸造技艺则处处展现着能工巧匠出神入化的超凡智慧;另一方面,犀尊的出土佐证了今天濒临灭绝的犀牛曾经在中华大地广泛生存,而令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本展厅以一物一展的形式,从出土经历、功能特点、铸造和装饰工艺、造型美学等方面对这件国宝级文物进行全方位解读,并突破常规展陈手段,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AOA定位、增强现实、环境监测等技术,一方面通过数字手段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学研究成果,让观众从单纯的参观者变成探索者、参与者,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深入感受犀尊所承载的价值;另一方面在展厅内再现文物采集、应用场景和数字运行平台,通过对人、物、环境的透彻感知,融合分析,实现智能管理,同时通过互动设备将数字展厅与陈列原文物的“古代中国”展厅联动起来,使观众的视野从一个展览延伸到多个展览,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切身体会到现代技术带给博物馆的无限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历来重视对馆藏珍贵文物的研究挖掘、阐释展示和社教传播,努力让观众能够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衷心希望广大观众能够通过智慧展厅观展体验,共同见证和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进程,切身感受古老历史文物在新时代焕发的新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展览亮点

这是一个:围绕一件国家博物馆重要馆藏而呈现的展览!

这件文物是: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

这是一个:前沿数字技术与古老文物相遇、相知、相伴而行的展览!

您耳熟能详的: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展览中均有体现。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观众与展览合而为一,相互成就的展览!

集展厅环境监测、数据采集、智慧融合、科学运维、活化利用、互动体验于一体。

这是一个:您将由参观者“变身”为探索者的展览。

您可以像一位真正博物馆人一样,去挖掘文物斑驳的表面下隐藏的历史、文化、科技、美学、时代价值。

研究与阐释出土文物是人们全面深入了解历史,甚至再现历史的重要手段。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形为犀,器为尊。它生动的形象是古时犀牛曾在中华大地生存的有力证明,对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中非常独特的一件,犀尊体现了商周至秦汉尊形器发展演变的时代特色。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如实采集和记录文物信息的同时,也为这些独一无二的古代物质遗存在不同空间的展示、研究,以及在更多领域的传承利用提供了可能。

看点:内有乾坤!犀尊的肚子里居然还有“宝贝”?

在中国古代,青铜又被称为“金” “吉金”。这一称呼既与青铜原本的色泽相关,也反映了青铜器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精湛的青铜铸造和装饰工艺。犀尊历经数千年深藏地下,再现人间时早已沧桑斑驳。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我们可以看到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犀尊内部构造和材质机理,从而一窥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水平,以及令犀尊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的错金银装饰工艺。

看点:肉眼看不到的工艺,在这里一目了然!小孔成像看犀尊,体验科学家的感觉。

艺术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我们智慧的先民善于模仿自然,更善于在对自然的膜拜中,对世界逐渐深入的认知中,巧妙结合当下的审美与工艺,形成各个时代标志性的文化符号。错金银云纹犀尊亦是如此。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史上艺术与实用完美结合的典范,犀尊会让每一个走近的人惊叹于它与众不同的美。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是蕴含于厚重之中灵动的美,抑或掩藏于粗砺表皮之下神性的美?今天,我们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这超越千年而历久弥新的犀尊之美。

看点:灵犀之美,是有原因的!“我走进了云纹里”。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凝固了两千年前犀牛在中华大地上最美的瞬间。在此后的岁月中,尽管犀牛依旧会作为器物的主题出现,但真实的犀牛已踪迹难觅。除气候因素外,犀牛的远去更是人类对犀牛无节制索取,滥捕滥用的结果。以物证史,以史为鉴。古老的犀尊在向我们揭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看点:犀牛并未远去,历史长河中常见它的身影。历史上的犀尊形象变化。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着力推进智慧国博建设,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网络技术,在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等方面不断进行新探索,既为广大观众充分享受高水平精神文化产品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无限空间。

看点:博物馆大炫科技范儿!这个展厅很懂你。

将“犀”尊带回家 | 来自国博的礼物

延伸阅读

查看更多

精彩图片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