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

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3、南4展厅

展期:2022/9/28 - 2023/4/16

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对和平、和睦、和谐理念的追求与传承,融汇进奔涌不息的民族血液中,镌刻于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基础。

“和”与“合”贯穿中华历史时空,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合”之本义,为同心和睦、音声相应或阴阳调和,如宫商角徵羽之声,和合而成五音之文,而后引申为两仪三才、四时五行、天下万邦、亲疏长幼等协调之义。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李巡云:“言阴阳化生,万物和合,故曰‘协洽’也。”

《周易注疏》载庄氏云:“天地絪缊,和合二气,共生万物。”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于是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宇宙之和;“礼之用,和为贵”的天下之和;“养之以德则民合”的社会之和;“与人和者,谓之人乐”的道德之和。“和”“和”与共,“和”“合”相生,汇聚成九万里神州惠风和畅,五千年文明礼乐和平。

本展览依托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丰厚典藏,通过“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四个贯穿一体的单元,探寻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发展脉络,弘扬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延伸阅读

《伏羲女娲图》轴

《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色墨

封泥

龙泉窑青釉刻划缠枝牡丹纹凤尾尊

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

铜鎏金浑天合七政仪

天地同和

荀子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春秋繁露》载:“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从昭示宇宙规律的道法自然思想与天人合德、民胞物与的伦理观念,生发出与之匹配呼应的政治秩序和人文诉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认知。这一观念,为我们今天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提供了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万邦协和

《尚书》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协,众之和同,亦有包容矛盾、调和整治之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崇尚“和为贵”、致力“亲仁善邻”“礼尚往来”的和平理念,也体现为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阻力、解决矛盾的勇气和信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即以宽广的胸怀同域外民族展开经济文化交流,谱写了万里丝路的悠扬长歌,创造了万方辐辏、衣冠会聚的美好盛景。我们将永远朝着博大包容、融合开放、和平合作的方向前行。

宜民安和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国语》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不同因素和谐相融,万物方能孕育生发。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和平、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体现出对社会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具有包容文化差异、整合民生诉求等现实意义。

新的时代条件下,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不断丰富和发展,立足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滋养。

乐在人和

老子曰:“上善若水。”孟子亦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国语》阐释“善”为“德之建也”。德惟善政,泛爱众而亲仁,则有政事开明、人心和乐。

中华文化中,“和”与“善”相辅相成。“善”是“和”的基础,是实现“人和”的道德支撑;“和”是“善”的结果与目的。“人心和善”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道德要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确立牢固的精神支柱。

展厅实景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