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迄今一万多年以前,几乎在西亚地区管理驯化大小麦的同时,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开始尝试将采集而来的普通野生稻加以种植和利用,中华文明从此迈出了由洞穴走向旷野的第一步。此后历经上万年的长途跋涉,小小的稻种随着人类的脚步被播撒至世界的各个角落。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25亿公顷,占地球耕地9%的稻田维持着全世界半数以上人口的生存。稻作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集中分布着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址。2000年11月开始,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陆续发掘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上山遗址考古发现举世瞩目,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以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横空出世。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考古学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相关单位鼎力协办“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就是要以涵盖最早的炭化稻米以及各式彩陶、村落环壕等重要标志性遗存在内的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近200件文物为依托,辅助背景知识版面、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全面揭示以上山文化为代表的东亚稻作文化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生动阐释中华民族为人类稻作农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上山文化万年水稻起源、发展的证据,既是对世界农业起源认识的一次重要修订,也是浙江这块充满创造活力的土地贡献给中华文明的第一份厚礼。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国家收藏、展示、研究、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重要历史文化殿堂,长期致力于通过考古、展览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衷心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展览,让广大观众更加深切感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成就与魅力,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博好课 | 稲·源·启明——上山文化考古漫谈
讲座主题:上山文化与稻作起源
主讲人:蒋乐平
主讲人介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发掘跨湖桥、上山等重要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跨湖桥遗址入选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山遗址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主编《跨湖桥》、《浦江上山》等考古报告,著作有《跨湖桥文化研究》、《万年行旅》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
讲座提纲:
讲座内容分为几个部分:1.上山文化的发现与命名;2.上山文化的稻作起源证据;3.上山文化的定居证据及其村落的初步发展;4.上山文化的制陶工艺及其彩陶特征;5.上山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
直播回看 | 文物里的中国 一万年前的稻米什么样?
直播主题:文物里的中国 | 一万年前的稻米什么样?
直播时间:2021年12月19日 19:30
嘉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鲁念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蒋乐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 副研究馆员 陈克双
直播平台:
“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及社交平台账号、“央视新闻”客户端及“央视新闻”社交平台账号
直播内容简介:
水稻养活了现今世界近半数的人口,稻作农业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1万年前的稻米是什么人种的?当时的人们怎么吃种植出来的水稻?会用哪些器皿炊煮盛放?总台央视记者鲁念带你走进国家博物馆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一起看看一万年前“上山人”的生活。
脚印,记录了我们行走的开始,也承载了我们出发的意义。人类漫长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脚印,它们属于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人们。
今天,我们讲述的那一个脚印,它从洞穴到旷野、从穴居到定居,走出了一条通向文明的道路。那一个脚印属于谁?那一个脚印落在了哪里?走向了何方?不妨请您跟随那个脚印,一路而行,寻找答案。
上山文化是钱塘江流域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2000年首次发现于浦江上山遗址,2006年正式提出文化命名,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其年代距今约10000—8500年,是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上山文化已经发掘的遗址中出现了环壕、房址、灰坑、墓葬和器物坑等,显示出具有明显规划特征的聚落结构,也显示出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定居生活模式。
从距今10000年开始,上山文化的早期遗址便在钱塘江流域大小支流的河谷盆地内出现,已经发现了浦江上山遗址和永康庙山遗址。到距今9500—9000年前后,上山文化稳定发展、逐步壮大,形成了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遗址群,目前共发现20处遗址。这意味着上山先民在更大范围内创造聚落空间,也意味着一种趋于稳定的居住环境和文化传统正在形成。
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从此,那株祖本是狗尾草的稻,在古人的培育下“疯狂”生长。
这是一个万年前的故事。时光的隙罅里遗落一道光,照耀在金黄色的稻穗上。一粒粒稻米成熟坠地,一颗颗金灿灿的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奇迹。上山人耕耘土地、悉心栽培,经过漫长的等待,这些稻米终于每年都开出花、结成穗,成为家园边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将脱粒后的稻壳和陶土相伴,制作成器;将发酵过的米浆存封在罐子里,酿造出酒。
这些都是何其伟大的发明!正如袁隆平先生为上山文化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那样振奋人心。他们是最早的农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先民。
上山文化是“农业”“定居”在东亚社会里真正结合在一起的最早实证。一粒稻米的背后升起了一缕炊烟。
当静寂的荒原上竖立起一座座土阶茅屋,人类终于告别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生活。从一万年前开始,上山文化遗址群在钱塘江流域的聚落性分布并向周边地区扩散发展的态势,呈现出的便是农耕定居文明的最初景观。更展现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稻作农业社会初创和形成期的文明模式以及此后延续数千年发展的文明基因。
2016年在浦江召开的“上山文化命名二十周年暨稻作农业起源学术研讨会” 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遗址群,在东亚地区率先进入了“初级村落”的历史发展阶段;2020年著名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更是为上山遗址欣然题写下“远古中华第一村”。
距今12000年左右,人类迈入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全球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先后发生“农业革命”。走过了数百万年的人类告别洞穴,走进新纪元。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同“上山人”比肩同行的开拓者,有北京郊区的“东胡林人”,中原腹地的“李家沟人”……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南稻北粟”的二元农业经济格局雏形开始发端。
上山文化发展成为东亚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农耕聚落群。稻作技术和稻作文化传播开来,奠定了半个中国的史前经济基础,延续至今并影响了整个世界。上山文化晚期,即距今大约8500年开始,文化面貌鲜明的各地考古学文化才日益发展起来,比如长江中游澧阳盆地的彭头山文化,江淮之间的贾湖文化、顺山集文化,泰山北麓的后李文化,北方草原上的裕民文化等等,至此,史前中国的拼图初步成型。
放在世界范围来看,尽管西亚地区早在距今12000年前后就开始出现村落,栽培农作物,但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仍以单个遗址小规模社群为主体。也是到了距今8500年之后,各种遗存的丰富程度才足以用区域文化来命名。
可以说,上山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
上山文化考古大事记
2000年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发现上山遗址。遗址位于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现为上山村)北。
2001年3月—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上山遗址进行首次发掘。
2003年1月,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碳十四测定,4片上山遗址夹炭陶标本年代为距今11400~8600年。
2003年11月7日,《中国文物报》刊登“浙江浦江县发现距今万年左右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报道。
2004年10月,浦江县上山遗址开始进行持续发掘,2007年因“三普”而停止。
2005年,嵊州市小黄山遗址发现并进行发掘,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上山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1月5—7日,“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浦江举行。“上山文化”命名。
2006年11月2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物要情》第七期作批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
2008年12月,《上山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完成。
2010年4月,永康市发现湖西遗址。
2012年6月,义乌市发现桥头遗址。
2013年7月,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上山遗址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2014年4月,荷花山遗址入围“201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2014年12月,仙居县下汤遗址开始全面的考古勘探试掘。
2016年11月,《浦江上山》考古报告和《上山文化:发现与记述》图录,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6年11月22日,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由中国考古学会、浙江省文物局和浦江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7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信息专件《浙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切实加强“上山文化”研究与宣传》中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总结经验,助力相关工作。
2018年3月,《上山文化论文集》(共3册)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9年8月14日,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国贤考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强调“要把继承和发扬‘上山文化’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事情来做”。
2020年4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上山文化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2020年5月,义乌桥头遗址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2020年6月,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被列为金华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0年6月23日,原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考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并批示:“上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应该予以重视。
2020年9月1日,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为上山考古遗址公园题词“远古中华第一村”。
2020年11月12日—14日,由中国考古学会等主持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浦江召开。会议达成上山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等学术结论。“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上山文化遗址联盟”成立。
2021年3月20日,考古公开课《今日春分,让我们探寻一粒米的起源故事》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播出。
2021年4月23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命名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社科普及基地为第十批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2021年6月25日,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作出批示:加强领导,统筹谋划,扎实推进上山遗址群申遗工作。
2021年6月25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推进上山文化申遗”。
2021年10月18日,上山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11月2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考古学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和相关县市人民政府鼎力支持的纪念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暨“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也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在这个特殊时刻,“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暨“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在国家博物馆举行,我作为上山文化考古的见证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经过20年发掘与研究,上山文化已明确了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它还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我曾经说过,浙江的遗址名很有内涵:从美丽的小洲(良渚)出发,过一个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桥(跨湖桥),最后上了山(上山)。这是一条通向远古的诗意之路,也是中华文明的探源之路。今年上山遗址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就充分体现了上山文化的地位。
浙江到国博举办展览,我认为十分有意义。这有利于向全社会展示稻作文明对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有利于加深世界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浙江考古工作做得扎实,宣传也做得很好。
最后,我再次衷心祝愿“上山文化”能成功申遗,并成为一张宣传中华文化的金名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文化发现者:蒋乐平
> 查看详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
> 查看详情英国伦敦大学考古系教授:傅稻镰
> 查看详情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刘莉
> 查看详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岭
> 查看详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
> 查看详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
> 查看详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深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
> 查看详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星灿
> 查看详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同滨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