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古人题名,就其山而凿之,用以“化育群伦”“记功立言”,是谓摩崖。我国摩崖石刻地域分布广泛,历史内涵丰富,往往兼具山水之美与人文底蕴,凝聚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匠心和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风貌和审美志趣,是辉映于天地之间的文化瑰宝。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就是要通过摩崖石刻这一见证中华文明流变的代表性物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永州地区位于潇湘二水交汇处,是荆楚至岭南的水运要冲和湘桂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自古文风鼎盛,迁客骚人,往来者众,元结、怀素、柳宗元、周敦颐、何绍基等文学艺术大家都曾生活于兹。境内山崖林立,多奇岩白石,宜于镌刻,是国内少有的摩崖石刻集中之地。先贤们以摩崖石刻的形式唱和诗文、交流心灵,并为后世文人所追慕和效仿。经过唐代创始、宋代流衍、明代追摹和清代考据的千年积累,形成了历代诗文同处一崖的独特文化现象,呈现着清晰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动人心弦,蔚为大观。本次展览共分为“民安国定,摩崖颂中兴”“地缘人彰,山水绿潇湘”两个部分,精心遴选自唐至近代的近60件(套)永州摩崖石刻拓片作为展览内容,其中尤以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最负盛名。展览力图通过摩崖石刻所承载的坚贞不朽的文化张力,生动展示永州摩崖石刻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真实呈现历代仁人志士对于国家振兴、社会稳定和文化兴盛的精神追求,深刻表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国家富强、社会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向来高度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衷心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近摩崖石刻,走近永州,切身感受中国故事丰富内涵和感人魅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中兴”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承载着饱经忧患的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憧憬社会秩序重整,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公元757年,唐军收复在“安史之乱”中沦陷的长安、洛阳二京。公元761年,有整兵拒贼之功的元结,为盛赞“宗庙再安,二圣重欢”,亲撰《大唐中兴颂》,后请颜真卿书写,镌刻于永州浯溪的崖壁之上。

浯溪本为无名小溪,与峿台和𢈪庼一起因元结而得名。元结曾在此地主持开辟多处石刻,以摩崖推动“文”“字”“石”三种艺术形式浑然一体,引导当地原始朴素的山石信仰升华为针对家国情怀的真挚抒发,将永州摩崖石刻与家国之情紧密相连,虽时运交移,这种对于国家安定、生活富足、文化繁盛的美好向往,依然绵延千年,历久弥新。

大唐中兴颂

元结撰 颜真卿书
原刻于唐大历六年(771)
317厘米×292厘米

颜真卿书写元结的《大唐中兴颂》时已62岁,书风成熟,作品突破常规采取左行正书。书作章法疏阔得当,字实撑格,整体呈现出雄伟开张的气势。作品中俗体字运用较多,在“尚法”的唐代楷书中较为罕见。即是颜真卿书作中的大字名迹,亦是迥异于镌刻于碑上的唐楷奇构。

阳华岩铭

元结撰 瞿令问书
原刻于唐永泰二年(766)
295厘米×96厘米

阳华岩是永州的风景名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铭中所见,作者元结认为“九疑万峰,不如阳华”。原刻于唐永泰二年的《阳华岩铭》是此地摩崖石刻的开山之作。瞿令问是唐代宗时的江华县令,颇具书名。书作模仿曹魏正始《石经》体例,每一字都以先大篆、次小篆、再隶书的方式书刻,是唐代书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见唐人对篆隶的理解与运用。

中兴颂诗引并行记

黄庭坚撰并书
原刻于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
164厘米x283厘米

黄庭坚对于元结《大唐中兴颂》的本意提出见解,引发后世争辩。黄庭坚历经贬谪,坎坷不得志,表面对玄宗、肃宗朝政治提出疑问,实则是对北宋后期的政治生态寄寓忧虑,亦体现出他对真、善的执著追求。

谈《大唐中兴颂》有作(次黄庭坚《中兴颂诗引并行记》诗韵)

何绍基撰并书
原刻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
110厘米x180厘米

书法家何绍基的好友、永州知府杨翰热心文教,喜好考据金石,他在永州主政期间,曾修葺前贤旧迹,重刻知名诗文。何绍基受他邀请,游浯溪,读《大唐中兴颂》并写诗评碑,论人记事,此为何绍基与黄庭坚跨越时空的唱和。

字因石传,岩因人胜。摩崖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文字是媒介,书写即传播。柳宗元的“欸乃一声山水绿”,让永州的湖光山色熠熠生辉。碑石崖壁之上,元结、怀素、柳宗元、周敦颐、黄庭坚、米芾、杨万里、何绍基、吴大澂等历史名人的颂文、诗刻、铭记、题名,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点画犹然,可亲可感。

字迹的提按使转与崖壁的凹凸平斜呼应成趣,点画的纵横捭阖与岩石纹理相得益彰。分布于永州山泽细流之畔的2000余件摩崖石刻,错落有致。每一件书作都别具特色,融汇成一道生趣盎然的风景,时时陶冶着人们的性灵。这些字迹跨越时代,沟通古今,辉映于天地之间。

荔子碑

韩愈撰 苏轼书 延桂重刻并题跋
原刻于清同治七年(1868)
289厘米×108厘米

柳宗元病逝于柳州刺史任上后三年,柳州百姓为其建庙祭祀。次年春,韩愈撰写碑文以悼念亡友。碑文附作《迎享送神诗》(即荔子碑文)。诗仿《楚辞·九歌》体,配以乐曲,以为祭祀时歌。两百多年后,苏轼挥毫书写,经镌刻、重刻、翻刻,流传颇广,享有盛名。清嘉道时人廷桂依善本重刻的《荔子碑》现存于永州柳子祠(即今柳子庙)中,以柳宗元的生平事迹“绝”、韩愈的文“绝”、苏轼的字“绝”,被称为“三绝碑”,亦是罕见的直接涉及唐宋八大家三家的书坛佳品。

何绍基诗刻

何绍基
原刻于清同治元年(1862)
88厘米×45厘米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州人,清代著名书家,善学颜真卿书法。何绍基与永州知府杨翰为好友,所以常到朝阳岩、浯溪游览。同治元年初春,何绍基与杨翰同游朝阳岩,留此书法佳作。杨翰书法学何绍基,于金石学亦着力颇深,故此由他命刻的何绍基摩崖石刻多镌刻精良。

御制祭告舜陵碑

何绍基
原刻于清同治元年(1862)
68厘米×137厘米

此碑现立于九嶷山舜帝陵碑廊。同治元年,同治皇帝遣官赴舜帝陵祭告即位,何绍基书写碑文,陪祭官为永州知府杨翰。祭文为官方文本,有一定行文范式。何绍基多有隶书、行草传世,楷书甚罕。此字迹端庄空灵,为研究何氏书法的重要作品之一。

“钴鉧潭”榜书

佚名
原刻于宋代(公元960—1279年)
39.5厘米x113厘米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谪居十年。柳宗元在此钻研学问、游历山水,创作了数百篇诗文。其中《永州八记》写景抒情,描摹永州山水之幽深动人,传诵千古,更引无数官宦士子寻访凭吊,刻石纪念。“钴鉧潭”榜书,源自《钴鉧潭记》,立于现今永州柳子庙愚溪边。

峿台铭有叙

吴大澂撰并书
原刻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
91厘米x212厘米

1893年,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依例“查阅湖南全省营伍”。巡视到永州时,他在元结所命名的峿台留下此铭,感慨“山川之胜,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此件书作为吴大澂成熟篆书的代表作。雷洁琼在韶山参观毛泽东主席的纪念馆后,曾引用“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一句题词。

雨中游浯溪读《大唐中兴颂》(次黄庭坚《中兴颂诗引并行记》诗韵)

吴大澂撰并书
原刻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
94x156

在何绍基之后,晚清重臣、书法家吴大澂巡视湖南期间,途经浯溪赏读《大唐中兴颂》后,再用黄庭坚诗韵吟下这篇诗作,以“作者文雄书者健,忠清亮直皆吾师” 盛赞元结与颜真卿,更以“古今循吏为君国,身与磬石关安危”表露自己的家国情怀。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