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盛世,也为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秦汉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实现了空前繁荣。近年来,广东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象岗第二代南越王墓以及大量汉代臣民墓葬等重要考古遗存的陆续发掘,揭示了许多珍贵历史文物,让人们有机会一睹两千多年前岭南历史文化的真实风貌。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单位合作举办“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在此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以番禺(今广州)为南海郡治。此后,在多元一体政治格局的影响下,岭南地区从刀耕火种的氏族社会平稳迈入农耕文明时代,开启了岭南文明千年辉煌的序章。经过秦汉帝国四百余年的精心经营与大力开发,岭南地区在当地原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中原及其他各地优秀文化,并广泛吸纳海外文化精华,从而形成了颇具区域特色的岭南文化,显示出兼收并蓄、勇于开拓、大胆革新、讲究务实的突出特点。本次展览展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宫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南越王墓、南越王宫及广州地区其他秦汉考古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330余件(组)。其中,丝缕玉衣、玺印封泥、青铜勾鑃、组玉佩等代表性遗存标志着南越顶级贵族的身份、等级、地位,南越王宫署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钱币、木简则揭示了南越高级宫殿建筑的规格及贵族奢华生活的真实面貌,它们与其它物质文化遗存共同呈现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展览分为“南域明珠”“四宇同光”“美食美器”“丝路序章”四个单元,力图通过广州地区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从中华文明的塑造构建、基因传承、融汇交流等角度,在秦汉时期统一盛世的视野之下系统展示岭南地区辉煌的古代历史文化面貌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国家文化客厅,中国国家博物馆向来重视新时代考古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举办系列考古成果展,系统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果,深入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突出呈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衷心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引导大家深入了解岭南地区的古代历史与文化,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持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2022/03/12
2021/08/12
2021/08/11
2021/08/11
2021/08/11
2021/08/11
2021/08/11
2021/08/10
2021/08/10
2021/08/10
2021/08/10
2021/08/9
广州(古称“番禺”)位于中国南方,扼珠江与南海之间的交通咽喉,是中国大陆通向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乃至欧洲和非洲的“南大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岭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开启了中央王朝对岭南的首次经略,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的融合以及南方海上交通线的开拓。秦末汉初,在南越统治者的苦心经营之下,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继续稳步发展。汉武帝时期,岭南地区再次成为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经过秦汉帝国四百余年的积极经营与大力开发,岭南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广州迅速崛起,成为海内外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和繁华的大都会,也成为秦汉帝国南域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本单元对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展示,重点展品包括南越王墓出土的金印、玉印、组玉佩、铜勾鑃、丝缕玉衣以及南越王宫出土的木简、印文陶器等。
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深刻而悠久的影响。在中央集权政治的主导下,王朝主流汉文化光照四宇,各种区域文化则加速交流、融合,异彩纷呈的文化基因共同塑造了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面貌和格局。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文化表现出显著的多元性、兼容性和一体性,源远流长的本地文化与中原王朝及周边文化在互动中走向融合、共存。此时,在岭南生活的民众,除了数十万中原移民之外,主要是本地越族居民。越族“各有种姓”,支系众多,较重要的部落有瓯越、南越、骆越等。汉越通婚、入境随俗、因地制宜等切合实际的制度和民族政策,为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成功的民族政策和繁荣的贸易交流使岭南地区的各种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良好互动模式。
本单元重点展示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多元一体文化面貌的形成过程和基因构成,重点展品包括南越王宫出土的印花大方砖、熊饰踏跺、“万岁瓦当”以及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龙带钩等。
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涵盖着物产、餐饮、烹饪、工艺、风俗、礼仪、审美、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各有其源流和特色。岭南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气候温润,降水充沛。这里有高山密林,也有溪涧岩壑;有沃野平原,也有海滨湿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美富足的物产资源。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农业发展迅速,因此饮食资源较此前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开发,这为岭南饮食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此时,岭南人民已经开始运用水濡、火烹、烘烤、曝晒、烟熏、风干、冰镇、盐腌、发酵等多种手段烹饪美味佳肴。诸般珍馐美馔虽早已烟消云散,但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类饮食器具和相关遗迹,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岭南地区极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元的古代饮食文化魅力。
本单元重点展示秦汉时期岭南地区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日常生活、礼仪制度、艺术审美、精神信仰等内容,重点展品有鎏金铜壶、铜钫、铜鍪、铜烤炉、铜鉴等。
广州地处中国大陆的南方,位于珠江出海口,濒临南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于南海之滨的南越人祖先,就已利用舟楫之便,在东南沿海巡游并已涉足到太平洋群岛,从事季节性的生产活动。秦平定岭南之后,建番禺城,为广州这一重要港口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汉中期,汉武帝平定南越后,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开启了持续两千多年不断繁荣发展的悠久历史。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对秦汉时期广州对外贸易、交流的许多细节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广州秦汉造船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中国已拥有庞大的造船工业和先进的造船技术;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石构建筑与西方建筑有相似之处;广州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熏炉,其中焚燃的香料主要来自海外;南越王墓出土的银盒、焊珠金饰、乳香、非洲象牙等都是极富特色的早期海外舶来品。南越贵族墓葬中大量出现的托灯胡人俑和玻璃饰品,也是海外交通贸易活动的重要物证。
本单元重点展示岭南地区与域外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重点展品有陶船、铜提筒、四联体铜熏炉、陶俑座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