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石特尔匈奴墓地考古

2017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蒙古国家博物馆联合对蒙古国中央省境内青铜时期至早期铁器时期遗址进行调查,石特尔墓地是其中最完整,保存状态最好,数量最多的一批早期铁器时期墓葬,双方一致决定对该墓地开展发掘工作。2018年4月,中蒙双方签订《蒙古国青铜时期至早期铁器时期游牧文化》考古研究项目合同。项目规划5年,从2018年6月开始,首先对石特尔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19年夏季对发掘资料进行整理。

双方协商、本次工作挑选石特尔墓地东区不同位置大、中、小三座墓进行发掘、目的是期望对墓地不同位置、规模不等的墓葬能够有所了解,揭示该墓地墓葬分布的规律。

墓葬年代相对集中,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

从墓葬规模和出土器物判断,石特尔墓地是一处匈奴的平民墓地,游牧文化特征明显,葬具采用木质棺椁,出土器物以铁质兵器(如短剑、弓矢)与马具为主,日用陶器较少。墓地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较大型墓葬,葬具采用一棺一椁,出土遗物丰富,包含金饰品、青铜器、漆器、玛瑙、玉石、丝绸等奢侈用品;小型墓葬,葬具采用单棺,出土遗物较少,只有少量日用陶器以及弓矢、铁制品等。

墓地内某些较大型墓葬存在陪葬现象,M1附属两座小的陪葬墓,每个都有一具小孩人骨,年龄约11—13岁,人骨不完整,其中XM1殉人下颌骨有明显的利器切割痕迹。

发掘的三座墓葬均被盗,都是从葬具靠近人骨胸部的位置打一个洞,对人骨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对附近随葬器物也进行不同程度的损坏,如用大石块砸。除此之外墓葬其余部位均保存较为完整。判断这可能是针对人个体的报复,而不是对随葬品的觊觎。

汉文化的遗物,如筷子、漆器、丝绸以及青铜器等出土于墓地较大型墓葬中,表明草原与内地存在规模较大的贸易交换。匈奴平民中的较富裕者都可以使用大量的汉地的物品。

一般匈奴文化的墓葬人骨均为南北向,而石特尔墓地墓葬人骨基本为东西向,头向东,显示该墓地人群在丧葬中存在自己特殊的不同于其他匈奴墓地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