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环境考古

2019年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及山东大学签署“山东北部沿海地区全新世中期以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适应”课题合作协议。

国博考古院组织联合考古队于2019年6月和10月先后开展近两个月考古调查,采集试点调查区域(昌邑市)野外信息与部分环境、测年、动植物样品。

2019年本项目实施伊始,主要集中在昌邑市北部区域进行调查与钻探工作。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部分科技分析,主要包括AMS C14测年、动植物遗存分析和残留物分析等。

在一处暴露较明显的牡蛎礁地点,钻探揭露其南北宽度可达300多米,牡蛎堆积较厚处2米左右。选取典型牡蛎礁剖面进行AMS C14测年,初步结果表明其形成到灭亡持续了一千多年(6800-5600 BP)。该牡蛎礁体较为连续,其中上部可能反映了当时潮间带的深度。采集的牡蛎明显较现生偏大,贝壳和螺壳分布似也表现出一定区域特征。

考古遗址是人类适应海平面变化的有效反映与忠实记录。本次实际踏查的考古遗址主要是东周至汉代的遗址和墓葬,尤以东周盐业遗址群为代表。另有少量龙山文化和西周时期遗址。

本次调查,重要的脊椎动物发现有两项:北孟镇李戈庄动物石地点、昌邑市博物馆馆藏哺乳动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