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海上贸易包含朝贡贸易和市舶贸易两种形式。官方于岭南、安南地区设立市舶使,管理蕃舶及蕃商的各项事务。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扬州、明州、登州(今山东蓬莱)、安南(今越南河内)等地。
唐代贾耽《皇华四达记》记载了“广州通海夷道”与“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两条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前者由广州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再沿波斯湾西岸进入阿曼湾、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后者从登州出海北行,到辽东半岛南端再沿黄海北岸东航,经济州海峡抵达日本。
这一时期陶瓷海上贸易的主要对象有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伊拉克、埃及、肯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土外销瓷器的遗址类型包括都城、海港、贵族墓葬、伊斯兰教寺院、佛寺及祭祀遗址等。主要产品类型为: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瓷、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巩义窑白瓷、唐三彩、广东地区青瓷等。
长沙窑青釉彩绘盘
唐代 │ 口径15.5,底径5.3,高4.1厘米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侈口,曲腹,圈足,足墙外撇,足端斜削。灰白胎,胎质较粗。通体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壁绘褐绿彩草叶纹。
长沙窑创烧于初唐,中晚唐时期达到鼎盛,是唐代重要的青瓷窑址。其装饰手法丰富多样,以釉下彩绘和贴塑最具代表性,兼有印花、划花、镂雕等。纹饰题材常见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部分器物书写诗文。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塑执壶
唐代 │ 口径11.2,底径15,高21.8厘米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侈口,圆唇,束直颈,颈部较粗。溜肩,直腹,平底。肩部前置圆形流,流较短,两侧各安一桥形系,系中间有条状凸起。肩部与流相对一侧置弓形柄。浅灰色胎,胎质较细。青釉泛黄,内壁口沿处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流及两系下方各饰一处模印贴花椰枣纹,贴花处施褐斑。
长沙窑瓷器是中晚唐时期陶瓷海外贸易最主要的产品之一,1998年发现于印尼爪哇勿里洞海域的“黑石号”沉船,共出水文物67000余件,其中长沙窑瓷器占56500余件,以青釉釉下彩绘产品最具代表性。部分长沙窑瓷器的纹饰带有外来文化因素,如“椰枣纹”,说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外国商人订烧的现象。
巩义窑白釉蓝彩碗
唐代 │ 口径11.2,底径15,高21.8厘米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侈口,圆唇,曲腹,圈足。灰白胎,胎质较细。通体施白釉,釉面失光。内底以蓝彩点绘花卉纹。
河南巩义黄冶窑及白河窑址的唐代晚期地层中已发现相似的白釉蓝彩器物残片,证实了目前所见的唐代白釉蓝彩瓷器很可能为巩义窑产品。唐代巩义窑白釉蓝彩瓷器以高岭土为原料,蓝彩绘于釉下,纹饰以点彩、曲线、花卉和菱形图案为主。与后世青花瓷器相比,此类白釉蓝彩瓷器烧成温度偏低,因而釉面瓷化程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