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引言 邺城概貌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主要由南、北毗连的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东魏北齐时期,伴随都城境域的扩大,邺南城外围还形成了阔达100平方公里的外郭区。这里西凭太行,傍临漳水,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是华北平原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史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筑城,始称为邺。三国曹魏时筑邺北城为王都,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先后定都于此,北朝晚期的东魏和北齐在北城南侧新建邺南城。自公元3世纪起,邺城一度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长达370余年。

邺城兴衰表

公元204年,曹操开始营建邺北城,初为魏国王都,曹丕代汉迁都洛阳后以为五都之一。

公元335年,十六国之后赵自襄国迁都邺城(邺北城)。

公元350年,十六国之冉魏定都邺城(邺北城)。

公元357年,十六国之前燕迁都邺城(邺北城)。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迁都邺城,并于次年新建邺南城。

公元550年,北齐禅替东魏,仍定都于邺城(邺南城)。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撤毁邺城宫室及寺院。

公元580年,杨坚毁废邺城。

【{{unit1[0].name}}】

{{unit1[0].content.length > 120 ? unit1[0].content.substring(0,120)+'...':unit1[0].content}}

查看更多信息→

【{{unit1[1].name}}】

{{unit1[1].content}}

查看更多信息→

第一单元 玉石梵像

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佛教影响逐步扩大,北方地区立塔造像蔚然成风,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融合发展的历程,成就了辉煌的北朝佛教艺术。邺城附近盛产适于雕刻的石料,工匠们就地取材,运用传统石雕技术,经过雕镂莹饰等加工艺术,表现外来佛教造像题材,塑造出具有华彩神韵的邺城特色佛教造像。同时,各阶层民众在参与佛教造像的过程中,以文字铭刻于造像之上,演绎出中国化的造像题记,丰富了造像的历史价值。

【{{unit2[0].name}}】

{{unit2[0].content.length>120?unit2[0].content.substring(0,120)+'...':unit2[0].content}}

查看更多信息→

【{{unit2[1].name}}】

{{unit2[1].content.length>120?unit2[1].content.substring(0,120)+'...':unit2[1].content}}

查看更多信息→

【{{unit2[2].name}}】

{{unit2[2].content}}

查看更多信息→

第二单元 邺都样式

伴随着佛教本土化的进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的样式处于不断发展和嬗变之中。邺城佛教造像紧跟佛教造像艺术本土化的脚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国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都曾在这里呈现,还出现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龙树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下邺城佛教造像艺术的魅力。

【{{item.name}}】

{{item.content.length>180?item.content.substring(0,120)+'...':item.content}}

查看更多信息→

{{item.name}}

第三单元 佛韵至美

中国古代佛像注重对造像形神之美的刻画,通过对佛像身形的塑造,显示其脱俗潇洒的风貌,通过对佛像面容的塑造,传达洞悉哲理的智慧精神。作为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中心,邺城集中了大量能工巧匠,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因材施雕,赋予造像不同的神韵。这里不仅有北魏时期以褒衣博带为特色、饱含飘逸潇洒之神韵的造像,也有北齐时期以薄衣贴体为新风、传达温润内敛之气韵的造像,更有精雕细琢、极具地域风貌的透雕龙树背屏式。这些造像展现了工匠们的技艺神话,尽显石雕之美,达到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高峰。

【{{item.name}}】

{{item.content}}

查看更多信息→

{{item.name}}

精彩图片

{{detailInfo.name}}

{{detailInfo.years}}

{{detailInfo.address}}

收藏单位:{{detailInfo.unit}}

  {{detailInfo.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