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从众多文化瑰宝中遴选了191件(套)自先秦至宋元时期新疆各地区出土的精美文物,包括陶器、金属器、纺织品、木器、纸张、佛造像、玻璃器等,尤其是汉唐时期的官府文书和多种文字的简牍文书资料,清晰而深刻地向世人阐明: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区历来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拥有的地方,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辉煌历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
新疆地区是国家博物馆开展战略合作的重点地区。2018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在自治区博物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是贯彻中央治疆方略、推进“文化润疆”的具体举措。此次举办的“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也是继“天山 古道 东西风——新疆丝绸之路文物展”“新疆古代服饰展”后的又一次合作,我们希望通过鲜活的文物,以展览的形式,表现新疆和内地各民族共同铸就的文化相通、血脉交融、命运相连的历史史实,更力证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 丝路雏形
距今4000年—2300年前后的夏商周时期,新疆地区天山南北的河谷绿洲、山间盆地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天山南北不同的地理单元,产生了以农耕为主聚落而居的绿洲文明和以游牧、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明。随着不同地域人群间的交往和物质文化的交流,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西域各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甘肃、青海地区的彩陶文化、粟作农业技术向西传播,深刻影响了天山南北多元文化的发展。早在商代,中原与西域就有玉石交易,而中原的丝绸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传入西域,表明两地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这一时期的新疆引领了文化交流的浪潮,丝绸之路已初具雏形。
{{unit1[0].name}}
{{unit1[0].content}}
{{unit1[1].name}}
{{unit1[2].name}}
{{unit1[3].name}}
第二部分 丝路华章
汉唐盛世为古丝绸之路留下了最为绚丽的华章。自西汉以来,历代中央政权都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机构的建立,屯垦戍边的实施,促进了西域各地的稳定与发展,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地推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大汉雄风、盛唐气象,是这个时期中华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汉唐的胸襟与自信承载着别样的盛世华章,西域各地呈现出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兼容的盛况,表现在语言、文学、音乐、歌舞、绘画、书法、雕塑、饮食等诸多方面。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汉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中华文化圈。
{{unit2[0].name}}
{{unit2[1].name}}
{{unit2[1].content}}
{{unit2[2].name}}
第三部分 丝路梵音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代印度,公元前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新疆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公元4世纪—10世纪,佛教在新疆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格局。佛教传入新疆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域佛教,并形成了几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丝路南道有:于阗、尼雅、米兰、楼兰等;丝路北道有:巴楚、龟兹、焉耆、高昌等。两道佛教南北相应,构成了繁盛的塔里木盆地佛教文化环形带。这是西域佛教史上高僧辈出、塔寺林立的辉煌时代。寺院、佛塔等佛教建筑遍布西域各地,拥有我国时代最早、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千年间,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上,以鸠摩罗什等为代表的西域高僧为传佛法持箧东进;法显、玄奘等中原大德为求真经负笈西行,经年络绎不绝。
{{item.name}}
策展人为您讲展览
{{detailInfo.name}}
年代:{{detailInfo.years}}
出土地:{{detailInfo.address}}
收藏单位:{{detailInfo.un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