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270厘米,宽29.5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写本长卷,前面部分残缺,现仅存125行,上钤汉字篆文红色长方印11处。据史树青先生辨识印文为(1)大福大迴鹘(2)国中书省门下(3)颉于(?)迦思诸(4)宰相之宝印。说明回鹘官制完全仿效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并以三省的长官为宰相。
这件文物为黄文弼先生在新疆考古时所得,1954年出版的《吐鲁番考古记》中刊出图版,现存部分有些地方残损严重,加之纸张在粘接时可能有错置的情况,所以几处文意无法读通。文书所用文字为一种早期的回鹘文,从字体和语言特点判断,当属于公元9-11世纪。它曾被误定为摩尼教经卷,后经耿世民先生释读实为当时高昌地区回鹘官府颁发给摩尼教寺院的官方文书。文书规定了摩尼教寺院占有的土地和享有的种种特权。据宋代《佛祖统纪》记载,摩尼教于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传入中国,安史之乱时,摩尼教自汉地传入回鹘,并作为国教而得到传播。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西迁到新疆、甘肃一带,摩尼教的中心随之转移。在吐鲁番发现的摩尼教文献残片,多是公元9-11世纪间回鹘人的遗物。回鹘人对摩尼教的信仰一直持续到公元14世纪伊斯兰教完全征服新疆为止。
唐太宗贞观时期,回纥政权和唐的关系日趋密切,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愈益频繁。曾助唐击败西突厥。唐开元期间,回纥更加强大。玄宗曾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后,回纥曾助唐收复长安和洛阳。文宗开成时,回纥内乱,被黠戈斯(今吉尔吉斯人〕击败。部落散奔,一支西奔葛逻禄(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一支奔安西,一支投河西,一支南奔今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西北部一带。从此。回纥成为大漠南北和天山南北的固定居民。这件回鹘文写本长卷上有朱文“大福大回鹘国中书省门下……诸宰相之宝印”,说明回鹘在官制上学习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并以三省的长官为宰相。
国家博物馆
微信服务号
国家博物馆英文版
微信服务号
国博君
微信订阅号
国家博物馆
APP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888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012号 | EMAIL:service@chnmuseum.cn
内容运维:新闻传播处 |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部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