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1879—1942) 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的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他主编的《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月刊。6期为一卷。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初期主要是宣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9月第八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流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曾一度成为党的机关报。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1926年7 月停刊。这本刊物在当时的中国传播广泛,影响巨大。
这期《青年杂志》封面上的外文为法文,即“青年”。人物头像为美国最终将财富捐给社会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1915年是卡内基寿诞80周年,本期刊有彭德尊撰《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卡内基传》一文,以为呼应。本期重要文章还有陈独秀撰《敬告青年》(该杂志的发刊词)、《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妇人观》、《现代文明史》;高一涵撰《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汪叔潜撰《新旧问题》;陈嘏撰《春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