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币制以纸币为主,称为交钞或宝钞。纸币的面值较大,不便零散使用,所以有人建议铸造铜钱。元代铸造金属圆钱只有两次。一次在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铸“大元通宝”与“至大通宝”两种,一枚大元通宝相当于十枚至大通宝。另一次是在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铸“至正通宝”铜钱。元朝两次铸钱时间很短,铸钱不多,不足市场流通的需要,于是政府不得不规定“历代铜钱并用”,新王朝流通前朝铜钱,自秦汉以来历代皆是,但由政府明令“历代铜钱并用”,却是前代和后世都没有的独特现象。元朝一些皇帝不铸流通性铜钱,却铸造庙宇钱赏给佛寺。庙宇钱不是法定货币,但由于铜钱本身具有的价值以及佛寺拥有特权等原因,庙宇钱亦在社会上流通。
至大通宝 至正通宝
直径2.1厘米、3.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