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有土沁。器呈长方形,一面光素无纹,另一面竖刻七行楷书,并填朱:“大宋嗣天子臣佶伏为月临仲夏,时乃炎蒸,保佑眇躬,祝延万寿于明威观崇禧殿功德前,命道士三七人,开启保夏金箓道场一月,罢散日设周天大醮一座,二千四百分位,闻天告地,请福延龄,恭祷真灵,特陈大醮。今者告祈已毕,斋事周圆,谨依旧式诣水府,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十二河源,江河淮济,溟泠大神,鉴此丹恳,乞为腾奏,上闻九天,谨诣水府,金龙驿传。大宋崇宁四年(1105),太岁乙酉六月丙寅朔三日戊辰,于道场内吉时告闻。”

投龙玉简,是道教在法事投龙活动中所使用。此玉简为北宋皇帝宋徽宗所投。宋徽宗赵佶(1082-1135),神宗子,元符三年(1100)即位,尊崇道教,广建宫观,称“教主道君皇帝”。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北行。徽宗嗜古物,对玉器十分喜爱,在他的倡导下,玉器在宋代得到了很大发展。他还擅书法、绘画等。他还命人编撰了《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等。以“嗣天子”自称的皇帝投龙所用玉简简文是从宋神宗(1067-1085年)时开始兴用的。从此后,帝王举行投龙活动,大都使用玉简,有的也用石制品。道教所有简牍,除玉简外,还有金简、银简、铜简、铁简和木简等。目前发现有唐玄宗投龙铜简、唐武则天投龙鎏金铜简、五代吴越王投龙玉简和银简与明代投龙简等。这些投龙简使用后多沉埋于名山大川,又有“山简”、“水简”与“土简”之分。该玉简是投入水中的“水简。”此器为研究道教提供了实物资料。此器原为罗振玉先生旧藏,1954年由文物局拨交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