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族长者兼文化专家理查德·华莱士、谢恩·特·鲁吉在国博讲堂讲述毛利碧玉历史与文化

 

2012年11月2日,在我馆和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共同推出“毛利碧玉:新西兰的传世珍宝”和“布莱恩·布瑞克:镜头里的中国和新西兰”展览开幕不久,毛利族长者兼文化专家理查德·华莱士、谢恩·特·鲁吉来到国博讲堂,分别就新西兰南岛三个毛利部落的碧玉传说、新西兰南岛毛利部落和他们同欧洲人邂逅的故事、碧玉起源的传统、毛利风俗中的碧玉及其象征意义等问题发表演讲。

理查德·华莱士是毛利族长者,是新西兰南岛西岸多个部落的后裔,毛利纳塔胡瓦努伊(Ngāi Tahu Whānui)部落历史和毛利碧玉的故事讲述者,多个委员会的部落代表,受敬重的纳塔胡部落(Ngai Tahu)长者,毛利圣公会使命团的执事长。谢恩·特·鲁吉也是毛利族长者,来自新西兰北岛中部泰努伊(Tainui)部落木舟联盟,同时也是一位演说家、艺术家、作曲家、毛利语言和风俗专家、部落历史学家。

讲座以“毛利碧玉:打开神圣之门”为主题,谢恩·特·鲁吉先生说,毛利人是新西兰最早的居民,新西兰玉的毛利名字是普纳姆,也被称作绿石。毛利人视碧玉为珍宝和守护神,同时将之视为一扇门、一座桥梁,人与自然、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桥梁,今天来到这里,新西兰的毛利人与中国也架起一座桥梁。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碧玉,谢恩·特·鲁吉先生向座无虚席的听众们讲述了它们各自的故事和象征意义。谢恩·特·鲁吉先生说,人形项饰是最珍贵的碧玉饰品,每一块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故事。在过去,人形项饰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毛利男人、女人和出身高贵的孩子才能佩戴。女人们在怀孕和分娩期间佩戴人形项饰,将其当作保护胎儿的护身符。男人们打仗时佩戴人形项饰,能趋吉避凶。作为与祖先联系的物质象征,人形项饰对毛利人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戴上它们,每代毛利人都能从中获得祖先的生命力量。对毛利人而言,最初用于战斗的碧玉武器还被奉为酋长地位的象征,并且作为缔结和平盟约时馈赠的礼物,比如玉扁棍;而由酋长掌管的仪式用锛也是声望和地位的象征,在演讲时,家族演讲者常用锛做手势,当部落酋长殡殓供人瞻仰时,锛也经常被置于其身体之上;而下端弯曲的耳饰,有时被毛利人用来摩擦婴儿的牙龈,以缓和婴儿长新牙齿时的疼痛感;鱼钩形吊坠则象征着渔业、大海和大海之神塔纳格罗。

讲座中,理查德·华莱士先生向听众们生动地讲述了毛利碧玉传说及其现今的归属、开采和保护情况。理查德·华莱士先生说,新西兰碧玉仅产于新西兰南岛纳尔逊、韦斯特兰、南韦斯特兰、马卡罗拉、瓦卡蒂普、米尔福德峡湾和利文斯敦山七个地区,如今政府已将碧玉的归属权还给毛利部族。讲到毛利碧玉传说时,理查德·华莱士先生的风趣不时引来听众阵阵笑语。理查德·华莱士先生说,龙形水兽普提尼是毛利碧玉的守护神。在普提尼传说中,新西兰碧玉源于一个美丽女子被变成石头的传说。普提尼看见沐浴中美丽的娲泰琪,于是施用魔法,把她掳到南部。娲泰琪的丈夫塔玛胡阿发现妻子失踪后,开始长途追寻。在南岛西海岸阿拉胡拉河河滩上,塔玛胡阿发现了已被变成碧玉的娲泰琪。原来,普提尼感觉到塔玛胡阿在迫近,于是他把娲泰琪变成他的精华——碧玉。

讲座以毛利族特有的方式进行,其间两位毛利族长者穿插唱起毛利族的祈福歌,谢恩·特·鲁吉先生甚至专门为此次讲座作曲。讲座结束后,听众纷纷感叹这是一场别有特色的讲座,并结伴走进展厅参观“毛利碧玉:新西兰的传世珍宝”和“布莱恩·布瑞克:镜头里的中国和新西兰”展览。 (摄影:周子杰   撰文:李秀娜)

 

“毛利碧玉:打开神圣之门——毛利族长者兼文化专家讲解毛利碧玉的历史与文化”讲座在我馆学术报告厅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