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考证分析了清宫藏御用马鞍及马装具的种类、来源及特点。探讨清帝御用马鞍的制作与贮存,亦在教育和启示后世皇帝不要忘本,牢记先帝曾以“国语骑射”之“家法”得天下;分析清朝政治联姻以赠予马鞍为聘媒的礼仪。通过马装具分析清代满族的民族特色,分析六世班禅进贡马鞍的历史意义,探讨清代有一套严格的马装具使用制度和等级规格,寻求其蕴涵的深刻历史意义和摸清其时代脉搏,考证分析马装具在清王朝所具有的特殊历史作用及其价值。

【关键词】清代宫廷 马装具 马鞍 六世班禅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代马装具近300件,有御用马鞍、民族马鞍、外国马鞍等。所谓“马装具”,包括马鞍、马蹬、鞦辔、马鞭、马韂(垫)以及附于马匹身上的饰件等。满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游牧生活为主,在长期的放牧和捕猎生活中,人人练就一身骑马射箭的本领。由于他们日常生活离不开骑马,被后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并凭借骑射武功建立了清王朝。所以,清帝对他们建立王朝、巩固政权所使用过的马装具十分珍惜,在宫廷生活中乃至行围、庆典、征战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宫存贮的清太宗、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等皇帝御用马鞍,通过观赏这些马装具及装饰配件,我们能够体会到清王朝夺取天下的不易,也能看到王朝的更迭、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笔者力求通过对清宫马装具种类、来源的考证分析,探讨马装具在清朝所具有的历史作用及其价值。

 

一 清宫廷藏马装具种类特点

马鞍,是放在马背上供人坐骑或驮运货物的器具。清宫藏有坐鞍、炮鞍、驮鞍、喜鞍等数种马鞍。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宫马鞍,即有清帝御用和皇家官用两种。清代皇家使用马鞍非常讲究,装饰奢华。每只马鞍鞍桥由木板制成,其形似桥,制作马鞍桥的材料一般用瘿木居多。“瘿木,出辽东山西,有桦树瘿,花细可爱,少有大者。柏木瘿,花大而粗。凡瘿盖树之生瘤者也。北有瘿子木,多是杨柳木,有纹而坚硬,好作马鞍鞒子”[1]。坐骑马鞍,是骑马人在骑马时所使用的马鞍。它是由鞍桥、鞍韂、马镫、鞦辔、提胸等组成,其质地和装饰可分为金马鞍、银马鞍、铜马鞍、漆马鞍等。

(一)清宫御用马鞍

坐鞍是清宫廷马鞍中为数最多、最为富丽华贵的一种,用材考究,佩饰精美,工艺精琢,多以精良著称。 

1. 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清太宗皇太极所使用的马鞍,为皇太极征战疆场的坐鞍,迄今已保存了360余年,足见其珍贵。如皇太极坐骑的银镀金镂龙马鞍,长62、高33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后鞍桥以银叶片镶边,面以银镀金镂云、水、龙、鱼、禽、走兽为图案,鞍坐面饰黑牛皮,以铜箍相连接。马蹬为银,蹬面饰方胜图案,顶部镂龙以黄带连接。鞍垫面为兰、黄绒,内敷棉。附鞦辔提胸。附皮签满汉文:“太宗文皇帝御用……鞦辔鞍一副原在盛京尊藏。”从马鞍附皮签可知,这件马鞍原珍藏在盛京(即今辽宁省沈阳故宫博物院内),民国时期调拨故宫博物院。观赏此物可体会清太宗戎马倥偬半个世纪,开创大清一代基业的历程。 

2. 顺治帝坐骑的马鞍有金錾龙嵌珠石马鞍,长67、高32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后鞍桥通体饰金叶,錾龙、云、花叶、海水江崖,镶嵌珍珠、绿松石、珊瑚等宝石,鞍坐面饰黄缎地形态各异的彩色行龙和火珠、如意云纹等,铺设鞍桥以金箍固定。马蹬为铁鋄银,蹬面饰方胜图案,顶部两签镂龙镀金以黄带连接。鞍垫面为黄缎,上绣金龙、蝙蝠、如意云纹和海水江崖,内敷棉。附鞦辔提胸,上镶金花叶饰件,嵌珊瑚、青金石、绿松石。附皮签满汉文:“世祖章皇帝御用嵌松石珊瑚丝线鞦辔鞍一副康熙□年恭贮”;附木牌汉文:“世祖鞍贰”。 

牛角边嵌镙钿马鞍,长63、高30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鞍桥边饰牛角,面用各色镙钿组成二龙戏珠、海水江崖等图案,鞍坐面饰黑牛皮,以银箍相连接。马蹬为铁鋄银,蹬面饰杂宝图案,顶部镂龙以黄带连接。鞍垫面为毡,内敷棉。附鞦辔提胸,上镶铁鋄金花卉饰件,嵌珊瑚、青金石、绿松石。附皮签满汉文:“世祖章皇帝御用嵌镙钿松石……康熙十年恭贮”;附木牌汉文:“世祖鞍陆”。 

铁鋄金嵌珍珠珊瑚马鞍,长65.5、高27厘米,清宫旧藏。马鞍前高后低,木胎,外包银、铁。鞍桥边缘为铁鋄金卷草纹,面为以珍珠、珊瑚珠镶嵌而成的龟背纹,前鞍桥正中有金质镂雕火焰球1个,上嵌东珠3颗。马蹬、鞦辔齐全。附有木牌,墨书:“世祖鞍三”

铜镀金嵌珠石珊瑚马鞍,长66、高28厘米,清宫旧藏。鞍桥木胎,外包黄金,錾刻云龙纹。前鞍桥錾刻3龙,中间正龙衔东珠1颗,边缘嵌绿松石6块、珊瑚珠5颗;后鞍桥饰4龙,边缘嵌绿松石6块、珊瑚珠5颗、东珠1颗。提胸2,西蕃莲镀金花托嵌青金石8块、绿松石8块、珊瑚12颗。马镫铁质,底部镌方胜图案。鞦辔齐全,铁鋄金饰件嵌珊瑚珠。鞍侧附有黄纸签:“甘字二号世祖章皇帝嵌松石珊琥丝线营建一副,镶嵌不全”。应说明的是,铜镀金嵌珠石珊瑚马鞍所附黄纸签中的“珊琥”的“琥”应该为“瑚”字。这副顺治帝坐骑的马鞍,是目前故宫博物院保存最好、最完整无缺的一件精品,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镶嵌技艺都极为精湛,品质上乘,被专家评定为院藏文物的一级品。 

3. 康熙帝坐骑的马鞍有铜镀金镂缠枝莲马鞍,长63厘米、高36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后鞍桥面饰铜镀金镂缠枝莲纹,鞍坐铺毡。马蹬为铁鋄银,顶部镂龙以带连接。鞍附鞦辔提胸,上镶铜镀金饰件,嵌珊瑚、青金石等。附皮签满汉文:“圣祖仁皇帝御用鋄金丝线鞦辔鞍一副康熙二十一年恭贮”。

掐丝珐琅马鞍,长63、高33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鞍桥面饰掐丝珐琅万字纹,镶嵌五岳真形图及掐丝龙首、花卉图案。后鞍桥面饰掐丝珐琅,饰云、龙、火珠、方胜和花卉等五彩。鞍坐上铺设蓝绒鞍垫。马蹬为铁鋄金,顶部两侧铁鋄金镂龙以黄带连接。附鞦辔提胸,上镶珐琅饰件,嵌白玉珠等。 

4. 雍正帝坐骑的马鞍有银錾花嵌松石珊瑚马鞍,长58、高28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后鞍桥通体饰银叶,錾龙、云、火珠,镶嵌青金石、珊瑚等,鞍坐上铺设鞍垫。马蹬为铁鋄金,蹬面镂杂宝图案,镶嵌青金石、绿松石、珊瑚等,顶部两侧铁鋄金镂龙以黄带连接。附鞦辔提胸,上镶银花叶饰件,嵌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等。

5. 乾隆帝坐骑的马鞍有铁鋄金錾双龙马鞍,长65、高42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外镶银,鋄金龙,镂空卷草纹饰,嵌饰绿色玉石。鞍桥面铺丝绒棉布坐垫。脚蹬铁鋄银质,底部镌方胜图案,套脚圈梁镌刻双龙纹饰。

红漆地描花马鞍,长60、高31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后鞍桥边饰牛角,面髹红漆地描彩漆缠枝莲花纹。马蹬底部为铁鋄银,蹬圆顶部镂花以皮带连接,边缘饰牛角。鞍坐面髹黑漆,垫为黑绒饰花卉,内敷棉。附鞦辔提胸。附皮签满汉文:“高宗纯皇帝御用万福万寿鞦辔鞍一副乾隆四十三年恭贮”;附黄纸签:“高宗纯皇帝万福万寿鞍一副”。 

黑漆嵌牙花马鞍,长60、高32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后鞍桥通体饰牛角边,面髹黑漆,嵌牙质缠枝莲花纹。前鞍板镶嵌一直径4.3厘米的指南针,内有“东西南北”和“乾隆年制”的字样。鞍坐上铺设鞍垫。马蹬为铁鋄金,边饰缠枝莲花纹,顶部以白带连接。此马鞍为乾隆皇帝御用。附黄纸签:“庆字六号嵌日晷牙花鞍板丝线鞦辔鞍一副”;附木牌:“上用鞍七”。 

绿鲨鱼皮嵌钟表马鞍,长60、高34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后鞍桥面饰绿鲨鱼皮嵌铜钉花卉,周边嵌红、黄料石,鞍桥边缘为铜胎珐琅嵌金花纹饰,中嵌一块白珐琅表,盘径9厘米,表缘周边嵌彩色料石,制作精巧。鞍坐铺毡。马蹬为铜镀金,顶部镂龙以带连接。鞍附鞦辔提胸,上镶铜镀金饰件,嵌珐琅、料石等。

铁鋄金双龙马鞍,长66、高30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后鞍桥以银叶镶边,面部以铁鋄金镂二龙戏珠及如意云纹。马蹬为铁鋄银,蹬面饰方胜、金钱纹等图案,顶部两签镂龙镀金以蓝带连接。鞍垫面绣金龙、火珠、如意云纹和海水江崖,内敷棉。附鞦辔提胸。附皮签满汉文:“高宗纯皇帝御用鋄金银玲珑花丝线鞦辔鞍一副乾隆十九年恭贮”。

黑漆寿字描金花马鞍,长61、高36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后鞍桥边饰牛角,面髹黑漆描金寿字、虁龙、万字纹等图案。马蹬为铁鋄金,顶部镂龙以皮带连接。鞍坐面髹黑漆,垫为蓝绒黄芯面,内敷棉。附鞦辔提胸。附皮签满汉文:“高宗纯皇帝御用卍字梅花鞦辔鞍一副乾隆四十三年恭贮”;附黄纸签:“云电字六号高宗纯皇帝梅花鞍一副”;附黄纸签:“云字二号万字梅(后残)”。

铜镀金镂花嵌玉石马鞍,长67、高34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后鞍桥镶铜镀金花叶边,内嵌碧玉,上镶铜镀金花叶嵌青金石和碧玺。鞍坐前附黄纸签“高宗”二字。马蹬为铁鋄金,顶部镂花叶以皮带连接。鞍垫面黑绒黄芯内敷棉。附鞦辔提胸,上固铜镀金寸槽,嵌饰玉质竹节多枚。此马鞍为乾隆皇帝御用。 

6. 道光帝御用金桃皮马鞍,由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制作。马鞍木胎,外镶铁质鋄金龙形花叶镂空纹饰,地饰金桃皮。此金桃皮是产于我国东北的一种桃树的枝条皮,呈金黄色,很像髹有一层金漆,故而得名,选就光滑面,裁成小条作为装饰物。鞍桥面铺布,上置黑丝绒棉坐垫。脚蹬铁鋄金套脚圈梁镌刻双龙。此道光帝御用马鞍装具富丽华贵,工艺精细。 

上述马鞍均是清帝王御用马鞍,但在清宫珍藏品中仅是很少一部分,即便如此亦可看出清宫遗存马鞍的制作规模。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现存的御用马鞍中,有皇太极征战疆场的宝鞍,顺治帝装饰华丽的金鞍,康熙帝朴实无华的皮鞍,雍正帝镶嵌珊瑚的银鞍,但更多的是乾隆帝的各种式样的马鞍。乾隆朝御制马鞍,有鞍桥嵌珍珠鞍、嵌宝石鞍、雕漆鞍、镀金鞍、鋄金鞍、镶嵌牙骨鞍、镶嵌珐琅鞍以及装有现代化计时器的钟表鞍和镶嵌有指南针指引方向的马鞍。但这些马鞍主要还是起装饰功能的,更多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物质丰盛。另外,清帝御用马鞍的制作与贮存,亦在教育和启示后世皇帝不要忘本,永远牢记先帝以弓马得天下,八旗宗室子弟必须自幼习骑射。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注重行围习武,旨意命后世毋忘“国语骑射”,并训谕为“家法”。

(二)清宫炮鞍和驮鞍

炮鞍是八旗兵士专门用来驮炮的一种马鞍。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此种炮鞍,均为木质制成,木工活计简单,随马背成形,前后长60、宽58、高58厘米,木料无修饰,只是炮鞍外部木鞍上包装铁皮耐磨损。其在炮鞍桥上部开出20厘米的宽槽,从头部至尾部,头高尾低,可将直径20厘米左右的铜炮卧在槽沟内,运输装卸均很方便。这样可减少人力之苦,又便于崎岖山路中行进。

驮鞍和坐鞍相似,只是比坐鞍较平,木鞍桥面上铺垫黑皮以防磨损,便于承载重物。驮鞍中有一种称为车鞍,一般长50、高32厘米。木质鞍板,饰铜镀金雕云龙团寿字鞍桥,上加皮韂,鞍中间竖起一个近30厘米的铜柱,驾车时辕马背上驮放此鞍。这样便于马车辕上所系皮带与车鞍相连,因皮带中间有一圆孔,套车时将马鞍的铜柱插进皮带圆孔加以固定。乾隆朝时规定,驽马四厩官鞍各10副,驾车马厩驾车鞍及车1 辆,如不堪用应更换,鞍辔行武备院,车行营造司,各修理换给[2]。炮鞍与驮鞍的共同点在于都无脚蹬,完全是运输的专用设备。实际上,清帝行围狩猎活动很多,经常需要用大量的驮鞍。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乾隆朝各类平定战图和清帝行围狩猎图中都能看到马匹运输物资的画面。 

不过需指出,上驷院负责提供马匹、骆驼。康熙八年(1669年)规定:载圆顶毡帐房需驼若干,载御用甲胄、衣包、幄幕、射侯需用马,按数奏明,行上驷院领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下旨,凡出外每一驼,着载220斤。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议准:随围驮载什物驼只,永行禁止越营行走,到彼营时将所载什物卸下,令其歇息;即更换豫日先到之驼只,驮载前往[3]。这说明炮鞍和驮鞍不仅仅是马匹使用,上驷院驯养的骆驼也是利用炮鞍、驮鞍来运载大量的物资。武备院管辖的鞍库中所存各类马鞍,其中“皇子每位乘用小鞍各2具,大鞍各4具,均北鞍库。官鞍凡漆鞍30具,椶鞦辔鞍150具,传事鞍5具,擎盖用绣水韂鞍10具,漆鞍2具。预备坐鞍540具,铜饰鞦辔鞍40具,载衣包鞍2具,载书鞍1具,载茶鞍2具,载炮鞍5具,载伞盖鞍5具,被驮载鞍196具,均贮南鞍库”[4]。乾隆十七年(1752年)定,委官随从行文兵部,给予八旗官马。户部按日给予盘费,顺天府给予官车,每钟1分,用大车1辆,帐房2架于工部支领。委官相度候時移文兵部,博士给骑鞍3副、驮鞍1副;天文生给骑鞍2副、驮鞍1副,于工部支领[5]。对驮鞍、炮(槽)鞍等损坏程度,规定10年修理,俱20年更换[6]。

(三)清宫的喜鞍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晚期桃皮喜鞍,长42、宽24、高27厘米。喜鞍木胎,通体贴饰金桃皮,拼接成菱形锦纹图案,鞍桥上金漆地彩绘卷草花纹,中间彩绘蝴蝶2只,以及缠枝莲和葫芦纹饰,寓意“喜相逢”之意。前后鞍桥镶铁鋄金边条,镶嵌红宝石、绿松石、珊瑚珠,3个1组围绕四周。马鞍下部装有4个铜质如意头,如意头中间有固定螺丝钉。该鞍形状似马鞍,比一般马鞍小一些,无鞦辔、鞍垫,非实战坐骑之物,而是清帝大婚举行仪礼时的物品之一。这是现今故宫博物院珍藏唯一一件清晚期皇帝大婚时所用的喜鞍。在清帝大婚礼仪的逢迎礼中,均有跨马鞍之礼。届时由总管内务府女官执灯前导至洞房坤宁宫,武备院官员准备桃皮金漆彩画鞍板,黄铜镀金镶嵌宝石喜鞍一份,安放在坤宁宫门口,马鞍下放皇后拿过的两个苹果,皇后从马鞍上迈过,进坤宁宫东暖阁,寓意“平平安安”[7]。喜鞍上附一黄纸签,墨书汉字:“喜鞍马一副 随葵花螺丝一份 红木心 楠木边托盘一件 铜立板四块 锦袱一方”。喜鞍附一块黄绸里,面绿地红花点一红双喜字袱子。

早在清太祖时期政治联姻,婚姻礼仪纳采即以赠予马鞍为聘媒:“叶赫、哈达、乌喇、辉发同遣使告上曰:吾等不道,兵败名辱。自今以后愿复缔前好,重以婚媾,叶赫贝勒布扬古愿以妹归上,金台石愿以女妻上次子代善,上许焉,具鞍马、铠胄为聘。更椎牛、刑白马祀天,设巵酒、块土及肉血骨各一器,四国相继誓曰:既盟以后,若弃婚姻,背盟好,其如此土、如此骨、如此血,永坠厥命。若始终不渝,饮此酒、食此肉,福禄永昌,誓毕。”[8]顺治八年(1651年)和康熙四年(1665年)行大婚礼,“礼遵旧制,仪有增定,题定仪注”,即采用顺治八年题定,“礼仪纳采鞍马10匹、盔甲10副、鞍马20匹”;第三日,诸王率文武各官上表行庆贺礼,奏请御太和殿,皇帝升殿,行礼,如常仪,颁诏天下,给赐后父后母黄金100两、白金5000两、缎500匹、布1000匹、金茶筒1具、银桶1具、银盆1圆、鞍马6匹。康熙四年题,定礼仪纳采鞍马10匹、盔甲10副、缎100疋、布200疋、择吉。设纳采筵宴,大征黄金200两、白金10000两、金茶筒1具、银茶筒2具、银盆2圆、缎1000匹、鞍马20匹、驮甲20副、马40匹[9]。在皇帝大婚中,所赠“鞍马”、“鞍辔具”和马匹都是十分重要的礼品。 

在清代满族联姻聘女中赠予“鞍马”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乌喇贝勒布占泰以其兄贝勒满太之女来归,迎宴如礼。初乌喇贝勒布占泰先聘叶赫贝勒布寨女,又聘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女,以铠胄、貂裘、猞狸狲裘、金银、槖驼、鞍马为聘,明安受其聘不予女,布占泰遣使再求婚于上”[10]。至于亲王、公主以至品官、士庶婚嫁仪物,各有等差。如系朝臣之女,给女父蟒缎朝衣领帽带靴全,给女母蟒袍褂裙各1件、金耳坠全副、鞍马2匹。若外藩王、贝勒、台吉等之女定婚,行七九礼(用鞍、马、盔、甲、缎、布、银器、等物等下同)筵宴,宰牲五九,次行聘礼。外藩亲王之女,鞍马12匹;外藩郡王之女,鞍马10匹;外藩贝勒之女,鞍马8匹;外藩台吉之女,鞍马6匹[11]。总而言之,在婚嫁采礼中赠予“鞍马”数量以等级相别,但送“鞍马”数量是必须有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礼节。 

除上述几种马鞍外,还有一种带木架小马鞍。木架做成木马状,架上备有小马鞍,供幼小的皇子、皇孙练习骑马之用。据《钦定大清会典》载:“公主初生子弥月,给有架鞍1具,凭掌仪司来文给发。”[12]这种马鞍架,制作虽然简单,但亦较为实用,木马马鞍又分出大、中、小三种式样,以适应不同年龄、高矮身材和骑射技能的阿哥等人练习骑用。此木马鞍制作得逼真到位,与宫藏官用马鞍一样精致,鞍板、鞍韂、马镫等,样样俱全。

(四)清宫马装具的佩饰

马装具的佩饰,主要是指附在马匹背上和备鞍上的物品,如鞦辔、鞍韂、鞍垫、马蹬、提胸缨铃等饰件。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马装具基本上是齐全的,每个马鞍几乎都配备有鞦辔等佩饰品。

1. 所谓“鞦辔”即是拢住马首和控制兜住马肚和马尾的饰件,宽至3公分的编织成丝带,如御用马鞍均为黄丝带,上面还镶嵌各色宝石,制作精美。清代凡御殿躬祀坛庙,卤簿仗马饰嵌珊瑚青金绿松石,鋄金雕龙鞦辔,绣龙黄缎韂,金鞍10具。御用鞍辔规定:春冬用江皮缘豹皮韂,夏秋用绣龙缎韂。凡鋄金龙饰豹尾鞦辔鞍10具,鋄金龙饰黑马尾鞦辔鞍10具,遇朝服及庆典日用之。其余鞍辔均无定额[13]。清宫珍藏鞦辔装饰华丽,有嵌玉石鞦辔、嵌金刚石鞦辔、嵌绿松石珊瑚鞦辔等;除此还珍藏有单项放在紫檀木盒内的饰件鞦辔,以及嵌饰玉质竹节多枚或镶嵌珐琅饰件鞦辔等。 

白玉镶嵌鞦辔饰件,紫檀木盒长26厘米、宽18厘米、高8厘米,清宫旧藏。盒内屉两层,每层存放有白玉、青玉制成的花卉,每朵花卉以青金石和珊瑚珠为蕊。此饰件为马鞍鞦辔上的饰物。就是说,这些青金石和珊瑚珠是鞦辔上的半成品。铜镀金嵌松石珊瑚鞦辔,紫檀盒长60厘米、宽26厘米、高15厘米,清宫旧藏。盒内存放鞦辔提胸一副,绦带上镶铜、铁鋄金镂花叶饰件,中嵌白玉石,环嵌松石、青金石和珊瑚珠。假金刚石鞦辔,紫檀盒长60厘米、宽26厘米、高15厘米,清宫旧藏。盒内存放鞦辔一副,黄绦带上镶铜、铁鋄金饰件,上嵌彩色料石,提胸为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图案。附黄纸签墨书汉文:“二十九号假金刚石鞦辔一副”。乾隆时期的马鞍鞦辔品种上乘,做鞦辔需用牛犊皮、马脖皮、鹿皮及布、缎、丝、绒带等,式样繁多,镶嵌宝石,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饰材料。 

2. 马提胸,即佩饰在马鞦辔上,呈圆锥形,有铜镀金、铁鋄金、掐丝珐琅和银饰制成,悬垂于马的胸部。提胸需用牛尾、狐尾和马尾并各项皮张、皮条制作而成。卤簿仪仗仗马,夏秋用茜红牦牛尾繁缨,春冬用青狐尾繁缨[14]。 

3. 马蹬为铁鋄金或银,有的錾珐琅花纹饰,蹬面饰方胜、金钱纹等图案;有的马蹬顶部镂龙,然后以皮带连接;有的马蹬为铁鋄金花纹饰,底部錾铁鋄金十字金刚杵图案,脚蹬套脚圈梁上錾刻双龙等纹饰。 

4. 鞍韂,铺垫在马背上,俗称“马搭”。故宫博物院珍藏有近百件鞍韂,有纯黄丝绒鞍韂、压花牛皮鞍韂、锦缎绣鞍韂、绸缎鞍韂、氆氇鞍韂、粗布鞍韂等。鞦辔韂需用狼皮、豹皮,沿韂边需用海驴皮,沿韂托需用长毛氆氇,吊鞦辔里需用狼爪皮,氆氇细布做韂托里、皮褟里,鞔肚带吊肚需用细布等项,移咨广储司照样裁给;狐尾、染狐尾踶胸做鞦辔等项,需用绒线等项,移咨广储司领取。做皮韂需用牛皮,办买应用鞍笼龙韂托,做绣龙韂衬毡、寒羊毛毡韂、氆氇座衬毡皮褟里,做单屉、双屉用秋毛毡、春毛毡垫缎褟,做鞦根需用红毡等项,呈明由武备院毡库领取;焊鞍架并做皮韂用松木板、雨点钉夹韂板,移咨营造司油给[15]。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御用黄色缎绣金龙海水马鞍韂,长152、宽85厘米,颜色为黄缎地,黑绒边,黄缎面上绣各色彩云龙纹、花纹,两侧各绣有一平金升龙戏火珠,其下绣海水江崖、珊瑚、宝珠、寿山、如意云纹饰等;在其周围每侧各绣平金行龙10条,每条行龙间以绣火珠、骨饰云、四合如意云等纹饰。马鞍韂绣工精美。鞍韂上拴有木牌,墨书:“高宗纯皇帝御用毡”。 

明黄色缎云龙鞍韂,长144、宽85厘米。缎质,内敷棉,主图案为二龙戏珠、五蝠如意云、鱼及海水江崖,四周为八宝及暗八仙纹饰,石青缎缘。所谓“八宝”:即法轮、海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双鱼、盘肠,佛教中称之为“八吉祥”。所谓“暗八仙”,是指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八位仙人即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韩湘子手中持的八件法宝。这些生动图案在鞍韂上尽情展现。需说明的是,清宫珍藏鞍韂上的正龙、升龙以及二龙戏珠、五蝠如意云、海水江崖等纹饰,很多都是用金丝线专门手绣而成;有些鞍韂上手绣各种锦纹、雷纹、回纹、人字纹及万(卍、卐)字纹等,可见成本之高,手艺之精。鞍韂附着于马背之上,可以有效地保护马匹背部不被马鞍磨破,以免硌伤。  

5. 鞍垫,即放在马鞍坐上面的铺垫,一般随马鞍式样做成椭圆形状。鞍垫制作讲究,布、缎、绒、毡质均有,内敷棉,绣工纹饰多为绣金龙、火珠、如意云纹、海水江崖、彩云金龙纹,手摁之鞍垫厚实、绵软,以便于坐骑人坐上后,固定、舒适、不滑。 

总的来说,清宫珍藏的马装具佩饰齐整完美、制作工艺上乘,有的马具还能准确地反映出各时期特色和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五)清宫珍藏的马鞭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帝御用马鞭有几十根,最为典型的是御制“射虎行”马鞭和御制“射熊行”马鞭,有关“射熊行”的御制诗,还被收入《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六八中[16]。另外,清帝御制马鞭,其鞭柄用材有古玉琮、碧玉、青玉、白玉、和阗玉、金星石、象牙、牛角、藤木等,制作纹饰精美。

1. 碧玉马首柄藤鞭,长87厘米,清宫造办处制,清宫旧藏。鞭柄部雕饰玉马,形象惟妙惟肖。藤鞭中部镶饰叶形象牙纹饰,精工制作,是为皇帝御用马鞭。 

2. 玉雕鹰熊柄藤鞭,长85厘米,清宫造办处制,清宫旧藏。鞭柄雕饰玉鹰和猴,熊蹲坐状,鹰站立猴头之上。鞭杆藤质外包皮签编织而成,饰象牙花叶箍。鞭梢为皮签数根。 

3. 玉琮柄马鞭,长71.5厘米,清宫造办处制,清宫旧藏。鞭柄为古玉琮,呈四方柱形,棕黄色。两侧饰象牙,鞭杆为棕色竹,尾部饰圆形白色象牙头;鞭梢以皮质外缠黑丝线编辫而成。古玉琮本身就是难得的艺术佳品,价值连城,以之为马鞭饰物,该马鞭的艺术性已远远超过了实用性。 

4. 玉刻福寿柄马鞭,长72厘米,清宫造办处制,清宫旧藏。鞭柄玉刻“五福捧寿”,环以万字纹饰,两侧饰象牙,鞭杆竹质,鞭梢以皮签编辫而成。 

5. 金星石柄皮马鞭,长82.5厘米,清宫造办处制,清宫旧藏。鞭柄金星石,鞭柄藤质外缠黑丝线,柄鞭连接处及中部嵌饰叶片,为铜镀金花卉卷草纹。鞭梢为兰丝线。

6. 玉镂花柄马鞭,长83厘米,清宫造办处制,清宫旧藏。鞭柄青玉,中部镂花,两边雕刻如意云、星纹和金钱纹,柄首饰碧玉。鞭杆藤质外缠黑丝线,鞭梢为黑丝线。

7. 玉雕花柄马鞭,长82厘米,清宫造办处制,清宫旧藏。鞭柄青玉,雕刻寿桃、枝叶和“卍”万字纹,柄首雕刻蝙蝠和如意云纹。鞭杆藤质包缠黑皮,鞭梢为黑丝线。

8. 玉柄牛角马鞭,长73厘米,清宫造办处制,清宫旧藏。鞭柄青玉,雕刻虁龙如意云纹。鞭柄与鞭杆连接处,嵌固铜镀金花叶饰件。鞭杆以牛角制成,鞭梢以黑皮编辫而成。

9. 玉镂龙柄马鞭,长71厘米,清宫造办处制,清宫旧藏。鞭柄青玉,镂雕虁龙云纹,两边饰象牙。鞭杆竹质,鞭梢皮制。

清宫做藤鞭,斑竹鞭套镶牙骨鲨鱼皮鞍板裹皮韂鞍架等项,移咨营造司油给。清宫珍藏的玉刻福寿柄马鞭、金星石柄皮马鞭、玉镂花柄马鞭、玉雕花柄马鞭、玉柄牛角马鞭、玉雕花柄马鞭、玉镂龙柄马鞭等,所雕猴、马为蹲坐状,鹰则站立猴、马首之上,形象惟妙惟肖,突出了清代满族的风俗和民族特色。

 

二 清宫珍藏马装具主要来源

(一)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制造

清总管内务府造办处设有鞍作,专门承作马鞍等马装具活计事宜,并严格遵照皇帝旨意负责制造皇家御用马鞍、官用马鞍及赏赐马鞍等。每年,宫廷中制造马鞍都有专门预算,每次制造马鞍,都要将马鞍的详细名称、种类、数量、装饰等诸项奏报皇帝审定批准后,方能制作,马鞍的材料来源于总管内务府派出机构的专项采办。顺治初年规定:古北口外鞍匠35户,间一年,采取鞍板1350具,令驿传递送。顺治十八年(1661年)题准:古北口外采取鞍板,间一年,采送700具,停用驿传,令匠役等自行运送。由此可见,宫中每年要制造大量的马鞍,供皇家使用。每年制作皇帝御用鋄金宋龙饰件豹皮鞦辔鞍10副,嵌珊瑚大玲珑泡子饰件丝线鞦辔銮驾鞍10副。

同时,宫中有专门收贮御用马鞍(鞍木)等物资的机构,顺治初年称“鞍楼”,规定每年将成造用过现存之上乘鞍、驾鞍及各甲冑、櫜鞬、枪、刀、弓、箭,弓面皮张、羊毛毡翎、筋鳔等物,汇复印缮黄册,于次年题销马鞭、鞍板、毡韂、鞍笼、旧鞦辔、官鞍、驮鞍、箭铁鹰铃、桦皮、牛角、弓胎、皮弦、枪杆、木贼草、火链包等物,各该库缮蓝册,于次年呈结,其各题奏本折黃册,送广储司收贮[17]。顺治十八年题准:间一年,砍取鞍木700副,停用驿递车辆,令匠役等自行运送;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题准:凡鞍木定例,古北口外鞍匠35户,间一年砍取鞍木1350副,俱令驿递运送至总管内务府[18]。顺治十八年改兵仗局为武备院,其专设四库即北鞍库、南鞍库、甲库、毡库,武备院下设北鞍库和南鞍库,北鞍库专司御用鞍辔,负责皇帝御用鞍辔的制作;其中南鞍库内库设在太和门东侧昭德门南崇楼,外库设在东华门外北城下房,负责制造;收发宫用鞍辔、各种皮张、雨缨、绦带等物。设员外郎2人,库掌、委署库掌、库守19人,笔帖式2人,所属有熟皮作(设在东华门外北城下房),设司匠等官员4人、匠役200余人[19]。

武备院四库每年缮写黄、蓝册题奏,记录成造用过实存的全副鞍辔、车鞍、鞭子、鞍板、旧鞦辔、毡韂、鞍笼、官用鞍、驼鞍、箭铁、鹰铃等各种马装用具。武备院管辖的鞍板作,主要承办皇帝用鞍辔等项,该催总俱按定例估计呈报北鞍库,查核咨行各该处,领用各色鞍座绣龙韂、素缎韂、绣龙缎褟猩猩毡套、油单套、夹布鞍座套、扯手套、软鞦做肚带吊肚苎麻片子油鞍套、布鞭套、油鞭套、镀金鞭束等,均由广储司照样做给[20]。

(二)地方进贡民族马鞍

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满汉大臣、文武百官及西藏、青海、新疆、内蒙、云南等地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进贡的礼品,特别是在清代的重大节日,如每逢万寿、元旦、冬至等皇朝庆典活动,或承德热河避暑山庄举行藩宴活动,随行人员有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以及各边远省地郡王等,均照例向皇帝进贡。

最为典型的是,西藏黄教领袖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巴丹益喜,在乾隆帝七十大寿之际,不远万里,克服艰难困苦,从后藏前来为乾隆帝祝寿,在所进贡的礼品中,有铁鋄金玲珑马鞍,马鞍长67.5、高32厘米,马鞍木胎,外镶铁鋄金龙形花叶镂空纹饰。鞍桥面铺布,上置棉质黄缎面织绣彩云金龙纹饰坐垫。马蹬为铁鋄金花纹饰,底部錾铁鋄金十字金刚杵图案。脚蹬套脚圈梁錾刻双龙。附鞦辔提胸,铁鋄金饰件上镶嵌珊瑚珠。附皮签墨书满、汉文:“仁宗睿皇帝御用鋄金鞍一副嘉庆十年恭贮”。附黄纸签墨书汉文:“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班禅额尔德尼进铁鋄金玲珑马鞍一副”。进贡朝廷的嵌米珠珊瑚松石马鞍,长60、高30厘米。马鞍木胎,前后鞍桥均为铁鋄金镂空花纹,上嵌绿松石、青金石、珊瑚珠等宝石,鞍桥前部面凹内嵌珍珠米珠和珊瑚米珠,其红白色米珠构成不规则八角或圆、方形图案,更显其富丽华贵,工艺精细。鞍桥面铺布,上置丝绒棉坐垫。脚蹬为铁质。提胸、鞦辔均用黄丝带编织而成,上嵌铁鋄金饰件。鞍侧附有皮签墨书满汉文:“高宗纯皇帝御用穿珍珠鞦辔鞍一副乾隆四十三年恭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初二日,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因染天花,医治无效,圆寂于北京西黄寺。乾隆闻知悲痛不已。

另外,故宫博物院珍藏不少民族马鞍,如一件铁鋄金镂龙额勒特式马鞍,长62、高35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木胎,前后鞍桥面饰铁鋄金镂龙、兽、花叶等纹饰,鞍垫黄绒,内敷棉。马蹬为铁鋄金,顶部镂龙以带连接。鞍附鞦辔、提胸。附皮签满汉文:“高宗纯皇帝御用额勒特式马鞍一副乾隆八年恭贮”。很明显地看出,这件马鞍在贡入宫廷时,特意为清帝制作符合其身份的帝王图案,如专门制作了“铁鋄金镂龙”这具有一皇帝御用特征的马鞍。

(三)外国使臣进献马鞍

故宫博物院珍藏琉球国(现今日本冲绳琉球群岛)进献的洒金行龙马鞍,长38厘米、宽43厘米、高28厘米,清宫旧藏。马鞍板木质,外髹漆金龙洒金。鞍韂、鞍垫、马肚带及鞍桥前脸均为皮质,月白地,压印花卉纹饰。马镫铁质,洒金漆龙纹,呈半圆弧形状,表面起脊,大而宽,和中国古代马镫迥然不同。另一件马鞍,通长36厘米,宽34厘米,高45厘米。鞍板木质,外髹金漆,鞍桥前脸及鞍后为猛兽图案。鞍韂、鞍垫、马肚带及鞍桥前脸均为皮质等,均与上同。

自明洪武年起,至清光绪年止,琉球国王累世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派遣使臣向中国皇帝称臣纳贡,奉行中国年号,为中国的属国。琉球是中国东海中的一个岛国,于明末遣使来华。清朝,中琉两国关系密切。每当琉球贡使来朝,所贡方物有:马、马鞍、刀、金、银、酒海、金银粉匣、玛瑙、象牙、螺壳、海巴、櫂子扇、泥金扇、生红铜锡、生熟夏布、牛皮、降香、速香、檀香、木香、黄熟香、苏木、乌木、胡椒、硫磺、磨刀石等,而进贡方物最多的是刀、马具和硫磺等物。清帝不但专门设宴款待,而且清廷每次回赏对方的礼物相当于贡品的十倍、百倍,并特许对方所进土特产免税在中国进行贸易。随着清代对外交往的扩大,不断有外交使团到中国,这些使团在选择见面礼时,往往要考虑对方喜好,将马鞍作为礼品送给善于骑射的中国皇帝是最好不过了。琉球当时漆器制造业很发达,因此进献的礼品中漆器较多,其中就有漆描金马鞍。文献史料在这方面的记载也很多。除此而外,朝鲜国王也向清廷进献马鞍等物品。

顺治朝时,荷兰国王进贡方物,即有大马鞍辔具等物品。雍正十三年(1735年),荷兰国王进贡御前方物瓖金铁甲、镀金马鞍、瓖银剑、鸟铳、珫药袋、镶银千里镜、玻璃镜、八角大镜、珊瑚、珊瑚珠、琥珀、琥珀珠……等物品[21]。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来朝时,也曾进献马鞍两副。当年六月二十日英国使船到达天津港,直隶总督梁肯堂与钦差大臣徵瑞一起会见了英国使臣,得到一份译成中文的礼品清单。这份清单记载了英使所带礼品共19宗,共计590余件。其中第十四项为“齐全马鞍一对。头等匠人用心做成,特进大皇帝乘用,颜色是黄的,十分精致”[22]。另据清代档案记载,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回京后,观览了在正大光明殿摆设的英国进献的各种礼品。待英国使团回国后,乾隆帝旨令将临时摆陈设在正大光明殿中的英国贡品移出,同英国进献的其它礼品分别陈设于皇宫内廷、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武备院、内务府造办处、承德热河避暑山庄等地。其中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进献的马鞍存放“武成殿、热河万壑松风,分贮马鞍二副一箱”[23]。英使所进献的590余件礼品,经过200多年的变迁,一部分已经散失,一部分仍存放于故宫博物院库房内。

(四)平定战争中缴获的马鞍

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清乾隆年间两次征讨金川时,缴获的铁錾花嵌珊瑚马鞍,附一皮签,墨书满、蒙、藏、汉文:“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六定边右副将军内大臣阿桂攻克美诺得僧格桑(注:小金川土司)鞍官用十四号”。另缴获银錾花嵌松石珊瑚马鞍,长58、高29厘米。马鞍木质,鞍板包银刻花纹饰,镶嵌珊瑚珠,鞍韂皮质,皮鞦辔,铁鋄银马镫。附一皮签,墨书满、蒙、藏、汉文:“乾隆四十一年四月将军阿桂平定两金川扫穴擒渠获其鞍辔一副”。

清入关后,统治者为了坐稳江山,在一系列平息国内外叛乱的战争,如平定台湾、平定准噶尔回部、平定回疆、平定伊犁回部、平定苗疆、平定安南、平定廓尔喀、平定两金川等战役中,清军将领均将其从敌方缴获的战利品中挑选出的精美武器、马鞍等物,敬献给皇帝。以上介绍的几副马鞍,象征着两金川之战,胜利来之不易。能在清宫廷武备院库房中保存至今,也说明乾隆帝希望祖先弓马骑射精神之永存,以昭后世。

 

三  清宫马装具的等级规格

清代马装具的使用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等级森严,不可逾越。如皇帝出行,大量物资用马车来运。用马用车之事,均由上驷院负责安排。上驷院设有司鞍、司辔及司鞍长30余名,专门伺候皇帝出入及随围进哨,预备御马差务;皇家御车,从车的颜色、形制、鞍辔、装饰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皇帝乘圆顶黄车,红轮,辕黄哆啰呢顶,帷安玻璃窗衣,素靠背坐褥,珐琅鞦辔,皮韂鞍。

早在崇德元年(1636年)清廷就有规定:“亲王以下官民人等,俱不许用黄色及五爪龙凤黄缎,其马鞍鞦辔坐,禁例并同”。顺治三年(1646年)又规定:“庶民不许用缎绣等服,满洲家下服役人等,不许用蟒缎缎锦绣等服。”八年(1651年)又“谕官民人等,帽缨不许用红紫线,披领系绳合包腰带,不许用黄色线,靴底牙缝马鞍坐牙缝,不许用黄色”[24]。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下旨:“衣服鞍辔原有禁例,今观鞍辔等饰甚为僭越,下至家奴皆用鋄金。朕御鞍辔未尝以金饰之,如此之类尤当严禁。”朝臣遵旨议准:“马鞍惟三品官轻车都尉以上,许用虎皮及狼狐皮,有品级、无品级笔帖式及库使举人、官生、贡监生员、护军领催以至兵民等,马鞍不得用绣及倭段丝线瓖缘,鞍韂红托秋辔等物不得用鋄金。”雍正元年(1723年)谕:“大小官定有品级,近有不分官职,马系繁缨使人引马,嗣后着八旗都统歩军统领,都察院严行稽察,如有此等即行拿奏。如大臣等徇情疏忽,察出将该管并大臣等一并议处。又诸王有赏所属人员鞍辔者,着行文该旗注册岁终汇奏。”[25]所谓“马系繁缨”,即是指马鞍鞦辔上的提胸,御用马提胸采用牛尾、狐尾制作而成。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下旨:“嗣后马缰内不必用丝线鞓,著将纺丝折叠代之加套用”。二十八年(1773年)下旨:“上用鞍笼,嗣后著改用黄色,其现做之金银线缎鞍笼,于年节并见远来朝贺之人时再用。外面仍用黄色鞍笼罩盖。俟朕乘马时,再将引马上黄色鞍笼撤去,至寻常所用黄色鞍笼,著仍用红布里。”又奏准:皇太后皇后乘用车上鞍笼,并罩盖上用行驮之帽头鞍笼,并山高水长热河行宫陈设。上用鞍笼既所有大驾卤簿鞍笼,俱改用黄色。又奏准,仪仗内鞍辔,以黄铜铸造剔凿玲珑,磨洗光洁,毋庸鋄金。又定,赏给盛京喇嘛,改用漆饰鞍板黄铜饰件鞍辔。又定,陪送公主格格及赏给皇子福晋之母氏,改用漆饰鞍板,酌拴黄铜麦粒泡子(注:即铜镀乳钉)鞦辔。”三十四年(1769年)谕:“嗣后内廷阿哥之马缰,着俱用金黄色;皇孙阿哥除经朕施恩赏赐准用金黄色外,其未经赏赐者停止用蓝,均着一体用紫;即二世孙、三世孙,亦照此着用紫色,鞍座各随马缰用之,将此永着为例。”[26]

四 宫藏马鞍的历史线索及意义

通过清代宫廷的马装具,不难寻求其蕴涵的深刻历史意义和摸清其跳动的时代脉搏,又能从中发现当时的历史真相,找出历史文化背景和规律。

下面以六世班禅来京进献马鞍等物品,进一步探明清王朝对西藏进行的有力控制和全面实施的有效管理,从进献礼品上亦能窥探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清代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等。当乾隆帝根据章嘉胡图克图上奏知六世班禅要来京朝觐,特谕旨理藩院办理此项事宜:“班禅额尔德尼,因庚子年为大皇帝七十万寿欲来称祝。朕本欲见班禅额尔德尼,因道路遥远,或身子尚生,不便令其远涉。今既出于本愿,实属吉祥之事,已允所请。是年朕万寿月,即住热河,外藩毕集,班禅额尔德尼若于彼时到热河,最为便益。已谕令热河度地建庙,备其居住。至沿途因办事宜尚多,均系理藩院承办,虽为日尚宽,而早为部署,更觉从容妥当。”[27]这次六世班禅来为乾隆帝祝寿朝觐,清廷非常重视,乾隆帝派遣“节次遣散秩大臣副都统等,携带御用朝珠、鞍子等物,沿途宴劳,并命皇六子同章嘉呼克图等迎往赏赉,于七月二十一日至热河朝见万寿节,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率领众呼图克图等,诵经祝寿,于九月初二日来京”[28]。六世班禅因天花去世后,乾隆帝特谕在西黄寺西侧建清净化城塔院,在紫禁城皇宫雨花阁西配楼设立了六世班禅影堂,以尊崇缅怀他;六世班禅的朝觐,在整个西北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加强了蒙藏地方与清中央政府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六世班禅所进铁鋄金玲珑马鞍,也成为西藏地方政府与清王朝交往的真实的历史物证。

另外,清宫珍藏的马鞍中还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尔扈特等民族首领进贡的马鞍,马鞍制作上突出了民族特色;同时我们还发现了附于马鞍上的黄纸签墨书汉文:“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初三日和亲王敬献珊瑚松石鞦辔漆马鞍一副”;附白纸签墨书汉文:“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初三日和亲王敬嵌珊瑚松石鞦辔漆马鞍二副”等,本文不再赘述。

最后再说明一点,清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马鞍,还是清帝赏赐王公大臣、少数民族首领、诸藩国王及外交使节的礼物。如清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御殿,遣朝鲜国王弟李觉归国,设宴饯行,颁赐朝鲜国王李倧驼马、雕鞍、赤金玲珑撒袋、金鞓带玲珑腰刀、黑貂裘鞾袜、黑貂皮等物。赐李觉鞍马、金玲珑撒袋、玲珑腰刀、金玲珑鞓带、貂裘、貂皮、蟒衣等物。赐朝鲜侍郎鞍马、蟒衣、舍猁狲裘。其余官员各赏鞍马及缎衣等物有差[29]。天聪八年(1634年),“和硕贝勒济尔哈朗女,嫁科尔沁国扎萨克图杜棱布塔齐之子诺尔布和硕贝勒德格类多尔衮岳诧,萨哈廉贝勒阿巴泰阿济格,皆与宴。宴毕,济尔哈朗以雕鞍马、甲、胄、貂裘,诸聘物献。”[30]达斡尔族头领巴尔达齐率44人来朝,贡貂皮1818张[31]。次年又两次来朝贡。皇太极除将宗女许配巴尔达齐,还赐“来贡貂皮狐皮头目巴尔达齐、额内布、萨泰等三人蟒缎朝服、衣帽、玲珑鞓带、鞍马、缎、布有差,其从役63人,各衣一袭”[32]。在皇家结婚典礼上,进贡或赏赐鞍马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册立皇后补行纳采礼,文马10(鞍辔具),币百端,布200匹,甲胄10。行大征礼,金百两,银万两,金茶器1,银茶器、盥盆各2,币10端,文马20(鞍辔具),闲马20,驮马20等[33]。武备院每年“预备鞍60具,以供赏赐,缺即补造”,赏“盛京长宁寺僧,每二年给黑犊皮秋辔鞍1具”[34]。这充分说明,清廷虽然接受进贡的马鞍物品,同时亦加倍地回赠马鞍等物品,而且总管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马鞍用材上乘,精美绝伦,谓之“雕鞍”,更具光宗耀祖的陈设价值。马鞍不仅限于使用,还有赏赐、交往、联络情感的功能,具有超出其本身使用功能的重要价值。

 

注释:

[1]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六四,木类,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第 3页。

[2] 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卷一六六《内务府·上驷院》;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九一一《内务府·畜牧》。

[3] 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九一○《内务府·武备·典守》。

[4][13][14][26]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二○四《内务府·武备·制造鞍辔》。

[5] 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卷八三○《钦天监·建置》。

[6] 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卷八八一《火器营·建置》。

[7]  毛宪民:《故宫片羽—故宫宫廷文物研究与鉴赏》,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92页。

[8] 《清太祖实录》卷二,乙酉岁至戊戌岁,丁酉春正月壬辰朔。

[9] 雍正朝《大清会典》卷六十五《礼部仪制司·大婚礼·皇帝大婚》。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四《礼部仪制清吏司·婚礼》。载顺治八年世祖章皇帝大婚礼前期,择吉行纳采礼,马10匹鞍辔具,甲胄10副,缎百匹,布200匹,金茶筒1具,银盆1具;前期一日行大征礼,黄金200两,白金万两,金茶筒1具,银茶筒2具,金、银盆各1具,缎千匹,布二千匹,马20匹鞍辔具等。

[10]  《清太祖实录》卷三,辛亥岁癸卯春正月戊午朔。

[11] 雍正朝《大清会典》卷六十五《礼部仪制司·王以下觉罗以上婚礼》。

[12][34]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九一○《内务府·武备·备用鞍辔》。

[15] 《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卷四《武备院》,清咸丰内府抄本。

[16] 《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六八《御制射熊行》。

[17] 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九一○《内务府·武备·奏銷》。

[18] 雍正朝《大清会典》卷二三三《内务府》。

[19] 李鹏年等:《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第111页。

[20] 《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卷四《武备院》,清咸丰内府抄本。

[21] 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卷九十三《礼部·主客清吏司·朝贡》。

[2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乾隆朝《军机处上谕档》;秦国经、高换婷:《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第102页。

[2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乾隆朝《军机处上谕档》,乾隆五十八年。

[24] 康熙朝《大清会典》卷四八《礼部·冠服通例》。

[25] 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二《礼部·仪制清吏司·仪卫》。

[27] 《清高宗实录》卷一○七二,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上,乙丑。

[28] 《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二二,乾隆四十六年正月上,壬午。

[29] 《清太宗实录》卷三,天聪元年五月,戊辰。

[30] 《清太宗实录》卷一八,天聪八年三月,乙酉。

[31] 《清太宗实录》卷一八,天聪八年五月,丙戌朔。

[32] 《清太宗实录》卷二三,天聪九年六月,丁亥。

[33] (清)庆桂等编撰《国朝宫史续编》,卷七○,经费二,吉礼例用,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