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现保存着蒋介石、蒋经国二人的部分日记。去年2月16日,该所曾将两人的部分日记进行展出。
据载,“两蒋日记”,是由蒋氏亲属蒋方智怡代表蒋家,暂时交由胡佛研究所档案馆保存的,待将来条件成熟时,这批日记将再返回蒋氏故土,永久保存于中国。
暂时交由胡佛研究所保管的“两蒋日记”,卷帙浩繁。蒋介石的日记起于1918年,止于1972年。蒋经国的日记,始于1939年,止于1988年。据悉,由蒋氏后人与胡佛研究所的学者共同组成一个小组,决定“两蒋日记”按其内容分批逐步公开,供公众阅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度先生在美时,曾前往胡佛研究所观看了“两蒋日记”的展出,由其女儿周悦拍摄了蒋介石的日记(照片)三则。现将这三则日记的照片和内容附后,并由作者标点并注释。
这三则日记分别为1931年9月21日、9月22日,和1936年12月27日。
1931年9月21日
民国二十年 九月二十一日 星期一 晴 七十度[ 此为气温温度计华氏度数。下同。]
雪耻 人定胜天 立志养气 立品修行
团结内部,统一中国,抵御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唤醒国民,还我东省[ 指东三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下午二时到京,约会干部。余主张:日本占领东省事,先提(交)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成立于1920年1月。其宗旨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和合作,但实质上为为英、法等国把持。中日两国均为国联成员。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曾向国际联盟申诉,控告日本的侵略行径。]与非战公约国[ 非战公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由法国外交部长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发起,于1928年由法、美、英、德、意、波、捷、日等国在巴黎签订,内容主旨为禁止缔约国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而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但实际上,缺乏有力手段维护这一条约的原则。],以求公理之战胜;一面则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以出自卫最后之行动。
对广东,以诚挚求其合作。一、令粤方觉悟,速来南京加入政府。二、南京中央干部均可退让,只要粤方能负统一之责,来南京改组政府。三、胡、汪、蒋合作亦可。
从蒋介石1931年9月21日日记可以看出:蒋介石“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他才回到南京。当天下午,他召开会议,确定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方针:在外交上诉诸国联,争取国际的同情和支持;国内加强团结,主要是解决宁粤对立,以共赴国难;经过一定时期的忍让,最后采取自卫行动。
1931年9月22日
民国二十年九月二十二日 星期二 晴 七十度
雪耻 人定胜天 立志养气 立品修行
上午到市党员大会,余讲至“国存与存,国亡与亡”之句,有一人讥为“言过其实”一语。余心为之碎。由此可知,人心已死,国亡无日。哀痛之至,拋碎茶杯,撕破倭本,不觉失态。余复言:我在日本炮火之中不止一次。倭寇在济南炮击机射,余实倭炮中遗留不死之身,决非夸词耳。乃益悲愤,因知爱国者多,而亡国者少,国事犹可为也。
下午请稚辉[ 吴敬恒,字稚晖,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季陶[ 戴季陶,时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他又担任国民政府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详述余之怀抱与感想,要胡[ 胡汉民,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1931年2月,因政见分歧,蒋介石将胡汉民软禁于南京汤山。至10月,胡被解除软禁。]、汪[ 汪精卫,国民党中央核心人物,多次与蒋介石反目。1931年宁粤对立时,为粤方核心人物。“九·一八”事变后,与胡汉民和蒋介石共同决定国民党内的统一,后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出任行政院长。]合作,余交出政权之意。[ 当时国民党中央内部出现宁(南京)粤(广东)对立,蒋介石表示愿下野,请广东方面与南京统一。在广东方面的压力下,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被迫辞去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职务。]
悲戚痛楚,欲哭无泪,哀丧(伤)未有如此之甚也。
1931年9月22日的蒋氏日记,记录了他当天在南京市国民党员大会上讲话经过的一幕。当他讲到他抱定“国存与存,国亡与亡”的决心时,会场上有人讥讽他“言过其实”。蒋介石气坏了,发了脾气,摔了茶杯,并争辩说:1928年济南惨案时自己经历过日军炮火的劫难,表示自己决心与国家共存亡,并非夸饰之词。(图1)
1936年12月27日
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星期日 晴
雪耻
本日医病,下午会客。
胞兄介卿正午逝世。余在病中,家人犹不愿使余闻知。呜呼,兄弟三人,今只残余一人矣!蒙难之中,使病兄惊悸,致其速亡。但余出险之讯,彼已闻知,当可慰其灵矣。
是日腿部痛苦未减,精神亦不甚佳,仅会客数人,问岳军[ 张群,字岳军,时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外交委员会委员。]外交情形。
晚见汉卿[ 张学良,字汉卿。]。彼犹强余以实行改组政府,而毫无悔祸之心。余乃以善言慰之,并实告以军法会审后,请求特赦,并予以戴罪图功之意。彼乃昂昂然而去。(图2)
蒋介石1936年12月27日的日记,叙述了两点重要情况:一是其胞兄蒋介卿逝世,其兄是因发生西安事变,为蒋介石担忧而加速死亡的。其兄之去世,与惦念他在西安蒙难有关。二是,这一天他与张学良相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回南京。张学良见到蒋后,仍坚持要求他改组南京国民政府。他很不高兴。而他告诉张学良,军法会审将对张判刑,然后再请求对张特赦。张学良“昂昂然”而去。这是继西安事变后,蒋张关系在南京上演的重要一幕。
蒋介石这几篇日记,对研究“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不无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