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明清鼎革与清初陶瓷业发展”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国博研究院古陶瓷研究所主办,是继“明代早期瓷器研究”“明末清初外销瓷研究”“明代中期瓷器研究”“明代晚期瓷器研究”之后,连续第五年举办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古陶瓷系列学术研讨会。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致辞,国博研究院副院长霍宏伟主持会议。

此次研讨会分为“瓷器综合研究”“出土瓷器研究”“外销瓷器研究”“馆藏瓷器研究”四个专题进行。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浙大城市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大学、北京艺术博物馆、圆明园管理处等国内文博机构和高校的16位专家学者,就明清鼎革及清初瓷器的品种、纹饰、工艺、器用、外销、生产制度等多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明清鼎革之际及清初,陶瓷业生产在品种、纹饰、工艺、装饰风格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独具画意的青花、绚丽多姿的五彩、刻意追步的仿古瓷,崭露头角的粉彩和珐琅彩等都是这一时期瓷器新风貌的体现。

明末清初瓷器是明清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变期,承前启后,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此次研讨会对明末清初瓷器面貌、器物用途、窑业制度、海外贸易方面的探讨,丰富了我们对明末清初制瓷业面貌的认识,但仍有很多课题和未解之谜。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未来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共同关注、研究和推动明末清初瓷器的学术发展。

 

 

专家发言摘要

 

从考古发现看明末御器厂内的瓷器生产活动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宪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


明末,景德镇御器厂内的瓷器生产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是御窑的衰落并最终停烧,这在史料和考古层面均有所体现,不过关于停烧的时间节点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另一方面,历年来在御窑厂遗址范围内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明末民窑遗物,以往一般认是厂内为了平整土地而从厂外带入的,然而,近20年来的几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尤其是2014年在御窑厂遗址中部的发掘,清理出了大量且有规律的明末民窑遗存,表明这些“遗物”并非“移物”那么简单,同时也揭示出了明末御器厂内生产活动的复杂性。本文将从以上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综合御窑厂遗址发掘出土物、带有“御器厂”铭文的纪年器及历史文献资料,探讨明末御器厂生产体制与活动的变化。

 

以版画图样为粉本的明末清初人物故事图瓷器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龙霄飞


从明万历朝开始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得到大的发展,晚明至清初出版业发达,小说、戏曲话本等流行,日用类书普及,坊肆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欣赏口味和阅读取向,为图书镌刻版画插图蔚为时尚;这些版画成为众多同时期工艺品装饰纹样的取材对象,特别是以人物故事为表现主题的各类瓷器更是以这一时期版画为粉本,或原样复刻,或调整描摹后移植到瓷器纹样装饰上。以版画图样为粉本的做法使得瓷器装饰纹样可资借鉴的装饰题材范围扩大,可用于瓷器装饰纹样的种类增多,同时大大提高了这一时期瓷器的整体装饰艺术水平和表现力,文人气息表现明显。明末清初版画的兴盛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同时期瓷器装饰的题材、种类与风格。研究即从明末清初版画的兴盛与瓷器装饰、以版画图样为粉本的明末清初人物故事图瓷器实例分析及其对瓷器装饰纹样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

 

从彩瓷装饰的图文看明末清初景德镇窑瓷器的发展

天津博物馆研究馆员刘渤


明末清初由于朝代更迭,及国内战争的影响。官窑生产几乎停顿,但民窑瓷器还在革新烧制。随着清朝的统一,到了清初的康熙朝终于得到大发展,官民窑瓷器的生产更加丰富多彩。从瓷器的图文装饰就可以看到其巨大的变化。本文以天津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的藏品为依据,分龙纹、花鸟图、鱼藻图、山水图、人物故事图和组合纹图几个方面来对比明末清初到康熙朝的彩瓷,说明其发展变化。

而装饰这些纹饰的瓷器有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里三色;有釉上彩的三彩、五彩、矾红彩;有釉下与釉上结合的斗彩、青花加彩等。瓷器图纹受明代晚期小说版画、《十竹斋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及明末清初文人书画的影响,再加上古代的诗文,经过瓷器艺人的创作。使瓷器造型多样,典雅优美。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展现了清代早期瓷器的大发展。

 

故宫博物院藏明末清初“转变期”瓷器简介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吕成龙


明代晚期,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农民起义愈演愈烈,东北满族趁势崛起,明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清朝入主中原坐稳江山。在这场波谲云诡的朝代更替中,中国社会曾发生剧烈变革,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到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74年间,作为全国制瓷中心的景德镇,其瓷器制造业也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主要表现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以前的制瓷业是以御窑占主导地位,此后,御窑生产急剧衰落,民营瓷业则因国内和亚、欧市场需求的刺激而渐趋兴盛,跃居主导地位。人们习惯于将17世纪发生变化的这一时期称作“转变期”“转型期”或“过渡期”。本文对“过渡期”瓷器的研究过程进行了简单梳理,对故宫博物院藏“过渡期”景德镇瓷器作简单介绍。

 

清康熙官窑瓷器造型规范化刍议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健华

中国社会科学大学助教孙宇琦


清康熙朝官窑瓷器史经历了明万历末期、天启、崇祯、顺治、康熙早期漫长的过渡期的发展,不仅数量多、品种丰富,而且在总结历代历朝瓷器造型的基础上重新设立了瓷器造型标准化的形态和名称,制定了各种器型最典型、最规范的样式,并为此后近300年来官民瓷器烧造的造型式样制定了统一的名称。此外,在康熙朝时期,御窑厂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工匠对于官窑陶瓷烧造具有更高的能动性,这时期景德镇烧瓷原料的精炼以及烧造技术的成熟,也为瓷器造型的标准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综上,康熙官窑在40年的时间里集历代瓷器发展之大成,在瓷器造型上不断研发出各类器物的标准造化形制;统一名称、统一尺寸,细化出各类不同名称造型的具体差别,规范标准化的造型推进了官窑批量生产的进度,引领和提升了整个清代瓷业的烧造水平,其历史贡献和地位不可低估,这些标准化的造型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水下考古新发现的思考

浙大城市学院考古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


2022年底,在我国南海约1500米水深海底,发现2处沉船遗址和大量文物。目前水下考古人员已从两艘沉船中提取文物600多件套,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时代为明中期弘治至正德时期。该船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深海水域考古的空白,也为认识16世纪大航海贸易前夕的海上贸易情况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结合海外各地沉船、遗址、墓葬中发现的瓷器,可以发现明中期输往海外的瓷器包括了纹饰繁密的伊斯兰风格和中国传统风格两类,这显示出贸易的主导者和使用人群均有所不同。其中伊斯兰风格的繁密纹样和造型独特的器物代表了由阿拉伯商人主导的海上贸易所形成的器物风格和文化,其流入欧洲的途径可能是北非—地中海—南欧,或叙利亚—小亚细亚—地中海—欧洲。从贸易航线来看,一号沉船的目的地当为一处中间港,很有可能是马来半岛顶端的柔佛王国的贸易港,或者是泰国的北大年。二号沉船出水的木料,初步研究是乌木,这是向当时的中间港广州港集中运送货物的船,也可能是回航的货船。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康熙五彩瓷器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杨桂梅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康熙五彩瓷器约有170余件。五彩瓷器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并深受国内外大众喜爱的一个瓷器品种,出现于明宣德时期,经历了嘉靖、万历时期官窑和民窑的生产传播后,在清康熙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明末清初,由于西方大航海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瓷器的对外贸易量急剧增加。五彩瓷器因色彩绚丽且极具装饰效果而在欧洲市场销量大增,在订单的刺激下,康熙五彩瓷器在民窑生产中质量与产量都提高很快。本文通过对馆藏康熙五彩瓷器的整理,并结合馆外的精品收藏,对此类瓷器的器型、款识、彩料、装饰特点与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康熙豇豆红瓷器的相关问题研究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曹建文

景德镇陶瓷大学杨雅竹


豇豆红瓷器是清代康熙时期创新烧造的红釉名品,但是学界对其烧造时间、器物性质及其烧造原因研究不多,争议颇大。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现有已知具体年代的康熙瓷器从工艺、器型、纹饰、款识等多个角度对豇豆红瓷器烧造的具体时间、性质及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

 

广彩潘趣碗析读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黄静 

 

广彩瓷器是清代康熙开海以后出现的一个专门为了外销的釉上彩瓷品种。在今天欧美等地的博物馆或私人珍藏的藏品中,仍能看到不少精美的清代广彩瓷器。潘趣碗是其中的重要器形之一。潘趣碗一词音译自英文punch bowl,海外华人称之为宾治碗或潘趣碗,意为“酒碗”。从18—20世纪,欧洲人曾大量从景德镇和广州订烧这类大碗,口径从30厘米到60厘米左右不等,用于调制果酒。广彩潘趣碗的纹样,总体来说有中西方人物、广州十三行图景、帆船与港口、伊斯兰铭文等类别,从中向我们呈现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唐窑”青花五供器再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耿东升


“唐窑”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御窑督陶官唐英榷陶景德镇珠山所烧造瓷器之概称。《清史稿•唐英传》说“英所造者,也称唐窑。”唐英除供奉内廷外,与窑务相始终,先后榷陶二十八年之久,以“陶人”自居,日夜竭心求索和致力于瓷业,“陶之业,陶之人,以陶中所有之事。”唐英为景德镇御窑厂历史中,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为显著。唐窑所造器物一类为敬奉庙宇供器,以表虔诚之心所需而烧制出的瓷器,其中唐窑青花五供器为其代表作。气势宏大,纹饰精美,铭款内容丰富,存世较少,甚为珍贵。本文以存世的青花五供器物为研究对象,一是所饰缠枝莲寿字纹的探讨与演变,二是唐窑残炉的原状造型进行探讨与研究。

 

十八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对清代御窑瓷器的影响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裴亚静


康熙五十四年(1715)传教士德里格、马国贤给教皇写信,传达康熙皇帝的授意,请教皇选派天文、律历、绘画、医学等方面的人才,效力中国朝廷。康熙五十四年11月22日画家郎世宁、药学家及外科医生罗怀中进入清廷效力,郎世宁成为宫廷画家。此后,越来越多的具有一技之长的传教士来到中国。进入宫廷的郎世宁等西洋画家对宫廷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绘画之外,清代御窑瓷器也受到当时西方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而产生新的瓷器品种与画样。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清代堂名款瓷器梳理与研究

北京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杨俊艳


清代以后,瓷器上开始大量出现堂名款。堂名款的内容十分丰富,分堂名、斋名、轩名、阁名、室名等。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清代堂名款瓷器以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共计有100多件,署款形式多样,瓷器品质略有不同,既有民窑普通用品,也有皇帝专属品,还有贵戚臣工所定烧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本文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为例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

 

清代墨彩瓷特点及其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安安


墨彩瓷器是清初瓷器的要一类重要品种,因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在清代瓷器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国博馆藏墨彩瓷器为资料,讨论墨彩瓷器的分类及发展特点,进而讨论清代瓷器发展的相关问题。

 

谈御窑厂出土“空白期”官窑瓷器及烧造年代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研究馆员江建新


综合考察近年来景德镇地区出土正统、景泰、天顺(“空白期”)官窑瓷器,结合相关资料及有关文献,印证相关传世品可知,所谓“空白期”,并非完全空白,其时的官窑烧造有一定规模,其烧造年代不晚于正统六年,结束于天顺八年左右,产品也有较高的水平,揭示了空白期官窑瓷器工艺特征,及相关历史文化信息。

 

青花画法的明清鼎革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殿


本文从料法鼎革,水法鼎革,笔法鼎革和图法鼎革等四个方面讨论青花画法在明清之际的各种创新与演变,为大家提供研究青花瓷的一种新结构和新思路。

 

御园藏瓷——圆明园出土清代瓷器残片初探

圆明园管理处副研究员陈辉


本文以圆明园遗址出土的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瓷器残片为研究对象,结合圆明园流散的瓷器文物,同时与收藏于其他博物馆内相似的清宫旧藏瓷器进行比对。引用《清宫造办处活计档》《内务府奏销档》、清帝御制诗文和英法联军回忆录等相关档案、文献资料,解读文物遗存。结合历史背景和园林建筑,探析盛时圆明园瓷器收藏、陈设的规模和数量多、等级高、种类丰的特点。试图还原真实的盛时圆明园中瓷器收藏、陈设和使用情况。

 

(文:耿东升 杨桂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