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和旅游部文化遗产开发司及罗马历史、艺术、民族人类遗产及博物馆联盟特署联合举办。这是执行中意两国政府达成的五年文化合作计划,继“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之后的又一个精彩展览。
巴洛克艺术是十七世纪欧洲广为流行的艺术风格。罗马作为巴洛克艺术的发源地再次成为十七世纪意大利和欧洲的艺术中心。聚集在罗马的众多意大利和欧洲艺术名家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创造力,为这座永恒之城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
为了展现十七世纪罗马的整体艺术风貌特别是罗马巴洛克艺术的独特魅力,中意双方历时一年多精心策划了“罗马与巴洛克艺术”这一主题展览。此次展览汇集了50件(套)十七世纪意大利的绘画、雕塑和工艺品。全部展品精选自罗马威尼斯宫国立博物馆、科西尼宫国立古代艺术馆、巴贝里尼宫国立古代艺术馆、基吉宫巴洛克博物馆、斯巴达美术馆等10余家意大利著名博物馆、艺术馆和相关收藏机构,包括卡拉齐、卡拉瓦乔、贝尼尼、科尔托纳、阿尔加迪、普桑、安德烈亚·萨基、弗朗西斯科·科扎、乔万·巴蒂斯塔·高利、贾钦托·布兰迪等20余名活跃在十七世纪罗马艺术舞台上的艺术大师和著名艺术家的艺术精品,涵盖了以巴洛克为主体的多种艺术风格。
此次展览以十七世纪罗马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划分为走向巴洛克及其自然主义的表现、巴洛克雕塑和巴洛克绘画三个部分,重点介绍和展示罗马巴洛克艺术,同时兼顾同时期的其他艺术风格,为广大观众呈现一幅十七世纪的罗马艺术全景画卷。
根据中意双方签订的展览合作协议和工作安排,正在“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览中展出的三件展品:卡拉瓦乔的布面油画《施洗约翰》、卡拉奇的布面油画《青年男子肖像》和贝尼尼的陶质雕塑《亚历山大七世半身像》,展出至2014年11月2日。
十六世纪末的罗马诞生了卡拉奇和卡拉瓦乔两位艺术大师。以卡拉奇、卡拉瓦乔及其弟子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打破了罗马文化艺术在风格主义晚期所形成的僵局,对已经悄然兴起的艺术创新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这种崭新的艺术风格为十七世纪蓬勃发展的巴洛克艺术奠定了基础。
青年男子肖像
阿尼巴·卡拉齐
1600年前后 | 布面油画 | 67厘米 × 55厘米 | 罗马,斯巴达美术馆藏
本展品将展至11月2日
卡拉奇是十六世纪后期十七世纪初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卡拉奇三兄弟在意大利创建了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波伦亚学院。展览中的布面油画《青年男子肖像》创作于1598年至1600年之间,1988年曾进行过修复。艺术家以纯熟的绘画技巧和强烈的光影对人物面部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刻画。这幅作品具有十六世纪末肖像画的典型特点,其线条简洁明快、配色适度,通过画面呈现出了真实的空间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展览的第二部分集中展示了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及同时代其他著名艺术家的巴洛克雕塑作品。十七世纪,与之前最受欢迎和普及面最广的绘画艺术相比,雕塑在罗马艺术中占据了上风,并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阿维拉的圣特蕾萨脸像(模型)
济安•劳伦佐•贝尼尼
1650—1699年 | 陶质雕塑 | 31厘米×22厘米×15厘米 | 罗马,威尼斯宫国立博物馆
圣特蕾萨是16世纪西班牙的一名修女,因著有众多的著作和改革加尔默罗会而成为天主教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她于1622年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封圣。
这件作品塑造的是特蕾萨的面部。经彼得•坎纳塔研究发现,这件陶塑与藏于罗马圣玛利亚•德拉•维多利亚教堂科尔纳罗小礼拜堂中的贝尼尼的雕塑杰作《圣特蕾萨的狂喜》的面部造型吻合,从中可看出贝尼尼的这件传世名作的创作过程。
由于这件陶塑表面平滑,威尼斯宫国立博物馆认定它是一件试验作品,而并非大理石雕塑的样稿。之所以没有选择石膏材质做模型,主要是因为陶质材料的颜色更接近大理石原料的色泽,可以更好地显示出光线对雕塑作品的影响。 这件陶塑与教堂中的大理石雕塑在某些细节方面有所不同,比如鼻子的造型比较薄,尤其是眼睛的泪道部分不符合人体解剖。利用X光照射表面可以看出,这其实是贝尼尼运用在雕塑上的一种技术,雕塑家可以在鼻子部分不断地涂抹材料,借以观察如何达到一种最完美的艺术效果。
由于这件陶塑的外部有很多缺点,也有人对它是否出自贝尼尼之手产生了怀疑。2012年有研究者提出一种新的假设,认为这件陶塑或许是贝尼尼工作室进行雕塑研究过程中的模型道具,也有可能是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大师作品的模仿。
展览的第三部分荟萃了一组数量可观的巴洛克绘画作品。十七世纪,巴洛克绘画是最具代表性的绘画风格。
乌尔班八世的颂赞(样稿)
彼埃特罗·贝雷迪尼,别名彼埃特罗·达·科尔托纳
1632-1639年 | 布面油画 | 168 厘米 × 113厘米
罗马,巴贝利尼宫国立古代艺术馆藏
科尔托纳是十七世纪罗马巴洛克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与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齐名。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以鲜艳的色彩和无限的空间作为绘画语言,为罗马的许多宫殿和教堂创作了天顶壁画。展览中的布面油画《牧羊人来拜》是科尔托纳早期偏近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这与艺术家在艺术成熟之后为巴贝里尼宫绘制的天顶壁画有着较大的区别。巴贝里尼宫的天顶壁画以一种神话的方式颂赞了乌尔班八世和巴贝里尼家族的荣光。这幅宏伟的巨幅天顶壁画在十七世纪30年代完成后,成为罗马巴洛克艺术的象征。展览中展出了这幅天顶壁画的样稿。
威尼斯宫国立博物馆是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的一座宫殿,称它为威尼斯宫是因为它曾经充当威尼斯共和国使馆。这座建筑始建于1455年,是罗马最早的文艺复兴建筑之一。现在这里汇集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艺术品。
4月2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文化遗产开发司、罗马历史、艺术、民族人类遗产及博物馆联盟特署联合举办的“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在我馆西大厅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是执行2010年10月中意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遗产与活动部关于促进文化遗产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又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中意文化交流的又一件盛事。得到了中意两国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文化部部长蔡武专门为此次展览书写...查看详细>>
中国国家博物馆开放时间:
9:00 — 17:00(15:30止票,16:00停止入馆,16:30清场,17:00闭馆)
周一闭馆(含国家法定节假日)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邮编:100006)
公共交通:您可以搭乘公共汽车在天安门东站、前门东站或天安门广场东站下车步行至我馆。乘坐地铁可在天安门东站或前门站下车步行至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