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的实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分尊卑,别贵贱,辨亲疏”的文化功能。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充分发挥学术优势、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广泛联系文博同行的基础上,倾力举办“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统阐释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为民族发展提供丰厚滋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丰富的古代服饰相关文物,沈从文、孙机诸先生先后在服饰考古、服饰史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堪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重镇。本次展览以孙机先生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六个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器、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并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系统性、学术性、知识性都很强,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量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本次展览还绘制了大量线图、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复原人像,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古代服饰既是王朝礼法和社会身份的制度表征,具象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价值取向;又与纺织、染色、刺绣等工艺技术密切相关,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蓬勃创造力;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历次服饰变革都凝结着民族大融合时期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衷心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引导观众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通过服饰这一文化载体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在继承传统与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历史经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直播回看 | 文物里的中国,古代“穿搭指南”
直播主题:文物里的中国,古代“穿搭指南”
直播时间:2021年10月24日 19:30
主持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鲁念
主讲嘉宾: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主任 策展人 胡妍
古代服饰史学者 陈诗宇
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 董家鹏
直播平台:“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及社交平台账号、“央视新闻”客户端及“央视新闻”社交平台账号
国博君2023/02/17
国博君2022/01/11
新京报2021/02/16
新华网2021/02/15
文博在线平台微信公众号2021/02/10
新华网英文版2021/02/10
中国日报网英文版2021/02/09
新华社客户端2021/2/8
中国美术报微信公号2021/2/8
央视新闻2021/2/7
北京时间2021/2/7
新华号-文旅中国2021/2/7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2/6
中新网视频2021/2/6
中国日报网2021/2/6
光明日报客户端2021/2/6
中国服饰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先民已开始穿衣佩饰,服饰的观念此时已经出现,中华服饰文化由此发端。
商周时期,统治者推崇“礼制”,使服饰的等级区分系统化,后世相继沿用。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对服饰有较大影响。这时出现了上下身相互连属的深衣,并引进胡服。
秦汉时期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一整套服饰制度,成为大一统王朝等级礼法制度的标志。冠制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品阶以至官职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民族融合的同时也伴随着服饰的革新。南朝保留下来的衣冠礼仪制度持续影响着北方的各少数民族,而后者服装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汉族服饰逐渐吸收,中华服饰文化取得了新的发展。
隋唐是我国古代服装发展的重要时期。隋代对汉魏冠冕仪制的恢复,为唐代服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唐代疆域广大,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都促使服装发展空前繁荣。当时的长安等城市居住有大量外国人,服饰上吸收了胡服的部分特点,发展出款式新颖、色彩绮丽、图案丰富的唐代服饰。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动乱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程朱理学”占据了宋代的思想统治地位,影响了宋代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标准,在服饰上表现为一种简朴、内敛的倾向。与此同时,和两宋并存的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社会、经济、文化上皆与中原汉民族之间产生了交融,汉服胡化和胡服汉化是民族交融在服饰上最明显的体现。元代服饰则更多地保留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并受到汉民族的影响而建立了冠服制度。
明初恢复汉唐传统,承袭唐宋的幞头、圆领袍衫、玉带,奠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并制定了明确细致的服装仪制,以补子、纹样、佩绶、服色、牙牌等来区分官员品级。由于明代政府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废除汉族传统冕冠制度。统治者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均具有明显的满民族文化特征,在服饰上表现尤为明显。其服饰在保留本民族便于骑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将汉民族服饰中所包含的礼制思想,以吉祥纹样、色彩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