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这无疑为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画送来了一股和煦的春风。1957年5月14日,以齐白石为名誉院长、叶恭绰为院长,汇聚陈半丁、于非闇、徐燕孙、胡佩衡、王雪涛等名家的北京中国画院(北京画院前身)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画院。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北京画院所肩负的三大任务,即创作、研究、教学,同时希望画院的创办可以带动新中国文艺的“百花齐放、众美争妍”,这些恰恰是北京画院坚守的办院理念。60多年来,北京画院一直强调创作与创新相结合,研究与收藏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注重打造创作人才、研究人才、艺术管理人才齐头并进的综合队伍,现如今已成为中国艺术生态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对社会有使命、对文化有责任,对艺术有态度,是北京画院的信念与作为。在尊重艺术本体价值的基础上,强化责任担当,是北京画院对待创作的要求,以及评价的准则。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画家集体创作的大型长卷《首都之春》,到展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精彩瞬间的艺术佳作,从“九三”阅兵时天安门城楼上气势恢宏的《众志成城》,到庆祝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党史馆创作的主题绘画,每逢国家重大节日、庆典、会议,常会有北京画院这个集体的身影。
一路走来,北京画院的气质如同款款君子,温润而不失坚韧,通达而不失原则。在面对内心之真的探寻时,是不忘初心的本质。正如我们强化在坚守传统中创新,用60余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传统艺术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时代活性;强化知微见著的研究方法,用16年的展览与实践,带动了以齐白石为核心并涵盖20世纪中国美术以及古代书画的宏观叙事;强化在研究基础上的国际化传播,结合研究力量与藏品资源,向世界阐释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以及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本次展览正是通过芙蓉国里尽朝晖、无限枝头好颜色、春来喜气绕华堂、几点朱砂花更红四个篇章介绍了北京画院在研究、收藏、创作、交流等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值此之际交由党与人民检阅。
北京画院成立初期,一幅由花鸟组画家集体创作的《东风吹遍百花开》,蕴藉着艺术家们对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期许。今天,展览的一百幅珍卉源自祖国的东西南北中,这不仅是北京画院在新时代的情感表达,更是对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真心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