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期:2019/8/27 - 10/13展厅:北4展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的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全党上下认真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推出“烽火艺途——武石捐赠作品展”,就是要进一步弘扬老一辈革命艺术家深沉的爱国热情和突出的担当精神,引导观众勇敢肩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重任。
武石原名冯子树,191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赤泥冲,1934年从上海美专国画科毕业后积极投身抗战救亡运动,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参加新四军,曾转战大江南北和鄂豫边区,是一手抡着枪杆子,一手握画笔的革命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后,武石将作品中的“国难和战争”主题转为反映新中国建设和社会新气象内容,创作出一批讴歌新中国建设的作品,其中《最后一根钢梁》因“气魄大而有感染力”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他还多次重访当年战斗生活过的边区和战地,将对边区军民和战友的深厚感情倾注于笔墨之间,以中国画的形式艺术地再现火热的革命斗争情景。如今,武石先生的家属将其不同时期的100余件作品慷慨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丰富了国博在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馆藏类型,更有利于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展示。
武石先生的作品质朴、简洁,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感人力量,弥漫着强烈的中国精神。此次展览分“刀与笔”、“喜与歌”、“思与忆”和“意与趣”四个主题,通过武石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以及丰富多样的报纸、杂志、档案、手稿、书信、照片等辅助文献,全方位地展示了武石先生的创作生涯和艺术造诣。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既有抗日救亡运动时期的《抗日何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主席》等木刻版画,也有反映新中国建设场景的《最后一根钢梁》《麦收》等套色木刻,还有多次重走战地路线时创作的《白棵湾》《三五九旅与敌恶战于荆紫关》等山水画作品及众多花鸟作品,充分体现了武石先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作为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展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伟大实践和不懈努力,彰显信仰之美、奋斗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更加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武石年少时就显露出艺术天赋, 15岁创作漫画《武装起来打倒蒋介石》,表现出鲜明的革命思想。1932年,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期间,在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艺术运动引导下,他对木刻逐渐产生兴趣。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宣传的战士和版画家,武石深刻意识到木刻版画对促进抗战救亡宣传的重要作用,将艺术创作与战斗生活紧密地结合,以刀与笔为战斗武器,创作出大量反映民族苦难、揭露社会黑暗的版画作品,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同胞苦难的同情、对和平的期盼,同时从其木刻刀法中弥漫的张力,也让我们感受到激情澎湃的革命热情,显现出浓郁的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后, 武石艺术创作中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因素向浪漫的抒情性过渡, 创作题材演化为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表现社会新气象。他感受着时代的鼓舞,响应时代的号召,深入工厂、矿山、农村和建设工地体验生活,农村土地改革的进行、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现场的新变化、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设合拢、农民庄稼丰收的喜悦,都在他的木刻刀和画笔下一一呈现,这些歌颂与赞美新时代的艺术作品, 是他内心欣喜的自然流露,其画面或宏大、或激昂、或深情,面貌和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充满着他为祖国山河焕然一新和国家建设日新月异的由衷赞颂。
《小麦丰收》
《最后一根钢梁》
军旅的生涯和“中原突围”战役的亲历,使武石始终难忘那段充满硝烟与烽火的峥嵘岁月。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尤其是1980年之后,本着革命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人民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武石多次沿着当年的战斗路线,进行采风和追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激发了武石的创作热情,他更多地以中国画的形式,艺术地再现鄂豫边区及中原突围题材的历史画卷,将对边区军民和战友的感情倾注于中国画的笔墨探索中,画面情景交融,意味悠远。
《林海》
《夜渡丹江》
《巫山云》
《上余家店红军医院》
武石艺术生涯的中晚期,在花鸟画方面着力甚多,乡贤“宗师”齐白石的艺术感召,早年在上海美专师从潘天寿、吴茀之打下的扎实花鸟画技法基础,以及丰厚的生活积淀和文学修养,使他在探求花鸟画创作的诗意化意境时如鱼得水。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日常所见的蔬果、花卉,显露着平朴亲切的气质和生动自然的感染力,表达出对亲友故旧的细腻情感,诚如武石自己所言:“情随藤萝百回转,意到毫端春正香”,其中显现的“意与趣”耐人寻味。
《梅雀》
《荔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