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16/12/20 - 2017/3/19
展厅:南7、南8展厅
主办:沙特旅游与民族遗产总机构、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
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沙特旅游与民族遗产总机构共同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览,于2016年12月20日—2017年3月1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是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在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展览的又一个重要项目。
本展览展出的466件(套)考古与文化遗物均为收藏于沙特各个博物馆中的珍品。这些文物的时代跨度自一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开始,经史前时期、前伊斯兰时期、伊斯兰时期,直至近现代沙特王国的诞生,全面反映了沙特阿拉伯考古学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本展览的大量文物出土于历代香料之路、朝圣之路沿线,它们是阿拉伯本土文化与半岛内外的东、西方文化之间发生交流和互动的重要物证。
前言
近年来,很少有考古发现能够像“阿拉伯之路”展览展示的文物一样,颠覆人们对于一个地区古代历史的认识。从100多万年前的史前时期开始,早已有古人类繁衍于此。神秘的石刻铭文、纪念性的人形石碑以及制作精美的青铜塑像,堪称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古代,阿拉伯半岛南部是世界上唯一的乳香、没药种植地和贸易区。随着香料产业的发展,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应运而生,近东地区的寺庙和宫廷贵族消费的大量香料都源自于此。香料之路应运而生,沿途之上的绿洲、城镇、驿站也都随之兴起。与此同时,来自域外乃至印度、中国或其它远东国家的奢侈品贸易也络绎不绝。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时期开始后,麦加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宗教中心和精神圣地,曾经的香料之路逐渐被始自叙利亚、埃及、伊拉克、波斯等地的麦加朝圣之路所取代;一度流行于史前时期的石雕人像则被有关《古兰经》的刻铭所取代。
最早发现阿拉伯半岛古代历史的或许是阿拉伯的诗人们。他们的诗句中往往记录着古老的废墟或遗址。伊斯兰时期,商旅和朝圣者留下许多关于重要遗址的相关记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沙特王国在阿拉伯半岛开展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在考古学家们的努力之下,一批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从沙漠荒丘中揭示出来,一件件珍贵的古代遗产得以重见天日。然而总体而言,沙特考古乃至人们对阿拉伯半岛的认知和探索才刚刚开始。本次展览中的许多文物都是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阿拉伯之路”展览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阿拉伯古代世界。
史前时期的考古发现
阿拉伯半岛上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存是130万年前的石制生产工具。考古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在阿拉伯北部的舒维希提亚和西南部的伯希玛等地,都发现有此类石器。
大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正值阿拉伯半岛的湿润时期。半岛上四处可见的植被、湖泊、沼泽、野生动物无不吸引着古代人类前来渔猎、采集。来自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游牧部族也集聚于此 ,他们使用的石制工具和武器显得与众不同。
公元前5500年左右,已经有人类陆续定居于阿拉伯半岛的沿海和绿洲地区。这一时期的人们在这里种植庄稼、畜养家牛,同时他们继续狩猎、打渔。一千年后,这里的气候重新变得日益干燥,人们又逐渐恢复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包括箭镞、石片在内的史前时期的石制兵器、工具在阿拉伯半岛的各个地区都有所发现。
欧拉与泰马的考古发现
欧拉是阿拉伯西北部古地名德丹的现代名称,这里曾是香料之路上的重要站点之一。公元前6世纪,在当地里西安部族的经营之下,德丹发展成为区域文化中心。公元前1世纪,德丹在一次地震灾难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然而,欧拉绿洲仍然保持着其在香料之路上的重要影响,它也成为纳巴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马是沙特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这一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该地区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都要归因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里是传奇香料之路的必经之地。阿拉伯北部通往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以及通往埃及、地中海东部的商路,都交汇于此。直至公元7世纪伊斯兰时期正式开始之前,泰马在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卡耶特法奥的考古发现
卡耶特法奥是古代贸易之路上最为富庶的城市之一。它坐落于所谓“空白之地”的西部边缘。卡耶特法奥位于几条阿拉伯南北商贸路线的交叉点上,这里生长着茂密的椰子林,商贸市场、寺庙、墓地遍布各地。对常年生活于茫茫荒漠中的人们而言,这里堪称天堂。
从卡耶特法奥遗址与居住有关的遗存即可看出其富有程度。从古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彩绘墙壁上可以看到宏伟的开放性建筑上装饰着一些奢华的材料。古代遗址出土的许多文物来自地中海地区,一些文物产自当地却带有显著的罗马装饰风格和技术风格,其它文物则带有典型的阿拉伯本土特征。
塔鲁特岛的考古发现与迪尔蒙、格拉
塔鲁特岛是阿拉伯东北部最大的枣椰绿洲之一。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修筑堤道时揭开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中年代最早的遗存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900年,与塔鲁特岛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商贸往来密切相关。其它遗存则显示该岛与盛产精致绿泥石容器的波斯西南地区存在着广泛联系。
这一时期的塔鲁特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正好位于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记载的迪尔蒙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区。考古学家相信,公元前4000年晚期至公元前3000年早期,迪尔蒙人民聚居于塔鲁特岛及其周边地区。这里发现的一处大型考古学堆积,很可能就是著名的迪尔蒙海运港口。除了塔鲁特及周边地区外,巴林等地也都发现有迪尔蒙文化留下的历史痕迹。
麦加与朝圣
古代麦加与香料之路距离较远,直到公元五世纪,擅于经商的古莱氏部族到达麦加后,这里才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宗教和贸易中心。公元631年,即先知穆罕默德去世的前一年,他离开麦地那重返麦加。后来,这次行动即以朝圣而闻名。
自从伊斯兰教兴起之后,克尔白天房及大清真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在沙特王国时期,清真寺光塔遍布各个角落,引导人们前往圣城的纪念性大门也随处可见。
公元七世纪晚期,伊斯兰信仰在阿拉伯半岛之外也得到迅速发展。为了便于日益增多的信徒前往麦加朝圣,必须开拓更多通畅便利的朝圣路线。此前连接半岛内外的商旅之路往往被改造成了通往圣地的朝圣之路。长此以往,在一些重要的朝圣之路上,驿站、水井、物资补给中心等设施也得以迅速发展。

《古兰经》六页

《古兰经》

带题铭的石板

克尔白天房之门

锁盘

香炉

烛台

克尔白罩幕

先知大清真寺大门罩幕

哈萨,穆萨之女,萨拉姆之子墓碑

艾哈迈德墓碑

哈里亚,阿卜杜贾巴尔之女,阿拉之子墓碑

阿卜杜阿齐兹,优素福之子,阿卜杜勒阿齐兹苏丹之子墓碑

谢赫•阿卜•贝克尔,穆罕默德之子,易卜拉欣•塔巴里之子墓碑

穆罕默德,阿巴斯之子墓碑

里程碑

题铭石板

墙壁装饰残件

烧瓶

有铭陶碗

星形油灯
沙特王国的形成与考古
18世纪初,阿拉伯半岛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奥斯曼人,却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组织,各地的氏族部落以各自强大的家族血亲划分出一定的家族统治区,对半岛进行实际的统治。后来,倡导原教旨主义的瓦哈比教派与沙特家族武装力量结合起来,为建立统一的伊斯兰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确立了延续至今的政教一体的沙特政治体制。
1932年,随着沙特王国的诞生,上千年以来本土的阿拉伯人终于第一次成为伊斯兰圣地麦加与麦地那的守护者。这里能够体现沙特第一王国、第二王国的遗物包括一些武器、珠宝以及文字材料。王国的建立者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的一些个人物品也特别展示于此。佩剑、长袍、驯鹰装备等物品让人们有机会真切感受沙特王国建立者的一些个人生活品格。
参观导览

-
二维码导览
1.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
2. 扫描展品对应二维码(点击下载二维码)
-
微信编码导览
1、关注微信公众号“国家博物馆”
2、回复展品对应的4位数字(编码范围9391-9468)
展览动态
-
央视新闻: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新闻发布会 暨展览开幕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2016-12-26
-
讲座:沙特王国的古代文明
2016-12-21
2016年12月21日,《国博讲堂》将特邀沙特麦加—麦地那大清真寺托管项目副主席兼执行总监阿里•易卜拉欣•哈班(Ali Ibrahim al-Ghabban)教授做题为“沙特王国的古代文明”的专题演讲。
-
“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览在我馆开幕
2016-12-20
2016年12月20日, 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沙特旅游与民族遗产总机构共同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览开幕式在我馆西大厅隆重举行。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