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讲解周”将在二月推出9场专家讲解。本期专家讲解将围绕“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以及临时展览开展,通过专题导赏,带您从不同视角看展览、赏文物、观古今,感受文化的永恒魅力。

2025年2月专家讲解安排表



预约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访问“国家博物馆”小程序,进入“讲解预约”,根据专题内容进行付费报名。报名成功后,可点击小程序左上角“我的”图标,在“我的预约”中查看相关信息。本月首场专家讲解将于2月11日开启预约。(每场专家讲解提前7天开启预约,具体讲解时间请关注国博官方平台预告)

 

 

注意事项:成功付费预约“专家讲解”的观众,请在讲解当日从国家博物馆北门西侧入口凭有效证件核录后,通过安检入馆,并于讲解开始前10分钟,到达该展览序厅耐心等待,由工作人员检录手机预约信息后按时开始讲解,请您合理安排时间。讲解期间,请勿使用任何设备录音、摄影摄像。

 

专家讲解·内容简介


俄罗斯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

2025年2月18日(周二)9:40—10:40

讲解展览: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

展厅:北10展厅

 

 

主讲人:郑烨,文学硕士,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文化、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展览策划。“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藏饮食文物精品展”中方策展人。曾参与“启蒙的艺术”“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 ”“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等项目的对外联络和策划组织工作。主要学术成果:《博物馆专业人员国际交流项目的策划》《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文物的收藏之路》等。

讲解内容:俄罗斯的饮食文化是在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俄罗斯的饮食文化是独具特色的,探究俄罗斯的饮食文化源流,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施予、历史的痕迹和文明之间的互相影响。本次讲解将以展览为依托,带领观众欣赏欧洲工匠的高超技艺,认识俄罗斯数百年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追寻俄罗斯日常饮食和宫廷宴会的历史源流。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之道德篇

2025年2月18日(周二)14:0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毕游,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方向研究,尤其在宋明理学方面成果颇丰。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研究》,并出版同名专著;论文有《朱陆之争所呈现的道德知识性问题》《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主观化演进》等。

讲解内容:本讲解沿着古代中国陈列的历史进程,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本期聚焦于这样一个问题:道德是博大严谨的知识体系还是简单易行的良知本能?“德”的观念发端于周初,周公制礼是孔子思想的源泉。孔子、荀子强调学习的作用,孟子则发现了道德的心理基础。董仲舒营造了道德的神学氛围,朱熹则将儒学发展为宏大的哲学体系。陆九渊认为道德知识具有先验性,王守仁则将道德观念引向了良知本能。此外,墨家、道家、佛教诸学在反对儒家伦理的同时,也为历代儒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讲力求通俗易懂,故事性与知识性相结合,适当涉及思辨性。

 

金榜墨韵——清代进士书法的艺韵风华

2025年2月19日(周三)9:40—10:4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书画——清代进士的翰墨遗珍

展厅:南12展厅

 

 

主讲人:刘晓丽,文学博士,馆员。主要从事版本目录学、稿抄本研究。“中国古代书画——清代进士的翰墨遗珍”策展人。主要学术成果:《孤本孙承泽〈水利书〉的发现》《两部书贾作伪的清齐召南校跋本〈窦氏联珠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四库底本〈宣德鼎彝谱〉考论——兼谈〈四库全书〉办书流程的局限性》《翁方纲手批〈王文简公精华录〉稿本考论》等。

讲解内容: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和时代特征。有清一代,书坛中兴,一大批具有进士身份的书家竞相涌现,成为推动清代书法继承、变革与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期“中国古代书画”聚焦清代进士这一文化群体,精选馆藏70余件清代书法墨迹和历代碑帖善本等珍贵文物,展现书法和书写视角下清代进士的艺术成就与生活趣味。本次讲解围绕展览中展出的馆藏书法作品,揭示作品中相关儒家经典、诗文词赋等丰富内容,展现清代进士的才情学养、识见抱负,领略中国文人书法的审美理想、个人意趣和艺术追求。

 

河北曲阳石雕造像的艺术赏析

2025年2月19日(周三)14:30—15:30

讲解展览:惠世天工——河北曲阳石雕艺术展

展厅:北1、2展厅

 

 

主讲人:蔡晓菁,宗教学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佛教史与佛教文物。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亚视域下的南北朝三论学嬗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有《佛教中国化视角下造像碑的功用与类型探析》《邺城出土白马吻别图像及其寓意》等。

讲解内容:佛教造像展览不仅展现多彩的造像艺术,也反映人们的文化信仰和精神世界。曲阳石雕艺术展集中呈现了河北特有的白石造像风格与造像历史。这一区域造像的题材、样式、造型等各方要素特点鲜明,别具一格的雕刻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本次讲解通过解读曲阳石雕艺术展,带领观众赏析珍贵主题文物、领略以曲阳石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石刻造像的艺术之美。

 

珍视生活——回到古希腊人与美相遇的瞬间

2025年2月20日(周四)9:40—10:40

讲解展览: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

展厅:南1、南2展厅

 

 

主讲人:张艺帆,美国雪城大学博物馆学、艺术管理双硕士,馆员。“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内容设计及策展助理,曾参与“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等展览国际联络、内容编译工作。主要学术成果:“COMPARISON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MUSEUMS:Cases From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讲解内容:没有人会否认古希腊重要遗产之一是“美”,古希腊美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在数千年后仍能引起一场美学革命。它寓居在神话中、文物中、历史中、思想中,滋养着西方文明,也浸润着观者的身心。在为美赋形之时,我们是否可以探知古希腊人的所知所想,在美的形态背后,是怎样的历史与当下影响着他们的审美选择。本次讲解将进一步走进展览的叙事,探寻古希腊美学成长的脉络,贴近古希腊美的精神。

 

服饰万年——中国古代服饰巡礼

2025年2月20日(周四)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展厅:北18展厅

 

 

主讲人:王方,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服饰考古。主要学术成果:专著《汉服的形成——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汉服成为中华文化符号的观察》《“偏衣”的考古学识读》《六安白鹭洲出土铜灯人像的发型与服饰及相关问题》等。

讲解内容:服饰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同其他物质文化一样,中国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具有物质属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国家礼仪、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等发生联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开设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将带领观众穿越万年,巡礼中国异彩纷呈的服饰文化。本次讲解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服饰各时段发展特点和重要文物进行介绍。

 

国博瓷器的艺术之旅

2025年2月21日(周五)9:40—11:1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瓷器展

展厅:北17展厅

 

 

主讲人:高心源,考古学硕士,馆员。研究领域为陶瓷考古、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主要学术成果:《钜鹿宋器——中国第一次历史时期田野考古实践的过去与现在》《朝鲜王朝初期官窑制度初探》《华瓷销欧前欧洲典型陶器工艺演变考略》等。

讲解内容:古代陶瓷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重要组成门类,相关藏品品类丰富、序列完整,基本涵盖国内主要窑口典型器物,尤以来源明确的考古发掘文物著称。本次讲解将结合瓷器展改陈后的新展品、新主题,以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发展、传播、交流为线索,结合近年来窑址考古、科技考古和生产流通等领域的新进展,讲述中国制瓷业演进历程,为您揭示中国古代陶瓷的奥秘。

 

玉泽中华——中国玉文化的演进

2025年2月21日(周五)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玉器

展厅:北19展厅

 

 

主讲人:鲍丽娟,艺术学硕士,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玉器考古与鉴定、博物馆学。主要学术成果:《玉出红山》《从汉代礼仪用玉的变化看汉代社会变革》《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特质与展陈叙事》等。

讲解内容:中国玉文化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进程,是延续文明血脉,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物质载体之一。中华民族先民早在9000年前已经开始使用玉器,在历史时期中逐渐赋予玉器以礼制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乃至人格化、道德化的精神载体。本次讲解结合“中国古代玉器展”,以中国玉文化9000年发展史为主线,分析各时代典型器所展现的料、工、形、纹等工艺特征,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识。

 

凝结中华文明智慧的中国古代钱币

2025年2月22日(周六)14:30—16:0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钱币展

展厅:南11展厅

 

 

主讲人:张安昊,历史学硕士,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史,在《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文章数篇。主要学术成果:《清末国家币制改革中金本位战略及银本位战术的制定及调整》《清朝宝泉局机构沿革新考》等。相关研究系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编纂工程《经济史卷》阶段性成果。

讲解内容:钱币是日常生活中最易接触到的文物,其虽仅方寸,却贯穿中国历史发展,承载着治乱兴亡,拥有独特的厚重文化。历史上的治世以此方寸为要,但凡乱了此方寸的政权,几是短命的。中国钱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给全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独特贡献。本次讲解基于钱币变化,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进而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