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讲解周”将在一月推出7场专家讲解。本期专家讲解将围绕“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以及临时展览开展,通过专题导赏,带您从不同视角看展览、赏文物、观古今,感受文化的永恒魅力。
2025年1月专家讲解安排表
专家讲解·内容简介
解读红色旗帜 传承革命精神
2025年1月21日(周二)9:40—10:40
讲解展览: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
展厅:中央大厅
主讲人:黄黎,法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与展览策划。担任《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等数十个展览的策展人。主要学术著作:《五星红旗是如何诞生的?》《爱情的样子:最是信仰动人心》《党章的历程》《建党伟业起点》《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复兴之路〉展览文物细说》等。
讲解内容: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的背后是无数仁人志士与革命先驱的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和无私奉献。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首次辅以裸眼3D动态技术,再现国旗飘扬在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场景。本次讲解围绕展览中展出的馆藏革命年代的红旗、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旗和党旗、革命题材经典美术作品等红色文物60余件,讲述这些“中国红”背后扣人心弦的故事。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之道德篇
2025年1月21日(周二)14:00—16:0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毕游,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方向研究,尤其在宋明理学方面成果颇丰。主要学术成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研究》,并出版同名专著;论文有《朱陆之争所呈现的道德知识性问题》《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主观化演进》等。
讲解内容:本讲解沿着古代中国陈列的历史进程,简述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本期聚焦于这样一个问题:道德是博大严谨的知识体系还是简单易行的良知本能?“德”的观念发端于周初,周公制礼是孔子思想的源泉。孔子、荀子强调学习的作用,孟子则发现了道德的心理基础。董仲舒营造了道德的神学氛围,朱熹则将儒学发展为宏大的哲学体系。陆九渊认为道德知识具有先验性,王守仁则将道德观念引向了良知本能。此外,墨家、道家、佛教诸学在反对儒家伦理的同时,也为历代儒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讲力求通俗易懂,故事性与知识性相结合,适当涉及思辨性。
走进古希腊的美学世界
2025年1月21日(周二)14:30—16:00
讲解展览: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
展厅:南1、南2展厅
主讲人:朱晓云,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商业学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馆员。致力于中西博物馆管理比较研究。“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中方策展人。曾主持策划“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知者创物——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国家博物馆智慧展厅“数说犀尊”等展览。主要学术成果:《法国的国立博物馆与国家文化影响力建设》《走向国际舞台的法国地方博物馆》《阿布扎比卢浮宫:法国博物馆走出去》《历史坐标中的法国“学院派”》等。
讲解内容:在所有关于古希腊的展览中,再没有比“美”这个主题更令人心动的。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这片地中海沿岸,被美神阿佛洛狄忒垂青的土地,也为西方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树立了范式。但是,古希腊的“美”从何而来,在与埃及、两河流域的强大文明毗邻而居的地中海西岸,古希腊如何能够在“美”的世界构建中独树一帜?在走向我们所熟知的“希腊化时期”之前,它曾经历了什么?在这漫长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岁月中,“基克拉迪文明”“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如何各自为“城邦时代”古希腊美学体系的最终形成提供多元的养分?本次讲解将带领观众一起探寻古希腊对于“美”这一主题的执着追求以及多元创造,展现“美”在古希腊精神世界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古希腊人是如何通过对“美”的探索实现自我的超越。
华梵乐章——中印文明交流与互鉴
2025年1月22日(周三)9:40—10:4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张洋,哲学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领域博士后,馆员。致力于中印传统文化、中印关系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基础的中国印度互动与认知研究(1912-1949)”。主要学术成果:英文专著Culture Matters in China-India Relations: Interaction, Perception and Tradition;论文:“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and Hinduism on China-India Economic Relations”、《从个体、集团和国家层面看印度教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印度之行对徐悲鸿绘画创作的影响》等。
讲解内容:中印两大古文明各具特色,双方交流互鉴延绵不绝。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鸠摩罗什译经收徒,东晋法显赴天竺寻戒律,大唐玄奘西行求法、译经予印,明朝郑和下西洋,民国时期泰戈尔访华、徐悲鸿访印等,都为中印友好和交流增色添彩。其间有关物质、精神、贸易、科技、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交流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本次讲解主要围绕中印文化交流历史及文物,展示中印文化的异与同。
珍视生活——回到古希腊人与美相遇的瞬间
2025年1月23日(周四)9:40—10:40
讲解展览: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
展厅:南1、南2展厅
主讲人:张艺帆,美国雪城大学博物馆学、艺术管理双硕士,馆员。“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内容设计与策展助理,曾参与“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等展览国际联络、内容编译工作。主要学术成果:“COMPARISON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MUSEUMS:Cases From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讲解内容:没有人会否认古希腊重要遗产之一是“美”,古希腊美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在数千年后仍能引起一场美学革命。它寓居在神话中、文物中、历史中、思想中,滋养着西方文明,也浸润着观者的身心。在为美赋形之时,我们是否可以探知古希腊人的所知所想,在美的形态背后,是怎样的历史与当下影响着他们的审美选择。本次讲解将进一步走进展览的叙事,探寻古希腊美学成长的脉络,贴近古希腊美的精神。
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025年1月23日(周四)14:30—15:30
讲解展览:古代中国
展厅:北20—北25、南15—南20展厅
主讲人:邱振威,理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田野考古。主要学术成果:论文《上山文化水稻植硅体研究的几点思考》《河北康保县兴隆遗址2018—2019年植物遗存浮选结果及分析》“Excavation at Hanjing site yields evidence of early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Huai River more than 8000 years ago”等。
讲解内容:农业作为人地关系的经典体现,其发展历程几乎与中国的万年文化史同步展开。回溯至农业尚未形成之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野生植物采集、管理、栽培以及野生动物利用与驯化的过程。随着作物驯化和家畜驯养的完成,农业逐渐成为先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并促使古代中国经济形态以农业生产为主导。考古发现与研究揭示了众多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重要文化遗存,特别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粟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全球农业及粮食生产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本次讲解将聚焦“古代中国”展览远古时期展出的代表性物证,通过它们一窥中国古代先民在农业领域的独特贡献与非凡智慧,以及对世界农业史的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玉器的用途与工艺
2025年1月25日(周六)9:40—11:10
讲解展览:中国古代玉器
展厅:北19展厅
主讲人:毕海,馆员。主要从事玉器类文物保管及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成果:《中国古玉图鉴丛书——动物造型与纹饰卷》《从宋明玉器中看宋明艺术风格的变化》《山行神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代玉鹿珍赏》等。
讲解内容:中国的玉器制作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玉器距今约9000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器在宗教、礼仪、政治、道德观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历代各具特色的玉器,不仅蕴含了古人的精神文化、风俗好尚,还体现了古代治玉工艺的发展变化,丰富了中国玉文化的内涵。本次讲解依托中国古代玉器展,在讲述中国古代玉文化发展脉络的同时,重点解读各时期玉器的用途、工艺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