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集 熹平石经

视频相关文物

“熹平石经”残石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高45厘米

查看展品更多信息
文物相关文章

太学里的教科书

河南偃师佃庄,在今天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在东汉时期则是全国最高学府太学所在地。公元183年,这一带更是成为全国各地文人注目的地方,46通刻着经文的石碑,吸引着当时的读书人纷纷前往瞻读摹写,每日车来人往,填街塞陌,成为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开始在京师所在地设立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东汉时,汉光武帝在洛阳偃师一带建立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公元126年,汉顺帝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建成240个房间、1850室,所招学生被称为太学生。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达三万人。当时太学生读的经书都是互相间反复抄写。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公元175年,汉灵帝命令蔡邕等人以隶书写定《诗》、《书》、《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公元183年,写定的经书被刻到了石碑上,立在太学,以便读经人校对是正,这就是有名的“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是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又称“一体石经”,它集汉隶之大成,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恢宏如宫殿庙堂,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在汉字字体由隶书变楷书的过渡中,“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

“熹平石经”的出现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汉代虽然发明了造纸术,但对文化传播起决定作用的印刷术并没有发明出来。“熹平石经”是官定儒家经本,是当时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读经范本,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亲临太学瞻读摹写,这样,一种新的方法—传拓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早年练习书法,“熹平石经”就是他临摹的范本之一。所以说中国拓墨技术的发明与对“熹平石经”经文的需求有密切的关系。而正是由于人们受拓墨技术的启发,才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这也是“熹平石经”间接的、更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内容选自《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册)》,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展开

三体石经

三国·魏
(公元220年-265年)
残高112厘米,宽46厘米,厚14.8厘米

查看展品更多信息
文物相关文章

石头上的儒家经典

魏齐王正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41年,曹魏政府在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树立了28块石碑,碑上刻写了《尚书》、《春秋》两部儒家经典,这些碑文后来被称为“正始石经”。

政府为什么要将经文刻在石碑上呢?这还得从汉代说起。我们知道,自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儒家经典就具有了神圣的地位。一个人想要做官,通晓儒家经典是主要条件。于是上自公卿、下至普通士人,都以刻苦研习《诗》、《书》、《礼》、《易》、《春秋》作为人生的重要事业。可是当年秦始皇搞了一次全国性的“焚书”活动,烧毁了大部分书籍,到了西汉初年,儒家经典已经很难看到了。多亏一些上了年纪的读书人,他们依靠自己的好记性,将儒家经典默写下来,再加上各地残存的书籍,大体上恢复了经文的原貌。但各人的记忆并不相同,各地的记录互有差异,对经文的解释更是大相径庭。而且,儒家是讲究口耳相传的,在一代代不同师生的传递过程中,同一本儒家经典往往会出现许多种模样。到了东汉灵帝的时候,士大夫们觉得有必要搞一套官方版本的儒家经典了。当时最有学问的学者蔡邕就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疏,主张统一“五经”的文字,并得到了许可。于是,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在蔡邕主持下,众多大学者一起参校各种经书,最终确定了一个权威版本,由蔡邕亲自书石,镌刻了46块碑,于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立在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洛阳太学的讲堂前,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在历史上被称为“熹平石经”。

可惜,汉朝很快就衰落了,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太学也在战火中被摧毁了,“熹平石经”更是成了一堆石块。曹魏建立后,重视文化的皇帝恢复了太学,开始整理“熹平石经”的碑石,并刻写新的经石作为补充。与汉代石经不同,这次仅刻写了《尚书》、《春秋》两部经书,而且是用篆文、古文、隶书3种字体书写的,篆文是指秦代通行的小篆,古文是指先秦古经中的文字,隶书则是当时流行的文字,这些碑石也因此被称为“三体石经”。

“正始石经”历来受到重视,从北朝开始,石碑被多次迁移,屡遭损毁,现在只剩下了一些残石。1922年,盗掘者在洛阳太学遗址挖出了一块最大的残石,共有1800余字。他们嫌转运不方便,就将它再凿成两半。残石的一半辗转漂移到了现在的河南博物院,另一半就是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块碑石。(本文内容选自《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册)》,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