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丰富的经验和政策依据,也使自己成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胸襟宽广、雄才大略的君王。
康熙皇帝年幼继位,由三旗元老重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佐。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保证满族贵族的统治,四大辅臣辅政伊始,就开始对顺治皇帝入关后的朝政大纲及汉化政策进行大幅度的修改。他们废除十三衙门,罢内阁、翰林院,复设“内三院”,停止八股文考试。朝廷内部反对汉化、坚持异族统治的保守势力由此抬头,致使刑狱繁生,怨声载道。面对以鳌拜为代表的辅政大臣把持朝政、专横跋扈、结党营私、皇权旁落的危险局面,十六岁的康熙皇帝通过周密的部署,智擒权臣鳌拜,一举剪除鳌拜集团,独掌大权,并恢复先皇重用汉族官吏、笼络汉族地主士人的汉化政策,显示出过人的胆识和气魄。这不仅为清政府强化和发展皇权赢得了时机,也为清王朝的发展匡正了方向。
康熙皇帝深知儒家思想对巩固统治的重要性,他把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加以推崇。铲除鳌拜集团后,为了笼络汉族官吏、士大夫,他立即着手举行经筵日讲,改“内三院”为内阁,设翰林院,宣布恢复八股文取士制度;宣扬“满汉一体”,划一满汉官员的品级,把满汉官员的其他待遇也等同起来;承认清朝对明朝的继承关系,下令对明皇陵和王墓一律加以保护,并多次祭拜明孝陵。康熙十七年(公元 1678 年),他命令开设“博学鸿儒科”,网络社会上的硕彦鸿儒入馆编修《明史》。此外,他还制定改变各种民族压迫的政策,尊重汉族的风俗习惯。这些措施极大地鼓舞了汉族官员和人民,逐渐消除了民族隔阂,缓和了民族矛盾,使清王朝逐步走上正轨,社会政治开始呈现健康向上的发展局面。
此时,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各拥重兵,独霸一方,富甲天下,操纵地方官员的任免,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对此,年轻的康熙皇帝果断下令撤藩,令“三藩”各率所部归辽东,结果引起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面对来势汹涌的叛军,康熙皇帝采取巩固后方、政治分化等措施,
|
务,对内施行“仁政”,采取有效措施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在农业方面,他实行蠲免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废除藩产变价,无偿给予耕种农民;奖励荒地开垦;提倡和推广优良品种;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在黑龙江南北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屯田。他还极其重视对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的治理,曾先后六次南巡,视察河工,使黄河治理成效显著。他对商业、手工业发展也给予密切关注,下令废除匠籍,禁止官吏苛索商人,统一度量衡,并在一定程度上取消贸易和生产限制,使商业贸易呈现出活跃、繁荣的景象。康熙时期,人民安居乐业,府库殷实,阶级矛盾也明显缓和,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局面。
作为一位富有远见的君主,康熙皇帝不但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还在振兴文化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设馆纂修史书,曾亲自过问和督促《明史》的编修。为了给清王朝提供更多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他重视汉族平民教育,积极提倡在各地兴办义学,使义学普及到边疆省份和内地各省的穷乡僻壤;在各省修建书院,新建书院五百三十七所,修复或重建明末清初因社会动乱而遭受严重破坏的书院二百四十八所,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繁荣了民族文化。他还组织编修书籍六十多种,共一万余卷,其中以《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子史精华》、《全唐诗》、《古今图书集成》等最为著名。另外,康熙皇帝十分热爱自然科学,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曾拜南怀仁、徐日升、白晋、张诚等西方传教士为师,向他们学习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化学等自然知识,从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康熙皇帝通过六十余年的辛勤治理,使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都得到较大的发展,清朝也成为一个疆域东起库页岛、西跨葱岭、北连西伯利亚、南抵南沙群岛的大帝国,为中国古代社会晚期谱写出辉煌的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康熙皇帝不愧为文武安邦的大帝。
( 撰稿:单月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