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公元 1654 —— 1722 年),顺治帝福临第三子,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继位之后年号康熙,习称康熙皇帝。他八岁继承皇位,十四岁亲政,享国六十一年。在位期间,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在管理国家、发展经济、弘扬科学文化、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绩,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贤 明 君主。

  玄烨虽幼年遭受冷落,长期寄居宫外,但凭借自身极高的天赋和刻苦努力,他最终获得祖母孝庄文皇后和父皇顺治的青睐,成为万人瞩目的皇位继承人。继位后,他在祖母的关怀和扶持下茁壮成长。遵从祖先善于骑射、骁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他经常习武狩猎,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还具备了日后征服叛逆所需要的娴熟的骑射技能。出身满族的玄烨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十分推崇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尤其为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中的治国方略所深深吸引。他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在十五年内通过经筵日讲系统地学习了“四书”、《尚书》、《通鉴纲目》、《通鉴》等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为治理国家积累

历经八年时间平息了叛乱,实现了全面彻底的撤藩。随后,康熙皇帝又在招抚割据台湾的郑氏失败后,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原郑芝龙部下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派贴身侍卫吴启爵随施琅率兵两万余人、战船两百多只向台湾进发,最终统一了台湾,并在那里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派兵驻守,使台湾重新回到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不久,康熙皇帝又率部亲征,集中力量,粉碎了割据西北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对喀尔喀蒙古的侵扰。同时,为加强对外蒙古的管理,他实行怀柔政策,沿袭原来的盟旗制度,采用联姻、封爵等措施,密切与蒙古领主贵族的关系。对于沙俄在黑龙江流域数十年的侵扰,康熙皇帝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收复了被沙俄占领的雅克萨,迫使沙俄签订了著名的《尼布楚条约》,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通过撤除三藩、统一台湾、亲征朔漠、怀柔蒙古、抗击沙俄等一系列举措,康熙皇帝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边疆,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觊觎中国领土的野心,清朝统治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康熙皇帝一生勤于政

了丰富的经验和政策依据,也使自己成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胸襟宽广、雄才大略的君王。

  康熙皇帝年幼继位,由三旗元老重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佐。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保证满族贵族的统治,四大辅臣辅政伊始,就开始对顺治皇帝入关后的朝政大纲及汉化政策进行大幅度的修改。他们废除十三衙门,罢内阁、翰林院,复设“内三院”,停止八股文考试。朝廷内部反对汉化、坚持异族统治的保守势力由此抬头,致使刑狱繁生,怨声载道。面对以鳌拜为代表的辅政大臣把持朝政、专横跋扈、结党营私、皇权旁落的危险局面,十六岁的康熙皇帝通过周密的部署,智擒权臣鳌拜,一举剪除鳌拜集团,独掌大权,并恢复先皇重用汉族官吏、笼络汉族地主士人的汉化政策,显示出过人的胆识和气魄。这不仅为清政府强化和发展皇权赢得了时机,也为清王朝的发展匡正了方向。

  康熙皇帝深知儒家思想对巩固统治的重要性,他把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加以推崇。铲除鳌拜集团后,为了笼络汉族官吏、士大夫,他立即着手举行经筵日讲,改“内三院”为内阁,设翰林院,宣布恢复八股文取士制度;宣扬“满汉一体”,划一满汉官员的品级,把满汉官员的其他待遇也等同起来;承认清朝对明朝的继承关系,下令对明皇陵和王墓一律加以保护,并多次祭拜明孝陵。康熙十七年(公元 1678 年),他命令开设“博学鸿儒科”,网络社会上的硕彦鸿儒入馆编修《明史》。此外,他还制定改变各种民族压迫的政策,尊重汉族的风俗习惯。这些措施极大地鼓舞了汉族官员和人民,逐渐消除了民族隔阂,缓和了民族矛盾,使清王朝逐步走上正轨,社会政治开始呈现健康向上的发展局面。

  此时,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各拥重兵,独霸一方,富甲天下,操纵地方官员的任免,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对此,年轻的康熙皇帝果断下令撤藩,令“三藩”各率所部归辽东,结果引起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面对来势汹涌的叛军,康熙皇帝采取巩固后方、政治分化等措施,

务,对内施行“仁政”,采取有效措施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在农业方面,他实行蠲免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废除藩产变价,无偿给予耕种农民;奖励荒地开垦;提倡和推广优良品种;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在黑龙江南北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屯田。他还极其重视对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的治理,曾先后六次南巡,视察河工,使黄河治理成效显著。他对商业、手工业发展也给予密切关注,下令废除匠籍,禁止官吏苛索商人,统一度量衡,并在一定程度上取消贸易和生产限制,使商业贸易呈现出活跃、繁荣的景象。康熙时期,人民安居乐业,府库殷实,阶级矛盾也明显缓和,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局面。

  作为一位富有远见的君主,康熙皇帝不但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还在振兴文化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设馆纂修史书,曾亲自过问和督促《明史》的编修。为了给清王朝提供更多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他重视汉族平民教育,积极提倡在各地兴办义学,使义学普及到边疆省份和内地各省的穷乡僻壤;在各省修建书院,新建书院五百三十七所,修复或重建明末清初因社会动乱而遭受严重破坏的书院二百四十八所,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繁荣了民族文化。他还组织编修书籍六十多种,共一万余卷,其中以《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子史精华》、《全唐诗》、《古今图书集成》等最为著名。另外,康熙皇帝十分热爱自然科学,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曾拜南怀仁、徐日升、白晋、张诚等西方传教士为师,向他们学习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化学等自然知识,从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康熙皇帝通过六十余年的辛勤治理,使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都得到较大的发展,清朝也成为一个疆域东起库页岛、西跨葱岭、北连西伯利亚、南抵南沙群岛的大帝国,为中国古代社会晚期谱写出辉煌的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康熙皇帝不愧为文武安邦的大帝。

( 撰稿:单月英 )


2004年1月27日至5月9日,《康熙时期艺术展》在巴黎凡尔赛宫展出,是首次以大量特定时期的宫廷文物和收藏,围绕一个特定皇帝策划的展览。200 件精选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全面反映了康熙帝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与修养,并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风貌。图为文化部长孙家正和时任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为展览开幕式剪彩。



不仅展览本身让法国人着迷,观众对展览图录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把展览带回家。图为踊跃购买展览图录的法国观众。

《康熙帝朝服像》轴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
纵277 厘米,横19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廷画家绘。绢本,设色。图中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康熙帝步入盛世之君的踌躇满志的形象。全图色彩富丽堂皇,具有威严静穆之气。人物讲究比例与解剖结构,袍服通过明暗转变很好地表现出丝绸的质感,地毯与座椅的描绘均有西方透视画法的影响。

“育德勤民”玺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
印面长11 厘米、宽11 厘米
通高10.8 厘米,钮高6.2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檀香木质、异兽钮方形印,玺文为汉字篆体,系黄色绶带。“育德勤民”取自《易经》“山上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康熙大阅甲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
上衣长75.5 厘米,下摆75.5 厘米
下裳长71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皇帝检阅清代八旗军队时专门穿用的大阅鎧甲。甲为上衣下裳式,外布金钉,衣内用蓝绸里,敷一层薄丝棉,分左、右护肩,左、右袖,前铛、侧铛各一。下裳分左、右。穿时各部分由金钮扣绊联缀成一整体。

御定康熙字典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
版框高19.9 厘米,宽14.1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四十二卷。清张玉书、凌邵雯等纂修。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内府刻本。书中共收单字49000多个,包括很多僻字、奇字、俗字,收字数量超过以往任何字书。同时,注重分析汉字结构,并对每字的不同注音、义项、引例等都旁罗博证。此书继承了《说文解字》以降历代字书的优点,问世以后流传极为广泛,至今仍是阅读、整理、研究古籍的重要工具书,在汉语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亲藩习射图》
清(公元1644-1911年)
纵52 厘米,横170.3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引弓策马、行围狩猎以习武,既是满族的传统,又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为了保持八旗将士的战斗力,骑射尚武的满族精神,清代前期的几位皇帝不仅重视行围习武,对八旗子弟的骑射教育更是常抓不懈。此画表现的便是康熙年间的一个练习射箭的场面。全图笔致工细,弓箭、服裝以及石台上的花纹等细节都一丝不苟被描绘出来,设色艳丽而自然,有着良好的视觉艺术效果。

地球仪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
通高135 厘米,球径70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地球仪安放在工艺精湛的紫檀木雕花三弯腿支架上。球体的中腰处为地平圈,上刻四象限。与地平相交的铜圈为子午圈,上刻360度。球北极附时刻盘,上刻十二时辰。球面上绘黄道、赤道、经纬度,其中赤道用红色绘画、黄道用黄色绘画,经线每隔十度画一条。黄道标有二十四节气名称、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球面绘大陆行政区域,标注一些大城市名称,如中国的“北京”、“太原”、“宁夏”、“兰州”“南昌”、“苏州”、“厦门”、“武昌”、“汉口”等。西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菲律宾”、“爪哇”、“马来半岛”、“新几内亚”等。此外,球体上还标有一些特殊建筑等的地理位置,如中国的“长城”。球体下端的一部分表现的是宽阔的海域中,有奇形怪状的水兽、大小帆船及航海线。这件地球仪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弥足珍贵。

豇豆红洗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
高3.7 厘米,口径8.5 厘米,足径7.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宫廷文房用具。敛口,扁圆腹,浅圈足。足内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康熙豇豆红釉传世品中以菊瓣瓶、太白尊及文房用具为主。虽然豇豆红釉极难烧制,但是由于官窑产品的严格管理和控制,不惜工本,因而有不少上乘的作品,大多藏于宫中。此件笔洗通体施豇豆红釉,釉面色泽纯正,偶有绿色苔斑,是豇豆红釉独有的特征,是当时官窑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康熙五彩龙凤纹碗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
高7.2 厘米,口径15.5 厘米,足径6.5 厘米1
故宫博物院藏

  宫廷生活用瓷。碗撇口,弧壁,圈足。外口沿绘八吉祥灵芝头边饰,腹部绘两组龙凤戏珠纹,间绘火云及缠枝花卉。碗内心用矾红彩描绘行龙赶珠纹,足内青花双圈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康熙珐琅彩花卉小碗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
高5.6 厘米,口径10.8 厘米,足径4.6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珐琅彩瓷器是受铜胎画珐琅工艺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出现于康熙晚期,由于此时期为珐琅彩瓷器的初创期,主要是以色地为主,多绘以花卉。此碗敞口微外撇,弧壁深腹,圈足。内施白釉,外绘珐琅彩矾红地山石牡丹花卉纹饰,色彩凝重艳丽,工笔细腻,制作精美,为宫中观赏用瓷。足内有兰料彩 “康熙御制” 双方栏楷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