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馆庆活动宣传片馆庆珍藏办馆理念国博今昔百年捐赠祝福国博资料中心

首页 > 资讯

北京日报:国博迎来建馆100周年 鲁迅选定最初馆址

2012-07-09 07:03:13  北京日报

今天,国博迎来百年诞辰。一场由珍贵历史资料和图片组成的《百年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与成果展》今天开展。

观众在国博百年简史与成果展上参观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设计建设场景的图片。

为纪念国博百年,特种邮票和首日封等昨天一并发行。

记者 李继辉摄

1912年,在“京师首都,四方是瞻,文物典司,不容阙废”的呐喊声中,民国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国立历史博物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筹办并直接管理的国家博物馆。今天,国博迎来百岁华诞,一场由珍贵历史资料和图片组成的《百年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与成果展》将历史的时针倒拨,带观众重温这座博物馆百年间是如何守护和展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

百年更名14次

鲁迅选定最初馆址

走进展厅,第一件展品是一幅图标,横轴为时间,纵轴上排列着国博的曾用名。记者数了数,至今一共14个。直到2003年,博物馆才定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沿用至今。

“百年前的中国正逢动荡时期,博物馆的建设也是起起伏伏,但从来没有停止过。”讲解员吴学婷介绍,1912年6月,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首次提出筹建国立历史博物馆,并委派当时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第二科科长的周树人(鲁迅)勘选馆址。

根据史料记载,鲁迅当年亲自到各处选择合适的馆舍。最终因“国子监旧属,毗连孔庙,内有辟雍、彝伦堂等建筑,皆于典制学问有关,又藏有鼎、石鼓及前朝典学所用器具等,亦均足为稽古之资”,所以当年7月9日,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国子监成立。

当时,博物馆处于筹备阶段,并未开门迎客。1917年,由于国子监地处偏僻,没有暖气,博物馆筹备处迁至故宫午门,馆藏档案也随之移到午门外的朝房里。当时,这些档案被装在8000多条麻袋里,凌乱地堆放在端门门洞里。由于时局动荡,一些档案资料甚至被当作“废纸”卖掉。

万件馆藏曾南迁

门票含抗战募捐券

直到1926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在展览中,记者看到了当时博物馆开放后的盛况。一张观众统计表显示,首日开馆接待观众超过4万人次。瑞典皇储、暹罗教育总长等慕名赶来参观时的留影也在展览中亮相。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日趋危急。“为了支援抗战,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吴学婷指着一张《北平国民空军创立会征收空军救国游览附加捐简章》说,“当时每张门票都附加一张募捐券,博物馆会将一部分门票收入捐赠出来支援抗战。”

根据展览中一张统计表格显示,当时博物馆为了激励国人而举办的展览包括《古火器展览》、《洪承畴遗物及史料展览》、《圆明园遗物展》、《明代倭寇史料展》等。

“战争不仅打断了博物馆的发展,而且15241件馆藏珍贵文物被打包成35箱,随故宫国宝经历南迁,避免落入日寇手中。”吴学婷讲解时,背后是一面图片墙,展现了宝蕴楼前文物整装待运的景象。由于时间仓促,木箱大小略有差别,上面也没有标准的封箱条。

293天建成“中空”建筑

3万件国宝汇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同一天,博物馆更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此时,博物馆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一批经典文物从全国各地调拨入馆。

根据展厅中一张当年入藏的文物汇总图片,记者找到了人面鱼纹彩陶盆、红山玉猪龙、《新青年》、四羊方尊等。这些如今都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位老专家回忆,“当时强调全国一盘棋,博物馆需要什么东西,列出单子,由中央开信调文物,去了就拿回来,一般都是开了柜门说'你拿吧'。光是故宫就支援了二十多件,都是一级文物啊!”

展览中用了一组数据,描绘当年这场声势浩大的文物征集工作。全国共有77家文博单位支援了30517件文物。

新馆舍的建设也在1958年提上日程。“博物馆建筑的琉璃砖是广东的,花岗石来自山东,大理石是东北与湖北,铜门钢窗产自上海,建筑工人花费了293天,将这些汇集了五湖四海的精华打造成了一座新的博物馆。”吴学婷说,不过由于经费所限,博物馆的建筑中心设计了两个大花园。

从此,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一直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即使是刚刚结束的国博改扩建工程,建筑外貌也依然如故,但内部却是换了天地。

家庭“流水账”进展厅

馆藏增至120万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博物馆发展越来越快。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就藏在展厅里。比如,1961年7月1日开放的中国通史陈列,因为一直没有更换过文物,被工作人员戏称为“30年一贯制”。1983年,博物馆动手调整陈列,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调用了1959年以来考古新发掘的珍贵文物上千件,充实展览。

不仅展览变得丰富了,一些在过去看来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也先后被请进了展厅。其中包括上海一位女工从1965年起35年记录家庭收支的流水账簿等。高科技也为古老的文物保驾护航,展览中一组图片展示的就是1985年至1990年,工作人员借助X光探伤、金相分析等手段,对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工艺进行分析,明确了大鼎的实际重量是832.34公斤。

去年3月,老国博改扩建后重新开放。新馆总建筑面积接近20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展览面积近7万平方米,共48个展厅。新馆总建筑面积是原来老馆面积的3倍,馆藏总数从几万件增至约120万件,一跃成为世界上建筑面积第一大的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说,“上个世纪5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曾说'人民大会堂(17万平方米)这个建筑肩膀高,而革命历史博物馆(6.5万平方米)肩膀低,以后应解决这个问题'。50年后,我们这一代人完成了周总理的遗愿。其根本原因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所以才有财力和能力做成这件事”。

现在,这座现代化的博物馆里正在举办的展览总数达19个。其中一场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展览刚刚开幕。吴学婷说:“每天我跟同事们都要去这个展厅转一转,能够同时欣赏到达·芬奇、拉斐尔这些文艺复兴时期巨匠的代表作,我们觉得眼界一下子开阔了。”

相关新闻

国博“票中票”首发

本报讯(记者 刘冕)昨日,中国邮政正式发行“国家博物馆特种邮票”一套2枚,以“票中票”的形式纪念国博建馆100周年。

这套“国家博物馆特种邮票”是中国邮政在多套发行方案中甄选出来的。设计师将1963年发行过的国博馆藏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后母戊青铜鼎和四羊方尊的邮票进行复原,以原邮票的版式印入新发行的邮票中,形成“票中票”。(刘冕)